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018-01-15 19:21孙玉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6期
关键词:鉴别诊断

孙玉梅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1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 全部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 并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观察患者的肿瘤边缘、坏死及钙化发生情况、大血管受侵犯、心包受侵犯、肿瘤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及胸包积液情况等, 记录后并比较。结果 51例患者中, 低危胸腺瘤患者23例, 高危胸腺瘤患者16例, 胸腺癌患者12例。胸腺癌患者的边缘不规则、钙化、坏死、淋巴结转移、大血管受侵犯、心包受侵犯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高危胸腺瘤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患者的边缘不规则、钙化、心包受侵犯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胸腺瘤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能快速区分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 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多层螺旋 CT;低危胸腺瘤;高危胸腺瘤;胸腺癌;鉴别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6.019

胸腺上皮肿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 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形态学、治疗及预后表现多样, 因此选择合适的胸腺肿瘤诊断方法, 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 2]。WHO将胸腺上皮肿瘤简化分为低危胸腺瘤、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三类,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现对51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51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5例, 女26例;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63.1±5.7)岁。

1. 2 纳入标准 全部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不适、呃逆、重症肌无力;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3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仪器为飞利浦64排螺旋CT仪, 由胸廓入口至双肺后肋膈角, 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增强扫描操作时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 注射剂量为50~100 ml, 浓度为300 mgI/ml, 注射速率为3 ml/s, 在注射对比剂后30、90、120 s进行三期增强扫描, 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上传至工作站进行统计分析。全部CT检查均由同一名临床医生完成, 主要观察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小、肿瘤边缘(分为光滑、分叶两种)、坏死及钙化发生情况、大血管受侵犯(肿瘤组织侵犯血管, 造成血管腔变形, 血管壁受压迫而呈现不规则性状)、心包受侵犯、肿瘤淋巴结转移(淋巴结>1 cm)、胸膜转移及胸包积液情况等, 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记录后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1例患者中, 低危胸腺瘤患者23例, 高危胸腺瘤患者16例, 胸腺癌患者12例。胸腺癌患者的边缘不规则、钙化、坏死、淋巴结转移、大血管受侵犯、心包受侵犯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高危胸腺瘤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患者的边缘不规则、钙化、心包受侵犯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胸腺瘤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胸腺上皮瘤好发于前纵隔, 由于不同类型的胸腺瘤与胸腺癌的治疗方法和預后情况不尽相同, 因此对胸腺上皮瘤进行组织学分型, 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3-5]。目前治疗胸腺上皮肿瘤的有效方法是病灶切除手术, 而确定肿瘤是否能完全切除, 是判断预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螺旋CT是目前应用于胸腺上皮肿瘤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6, 7]。螺旋CT是指将滑环技术应用于普通CT中, 扫描时轨迹呈螺旋状前进, 可快速不间断地完成容积扫描, 提高了传统CT诊断的准确性。有研究认为, 螺旋CT能快速确认和反映患者的肿瘤发生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5, 8-10]。

本院通过对收治的51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诊断, 研究发现:胸腺癌患者的边缘不规则、钙化、坏死、淋巴结转移、大血管受侵犯、心包受侵犯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高危胸腺瘤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患者的边缘不规则、钙化、心包受侵犯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胸腺瘤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低危胸腺瘤和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的发病部位均主要发生于前纵隔, 胸腺癌患者的肿瘤边缘, 多为分叶不规则, 具有较高的识别度, 胸腺癌患者的肿瘤坏死发生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高于低危、高危胸腺瘤患者。

综上所述, 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快速分辨高危胸腺瘤与胸腺癌之间的区别,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文玉, 黄勇, 申洪明, 等. 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9):612-615.

[2] 李海军. 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10):65-66.

[3] 沈慧君, 闫如意, 董中兴, 等. 增强CT在低危和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实用肿瘤杂志, 2017, 32(3):260-263.

[4] 陆杨, 赵亚娥, 杨春燕, 等. MSCT对低危型、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放射学实践, 2017, 32(2):149-152.

[5] 江德胜, 邓克学, 张晓云, 等. 低危、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7, 23(1):

35-40.

[6] 高翔. 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22):80-82.

[7] 王磊君, 张华, 杨文洁, 等. 胸腺上皮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病理学分型的对照研究.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4):382-386.

[8] 门立明. 前纵隔胸腺上皮性肿瘤MSCT诊断分析及其病理相关性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21):11-12.

[9] 廖江, 郑祥, 陈加优, 等. 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0):67-71.

[10] 黄国. 胸腺常见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医学信息, 2014(34):269.

[收稿日期:2017-09-13]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别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小实性病灶鉴别诊断中应用研究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评价MCV/RDW与网织红细胞在贫血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