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8-01-15 20:24季姣姣潘珺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新型城镇化江苏

季姣姣+潘珺璇

[提要]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在现今城市化发展情况下提出的新兴概念,在本质上与传统道路有着区别。新型城镇化是江苏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江苏提倡对户籍制度及对节约资源的重视,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江苏;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21日

江苏省是位于我国东部的沿海省份,省会为南京,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6年,江苏常住人口达7,998.6万人,居中国第5位。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95,394元人民币,高居中国各省首位,自然资源丰富。作为国家重点省市,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自身与国家经济的双重发展,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具有典型的参考价值。

城镇化也叫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得以进步产业结构也逐渐得到调整,逐渐地把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转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发展的过程。欧美发达国家在早期社会发展中已经逐步完善了这种发展模式,我国也在逐步推进中,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日益增多,大量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浮现使得“新型城镇化”的主题被提上日程,在城镇化发展战略中不容忽视,成为新的路径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是江苏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人类经济建设发展中无法忽视的进程,《大英百科全书》中提到,所谓城镇化,即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种性质带有综合性的色彩,决定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城镇化不能只用单一的角度来阐述。

什么是新型的城镇化?概括来说,新型城镇化是一种遵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而从细化的方面来讲,新型城镇化涵盖的内容又是多种多样,时期的不同、地区的不同造成的集中影响使它又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中心方向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多元发展城镇化。从目前的条件来讲,结合现有的城镇化发展状态以及人民对未来的规划展望,新型城镇化又添加了新的含义,主要体现在:新思路、新主线、新举措,中心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人的城镇化”。其本质上是以“人”为核心的,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展开的全面革新与转型,抛弃原本单方面追求人口总量、土地覆盖等片面效益指标而忽视的人类本身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转变。

(二)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新型城镇化中“人的城镇化”在早期相关研究理论中已有所体现:早在19世纪末期,美国由原先的发展模式逐步迈入工业化,与此同时城市化和资本主义化也逐步推进,原本经济虚浮、政治腐败的“镀金时代”开始转向进步运动,进步派认为人们有能力通过持续的人类行动改善自己的环境,这算是早期较为明显的开始发现并提倡人的作用,着重抬高人的地位,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城市兴建的表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这一时期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思想,城市生态理念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抛弃早期完全追求利益忽视环境人文发展的做法,重新寻找适合的城镇化路线。

新型城市化中“新主线”中提到,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民市民化,首先应考虑:“化人”,而不是“化城”,这与进步派的观点有着一种略微的相似,“新思路”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这与以往只是追求城市最大化的发展方针有很大不同,虽然在“化人”过程中也需要“造城”,需要城市建设区域规模的扩大合成基础设施的扩容,但相关规模仍然是由“人的城镇化”来决定。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MA)通过《城市规划大纲》,也就是后来由勒·柯布西耶完善而成的《雅典宪章》,宪章所阐述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实际上构成了城市化认识的一个标志性进步。著名环境思想家莱斯特·R·布朗特将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分为A、B两种模式:A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忽视环境资源的延续文明,将会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和最终崩溃。B是新经济模式,也是反增长计划,致力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旧式的城镇化更加偏向于A模式,所以导致的城市病与矛盾更加明显,“新型城镇化”对此做到了一定的改进:坚持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做好优化布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循环低碳发展,节约利用资源;在推进城镇化这样的现代化过程中,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发展有特色的历史记忆和具有特点的美丽城镇。

(三)新型城镇化是江苏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發达国家适用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而后治理的方式并不适合,但也不能抑制能源使用从而阻碍生产发展,由此我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身处沿海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江苏更是如此,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建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城乡统筹,以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就成为了江苏省的新型城镇化特色选择路径。

(四)新型城镇化与旧式城镇化相比性质与特点。新型城镇化与旧式城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旧式城镇化更优化的产物,新型城镇化与旧式城镇化相比在性质与特点上存在较大差异。新型城镇化虽然在概要的内容上基本相同,但两者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型城镇化的性质在于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以人为核心,推行可持续发展满足了各方面的需求,协调了社会、环境、人的关系,将发展纳入多元化范畴中,使得城乡一体化更加的长久可行。而传统的城镇化的性质却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忽略人在城镇化中的地位,过分片面的一种发展,这样势必会使得资源产生大量的浪费,不适于长久的发展。endprint

与旧式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也具有了更鲜明的特征:

1、强调以人為本,农村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容和传统的城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虽然内容都一样,但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以人为本,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归根到底,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传统城镇化则强调土地的城镇化。

2、强调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生态化。从本质上说,新型城镇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镇化。具体而言,它更强调城镇化过程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就是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强调优化布局,城乡统筹。优化城镇的布局和形态,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构建新型城镇化特色的发展体系,就是要加快主城区建设发展,推进城乡要素交换和公共资源的配置,着重于区域特色突显,推动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的城镇集中。

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改革开放后,江苏城镇化一改曾经长期波动停滞的状态,适应国家形势发展,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坚持把农村乡镇发展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以乡镇的快速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和推进市场化,现今已经进入城镇化的高级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城镇化受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获得了突破性大发展阶段。全省形成了“小城镇,大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并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21世纪初期,借助对外开放的动力,沿海城市兴起了一股开发区建设的热潮,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推动城镇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1990年到2000年,全省小城镇快速发展,建制镇数量逐年上升,由582个增加到1,191个,直辖市从11个增加到13个,一批中小城市扩大发展为大中城市。2005年至今,江苏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县域经济为阵地,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全国领先。

据统计,近30年来,江苏城镇人口增加数量已超过4,000万人,相当于两个台湾的人口。截止到2015年底,江苏常住人口达到7,976.3万人,农村人口5,304.2万人,用非农村人口比例来衡量的城镇化率达到67.04%。自2000年以来,江苏的城镇化率就开始高于全国城镇化率,目前江苏城镇化水平已经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二)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长期以来各个地方都把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地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聚集。2000年以来,江苏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镇规模明显加大,城市建成区由2007年的1,89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3年的3,276平方公里,增加了1,382公里,年均增长197.4公里,增长了73.0%,年均增长10.4%;同期,江苏城镇人口由2007年的4,056.23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090万人,增加1,034万人,增长25.5%,年均增长3.6%,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不升反降,由2007年每平方公里1,846人下降到2013年每平方公里1,553人,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

2、伪城镇化特征明显。江苏省共有2,600万农村劳动力,到2015年底,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57.2万人,转移比重达到70.55%。江苏省有约7%的人口虽然统计在城镇化率中,但并未取得城镇居民的待遇,仍然是农民。农业人口大量转移的同时,“两栖”农民大量存在,转移劳动力中并未充分彻底转移的还有相当比重。当前阻止农民进城转户的因素很多,但根本上还是“蛋糕”的分配问题,进城务农的农村人口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等都要跟上,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加大。如何将这些农村人口市民化,使其享受市民待遇成为政府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3、城镇资源环境压力巨大。江苏人口城镇化规模在短短数十年内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城镇规模的快速增长,城镇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占有水平低于全国,苏南地区人均占有量是1/4.23,不及周边的浙江、安徽等长江以南省市。矿产资源种类多但储量少,资源开发强度高,供求缺口日益加大。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等矿产储备量在全国份额较低。同时,城市承载力有限也是事实上的瓶颈。江苏人口密度大,苏南一些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已经达到资源和环境承载的上限,江苏城镇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极大。

4、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村庄人口构成趋向老龄化,村落丧失了生机和活力,历史文化传统延续出现断档,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经营需要政府或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政府与企业主导的开发往往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意改变或破坏文化遗产原有的环境氛围,严重侵蚀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文化魅力。

三、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

(一)推进户籍制度变革。在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道路上不能盲目追求统计数据上的城镇化率,而是应该着重于落实人口的城镇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大中城市的落户限制,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做好农民工在城镇安居乐业的工作,以常住人口为出发点,关注进城农民工人的诉求,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为外来的农民工人提供住房或者低价的购房机会,树立包容的城市发展理念,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endprint

(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的,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新型城镇应该注意以人为本,营造生态、高效、和谐的生活环境。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结合城镇建设的总体需要,全面加强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居民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过度碳排放行为,促进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三)强调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协调一致,明确城镇的发展重点,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以达到节约并合理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目的。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强化对城鎮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控制,加大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合理引导城镇建设集中布局,集约用地,统筹城市各功能区用地,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四、结语

本文的结论为:(1)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属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2)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江苏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3)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推进策略着重于以资源节约和户籍制度的转变。

江苏省最大的内需发展在于本省城镇化的发展,这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城镇化发展中对第二、第三产业的要求较高但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忽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新型城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基本的立足点,牺牲农业的做法并不可取。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公共体系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无论是农民工还是普通农民的社会保障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否则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无法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富喜,孙海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反思——基于城乡协调视角的考察[J].人文地理,2009.24.4.

[2]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6.

[3]王成吉.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4]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规划,2008.32.11.

[5]刘维.新城乡一体视野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J].上海城市管理,2009.18.1.

[6]谌明.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

[7]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3.

[8]刘贵文,杨建伟,邓恂.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5.

[9]刘沛林.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J].中国乡村发现,2011.6.2.

[10]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

[11]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endprint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新型城镇化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