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卿+李博
摘 要: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留学生的层次、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留学生对英语授课课程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的突显,如在管理模式、教学与研究、教学语言、评价标准、就业等方面。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未来走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现状;问题;改进
一、研究背景和途径
(一)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教育发展背景
为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来华留学事业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9月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该计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出:2020年,要将我国打造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造就一大批来华留学教育的高水平师资;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在从教学到管理、从招生到毕业的诸多方面积极改进,成效显著。但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教育方面。
我国面向留学生的英语授课项目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旨在为第三世界国家在短期内培养高水平人才。199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开始接受直接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攻读学位的留学人员[1]。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为满足留学生的需求,相继开设了用英语授课的留学生培养项目。然而,该项目的总体比例仍然不高,根据来华留学网、中国教育在线联合发布的《2014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2014年开设英语授课课程的院校仅占总招生院校的15%。开设英语授课学历课程将是趋势,但我国高校的反应略显滞后。
大学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既决定了其国际声望,也决定了其对全世界范围内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不少国际学生在选择留学目的国与高校时,除了考虑其教学科研水平和文化氛围外,还会考虑语言上的便利[2]。《2014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指出:英语授课的学历课程受到青睐,尤其是自费留学生,接近90%攻读学位课程的学生会选择英语授课的专业。其中,发达国家学生对英语授课学历课程的青睐度低于平均水平,约为78.1%;发展中国家学生对英语授课学历课程的青睐度高于平均水平,约为92.23%。
(二)研究途径
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针对留学生学历教育中的英语授课实践进行了实证探究,并对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的培养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思路提出建议。
本研究以笔者实际工作中直接观察和收集的资料作为数据来源,通过现实情景分析和探索性思考进行研究,研究样本是华北电力大学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
(三)研究对象
华北电力大学自2002开始留学生教育工作,现有在校留学生546人,样本具有可信服的研究意义。以2013-2015年留学生分布来看,该校留学生总体数量虽然有待提高,但留学生结构优势明显,学历生占比为78.8%。
学校于2008年开始招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2011年开始招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至2016年9月,英语授课专业涵盖了电气工程、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核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程与项目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专业。在校学历留学生中,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占63.3%,而2016级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中,英语授课留学生人数占81.8%。
二、现状及问题
(一)管理模式单一:以独立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留学生培养的管理模式分为独立式、趋同式、一体化三种。独立式培养模式,即留学生有单独的培养方案、单独编制、单独上课;趋同化管理模式则是参考本土学生的培养方案,结合留学生的特点,部分课程是留学生单独上课,部分课程与本土学生全班进行;一体化模式则是留学生从招生、入学、培养各个阶段都与本土学生同步进行。在中国的留学生培养中,这三种模式一直混合存在。独立式培养模式操作性较强,但其需要占用较多的资源,留学生缺少归属感,无法融入学校生活中;一体化模式使留学生容易获得归属感,但是需要学校具有丰富的留学生培养经历与实践,且留学生生源丰富,与中国学生学习基础一致;趋同化管理模式是目前留学生培养中的主流手段,既能够结合留学生的特点,又能够使其与中国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华北电力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项目全部采用独立式管理模式,留学生单独组成班级,教学任务由有海外教育经历的教师承担,可以说,这些教师都是学校教学科研的精英力量。然而,由于受众对象数量少、背景参差不齐,英语授课项目教学对学校的师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一些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留学生数量很少,也需要配备整套的教学队伍,安排完整的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保证教学环节的实施,这对教育资源是一定程度的浪费。
(二)教学与研究困难:留学生基础薄弱
阿特巴赫曾说:“国际学生不只是填满大学的座位”[3],而是人类共同知识的积极分享和贡献者。[4]
然而,并非所有的留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求学者。在学历留學生中,部分留学生有非常明确的专业目标和方向,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开始学习时,就选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师,学习主动性强,对研究领域有自己的见解,并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但部分留学生在入学时随便选定专业,对专业内容了解甚少,甚至缺乏基本的专业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例如,一名来自太平洋岛国的留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是电力经济,经过与导师交流,没有导师愿意接受他,原因是他的知识能力和语言能力不能支持他参与导师现有的课题研究。又如,一名来自蒙古的留学生,他选择的教学语言是英语,但是其英语水平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在课程学习阶段,已是勉强合格,进入研究阶段后,必需的研究环节无法达到要求,论文发表数量不合格,勉强坚持6年后,还是没有取得学位。endprint
(三)教学语言与学校环境平台:英文资源短板
学历留学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语言的沟通是师生之间的最大挑战。尽管大家说的都是英语,但是,在口音、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尽管学校为英语授课项目配备的教师都有国外学习的经历,但是,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要系统、全面地阐述并教授专业知识,对教师而言也是挑战,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时,难度可想而知。
孙岚和魏建华的研究发现,留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整体满意,但认为在获取学习资源上存在语言障碍;对教学管理,尤其是对于缺乏英文版教务管理系统表示不满意[5]。这与华北电力大学的情况基本吻合,如英语授课留学生无法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和研究生培养系统中进行选课,因为系统语言只有汉语;除了选课之外,研究生需要在培养系统中完成大量的文献综述、中期检查、毕业资格审查、论文答辩申请等教学环节,一些留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导致英语授课留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之一是英文资源的缺乏,大多数资源和系统是以汉语为媒介。除了生活服务,像公寓、食堂,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的载体也基本上全部是汉语。比如,教务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实验基地实验人员、学生辅助人员、医疗服务者等,都存在这个问题。整体而言,我们缺少英语语言的环境,仅仅解决教学语言,是远远不够的。
(四)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体系缺乏
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开设的留学生英语授课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参照针对中国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的,其课程类别、学分要求均与中国学生的要求一致。不同的是,将公共课程的《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课程》调整为《汉语综合》和《中国概况》课程。这一方案保证了留学生对基本汉语知识的学习,深化了他们对中国社会及中华文化的认知。
此外,由于留学生数量较少,考虑到成本的问题,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是固定的,不像中国学生那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留学生的兴趣、研究的侧重点、基础知识的不均衡等。
中国目前的培养体系十分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作为毕业的硬性要求。在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面,尤其是英语授课的留学生,其论文发表的能力普遍低于要求。
对于留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由于留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不同,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困惑。同时由于评价的方式和标准的差异,留学生大多喜欢综合报告式的评价,而一部分教师则仍习惯于标准答案式的评价。
(五)就业问题:管理的瓶颈
来华留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留学生和高校。英语好的留学生在社会上的需求很大,但是在打工和实习的界定上一直存在问题,造成需求与供给不能充分链接。有的学历留学生因为教学科研需要参加专业实践,但由于政策问题却无法实现。令人欣慰的是,自2016年3月起北京关于留学生实习的签证问题有了政策解决方案;2017年1月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通知,允许部分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
随着中国电力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懂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在企业与毕业生的互相衔接方面,渠道不够畅通,学生的签证只能延续到毕业后的一个月,留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寻找就业机会。
三、改进思路
(一)加强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中的趋同性和一体化
目前的留学生英语授课项目一般都是针对留学生开设的,其中一部分属于协议培养。在开拓留学生招生市场的愿景下,有的专业甚至只有一名留学生,华北电力大学与印尼一所大学合作开展的机械工程本科“2+2”项目,印尼学生在印尼学习两年后再到华北电力大学学习两年。协议的过程中,计划招生人数是14人,但到具体实施时,只有1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即使这样,学校也照样按照教学培养方案安排了全部教学任务。建议将这些课程同时向中国学生开放,这样既满足了留学生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愿望,同样也可以让中国学生了解世界,达成中外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局面,合理分配师资。
(二)增加汉语知识的教学
培养计划要解决好知识传授与文化融合的关系,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使留學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汉语之美、中华文化之美。
(三)重视环境平台建设
这个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社会大环境指留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社会的接纳度,留学生在参加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时,经常会因为住宿的问题,被实习单位拒绝;由于实习和打工的界限模糊,虽然学生可以办理实习签证,但一些单位为保险起见,不愿意开具实习证明。学校的小环境是提高教学环境服务水平,加强语言环境产品开发。不配套的教育管理环境,无法给英语授课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此环境下,留学生成长缓慢,难有高水平的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1]李洁,孙进. 中国高校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的就读体验调查[J].教育学报, 2014,10(6): 110-116.
[2]宋培晶, 陈红, 胡泊. 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英语授课硕士生项目现状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9):73-77.
[3]Altbach, P.G. Higher Education Crosses Borders[J].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2004, 36(2):18-24.
[4]朱红,马云鹏. 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维:来自英语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探讨[J]. 大学教育科学,2012(6):46-51.
[5]孙岚,魏建华. 来华留学生外语授课国际化专业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5):230-233.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