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职业技能这一关键词,近期上海频传喜讯。先是2017年10月13日成功申办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接着10月19日,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喜获“大丰收”,上海选手更是收获了两枚宝贵的金牌。能够成为世界技能大赛的承办城市;上海选手能够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近些年上海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体现。
如何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青少年职业技能水平一直都是人大代表们关心的议题。2017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林丽平提出“关于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提升上海制造业技术人才储备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解决采纳。
双元制教育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制造业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运行效率。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人才是关键。”林丽平代表在建议中写到,目前很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业对接。上海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面对这一需求,反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中,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比例明显不足。对此,林丽平代表建议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制造、德国工匠精神一直是我们所钦佩、向往和努力的方向。”
什么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记者了解到,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教育最大的优点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企业和学校结合的很紧。”林丽平代表告诉记者,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时间,有三分之一在学校,三分之二在企业,“我觉得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非常有利的。”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质在于,向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
上海要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双元制教育
据了解,上海也有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共同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钢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从2013年起合作开办宝钢班。经过三年的校企合作培养,2016年2013届宝钢班36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33人成功进入宝钢集团。此外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也引入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项目所在地的职业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林丽萍代表认为,这些成功的尝试证明了双元制在我国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但是目前“上海只有这两家国企在试行,如果占就业人数70%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参与进来,那么该模式就能更好地推广”。
如何推广双元制模式?“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形成,肯定有它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我们完全照它的做法推不一定行得通。可能还要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目前的做法中不断改进,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上靠。”对此,林丽平代表认为关键是要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扩大校企之间的信任度,“政府部门需要去研究怎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更好地参与进来,比如给企业一些优惠,或者制定统一的合作教育企业资格认定等。”
此外,她还建议引导优秀技工走进课堂或成为职业教师;增加企业实践培训时间,缩短课堂教育时间。
举办技能大赛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记者了解到,近些年作为人社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城市,上海在2016年由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截至2017年1月,本市已认定29家单位开展试点。试点项目53个,涵盖先进制造、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等多个职业工种。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在上海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中遴选、设立了一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为了加强规划引导,2007年上海出台《关于本市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发布的《上海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明确提出要加强行业部门对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建立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的联动机制。
要推动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林丽平代表认为今后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她表示这次上海成功申办世界技能大赛,对上海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十九大报告提出,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相信到时会有更多的國家参加赛事,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同时也展示我们自己的技能人才和技术水平。通过交流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水平,提高到更高的水准。”(文/仲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