王志+王欢
[提要] 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瓶颈。而作为国有经济占有绝大比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效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才是有效的解决之策。本文在分析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混合所有制;国企改革;制度创新
本论文系辽宁社科联资助课题:“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课题编号:2016lslktzijjx-34)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0月18日
一、引言
建国以来,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东北三省为中国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东北三省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积累的体制性问题愈发突出,导致其经济增速大幅下降。21世纪初以来,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旨在促进东北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出台,正式拉开振兴东北的序幕。此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东北经济有所复苏,2012年辽吉黑三省年均GDP增速分别达到12.8%、13.8%和11.7%,高于同期全国的年均GDP增速10.7%。然而,随着政策效应的陆续释放完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再现乏力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阶梯式下滑趋势。2015年,在全国各省经济增速排名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3%、6.5%、5.7%,皆列全国后五位,辽宁位列最后一位,2016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继续在全国垫底。显而易见,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局。导致东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很多专家和学者均指出,由于历史性原因,东北三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较大,国有企业低效恐怕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为此,提出应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二次复苏。
二、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GDP增速放缓,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表现和经济实力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之一。由表1可知,2010~2015年东北三省的生产总值虽略有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从2010年的37,493.5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0,477.2亿元,之后增速大幅放缓,2014年和2015年也仅实现了57,000亿元左右,基本维持2012年的水平。具体说来,2014年开始,东三省中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经济增速即大幅下降为原来一半左右,分别为5.0%、5.8%和4.0%;2015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经济增速又进一步降至0.3%、1.9%、0.1%,2016年辽宁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从全国来看,2006~2015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GDP比重均低于9.5%,与广东省等东部沿海地区12%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如表2所示。这说明,随着国家振兴东北政策效应的陆续释放完毕,近几年,东北三省经济呈明显的下行趋势。(表1、表2)
(二)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一直实行“重工轻农”二元政策,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在区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和第三产业相对较弱。由图1和图2所示,2014年,东北三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达51.2%,超过全国43.1%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却仅为3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其中,东北重工业的总产值占整个东北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偏高。2014年,东北三省重工业产值占东北工业总产值的78%,而全国平均水平低于70%,其中黑龙江和辽宁省重工业占比分别高达80%和79%,且大部分集中在产能过剩的钢铁、煤炭、石油等行业。(图1、图2)
(三)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大。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国有经济长期占有较大比重,国有企业始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表3所示,2012年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及私营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2,295,570人、6,800,613人,国企就业人数与私企就业人数之比为1∶2.96。其中,东北三省国企就业人数大多集中在黑龙江,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从业人数高达1,173,794人,占东北三省全部国企就业人数的比重约为51.1%。同期,上海市国有企业从业人数为229,829人,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却高达5,016,562人,上海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21.82,差距可见一斑。(表3)
如表4所示,2010~2015年,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23,382.6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27,667.1亿元,2015年却又降至23,038.6亿元;2010~2015年东北三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2010年的1,659.8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2,482.2亿元,2013年下降到1,548.1亿元,2015年加速下降到422.8亿元。(表4)
相比看来,私营工业企业的周转效率及经营业绩比国有及国有控股的要好。如表4和表5所示,东北三省私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18,749.4亿元增至2012年的29,194.6亿元,2013和2014年分别增至32,702.4亿元、30,756.4亿元。其2010~2015年利润总额分别为1,370.5亿元、1,694.3亿元、1,948.4亿元、2,138.6亿元、1,578.8亿元、1,033.5亿元。(表5)
虽然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如此之大、之多,但其近几年来的利润总额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内部管理体制僵化、不健全,企业文化形式多于实质,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人浮于事,创新能力不够,单一的产业结构困难重重,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有效地做出调整。加之,国有企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路径和国家政策——在获得商业机会、贷款规模、税收减免、土地的使用权和年限等方面通常具有绝对优势,几乎无需市场竞争就获得了其地区的垄断地位,导致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成本、价格敏感不够。尽管在重工业方面很“突出”,但国内外市场,仍毫无竞争力可言。因此,大力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东北三省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表5)endprint
三、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对于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来促进国企发展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国企不同的类型来看。目前,对于公益类以及战略类国有企业,由于其功能定位,提高效率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还并不很迫切。而对于除此之外的竞争类的国企,它们的低效率则直接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这类型国企确实在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东北经济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一)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步伐,采取有进有退的方针,改变过去国有资本布点过多过广的局面,逐步将国有资本集中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除了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他多数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经营,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尽快实现国有企业的“去行政化”。对此,可以考虑参考新加坡的经验,即国有企业虽然全部或部分仍然归国家所有(新加坡的国企是归财政部),但是经营管理者都是通过市场机制选择,而不是政府任命,不具有行政官员身份。其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在公司的控股形态上,国有股持股多少应有市场来决定,避免国有股一股独大,尽可能采用国有股相对持股的组织形式;加大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尽可能有非国有股东的代表;不能将董事会和经营层混为一谈;引入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可以参考华为的员工持股方式。最后,逐步提升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明晰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登记、完善公司章程、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加强资产监管。还要警惕把混合所有制变成一场私有化运动,避免一些过去存在的利益输送及在新一轮改革中借机洗白的现象。
(二)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政策。应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政策。具体地说,一方面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投资权利。凡是国家法律没有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即遵循“非禁即入”、“非禁即行”的原则。例如,像石油天然气、电力和民航等领域经過多年改革已经形成了可竞争的市场结构,但仍存在一些保护垄断和限制竞争的政策,对此应尽快调整相关政策,促进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此外,在企业并购和交易中,不能以国有资产流失等条款限制正常的企业行为和评估盈亏;另一方面消除政策歧视。要切实采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贸易、行政服务等方面享有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政策待遇。例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结合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消除政府部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审批限制。此外,加强社会媒体监督,约束部分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引进外商、打成内伤”的侵害性行为,鼓励发展民营企业行业自律组织,支持民营企业家群体抵制个别人结交依附权利,开展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三)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为混合所有制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混合所有制经济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融合和流动,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资本市场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中小企业投融资、企业并购和上市的重要渠道,是混合所有制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中,证券市场主要服务于上市国有资产权益,产权市场主要服务于非上市国有资产权益。应积极利用这两大市场进行混合前的行业规范、资本运作,混合中和混合后金融手段的运用,并发挥两大市场在管理激励、技术激励和员工持股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鉴于存在大量非上市国有企业,应特别努力完善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在政策框架中明确产权市场参与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促进相关政策文件和试点方案出台。积极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及相关中介机构等,开发探索不同类型的混合目标、混合方式、交易机制、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及配套措施,充分拓展市场的深度和范围,共同为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质不是把民间资本、外资引进来就完了。目的还是帮助“国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提高效率。为此,第一,国资委目前的这种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模式不利于政企分开,建议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由其持有国有企业股份,履行出资人的角色,国资委只承担监管角色,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就交给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破除国企用人弊端;第二,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我们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处于两难的境地,就是“好的不让人家来,坏的人家还不愿意来”。为此,可以考虑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例如,鼓励社会资本分期出资,提前介入经营,这样有利于增强非国有资本的话语权,调动他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保护私有产权,提高他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安全感。同时,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性歧视,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土地、税收、投资、融资以及贸易和行政服务等方面享有与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政策待遇;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需要考虑未来20年参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围绕“供给侧”改革和本市的产业定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设计要与新产业的培育结合起来,在引进民间资本或外资的时候考虑具有产业协调效应的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爱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4.10.
[2]卢俊.推进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4.9.
[3]梁悦青.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福利及员工持股可行性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8.
[4]李宇兵.混合所有制论:所有制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