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方彬
[摘 要]“一带一路”蕴含深厚的民生意蕴,改善民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优先选项,也是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仍面临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缺乏安全稳定的环境,缺乏制度支撑和民心基础等现实困境。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三方合作,强力打击“三股势力”;促进沿线国家构建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加强“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工作,是破解“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困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改善民生;民生福利;外交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7)05-0033-06
“一带一路”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战略,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既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路,投资经贸合作之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之路,也是改善民生、增进沿线各国民众福祉之路。“一带一路”蕴含深厚的民生意蕴,改善民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优先选项,同时也是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条件,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做好‘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首先应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重點是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1]。
因此,深入探究“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现实障碍和可行路径,对于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打造的重大外交战略,这一战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导向下,主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互贯通的,要把中国人民的民生幸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民生幸福有机统一起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更多的民族国家发展起来,为更多的民众谋求民生福利。可以说,“一带一路”是我国为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中国方案”。而改善民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源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国方案”中的核心要件。当前,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民生建设,提升沿线各国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不仅可以为“一带一路”顺利实施提供安全的社会环境和顺畅的民意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外交价值理念,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改善民生有利于沿线各国维持政治社会稳定,为“一带一路”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带一路”建设所必需的外部条件,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现互利合作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的成长期,政治局势长期不稳,各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国内安全稳定局势十分严峻。改善民生是缓解这些国家内在社会矛盾,维持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路径。从民生与现代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角度来看,民生发展是以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民生与民主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如若没有民生发展作为福利基石,片面推进以民主化为核心的政治发展,所构建的必然是缺乏社会基础的劣质民主政治,最终还可能引发政党之间相互倾轧,政权更替过于频繁,政治局势长期不稳等恶果,“实际上,历史没有提供任何这样的例子:高度不发达的国家在普选权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和有效的政治民主”[2](P107)。因此,沿线国家只有首先推进民生发展,有效解决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根基,也才可能构建优质的民主政治。从民生与社会安全运行的角度来看,改善民生是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成员良性互动,维系社会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与发达的现代社会相比,沿线国家大多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转型期,转型期内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尤其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矛盾,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很可能引发各种社会冲突和骚乱,甚至酿成剧烈的社会动荡,原因很简单,人们为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源而进行的斗争,必然是激烈的、残酷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为了活命、为了生存、为了一切而进行的战争,因而必要时也是你死我活的战争。”[3](P359)不仅如此,沿线国家长期累积的民生顽疾如若不能及时治愈,还可能促使其与其他社会矛盾捆绑起来,由此成为孕育“三股极端势力”发展壮大的温床。比如,民生问题如果与政治问题捆绑起来,则可能演变为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民生问题如果与民族问题纠缠在一起,则可能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民族独立”运动;民生问题如果与宗教问题结合起来,则可能激变为极端的宗教运动,等等。可见,通过“一带一路”改善民生,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就业、减贫等资金投入,让绝大多数民众能够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水准,并获得较多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这样,社会成员之间也易于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关系,整个社会便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从而为“一带一路”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安全稳定环境。
(二)改善民生有利于扭转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观念市场,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奠定民意基础
所谓“观念市场”,是指一国国民对别国的国家形象和行为形成的一种集体认知,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西方媒体利用其占据的“媒介霸权”地位,巧妙利用一些操作方法,如杂糅、类比、拼贴、嫁接、分解等,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军事化,现实问题历史化,全局问题偏颇化,试图把“一带一路”污名化为“大国霸权战略”、“新殖民主义战略”、“资源攫取战略”等。沿线国家由于自身传播主体的孱弱,大多沦为西方媒体的传话筒,受其影响,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存在严重的负面观念市场,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沿线民众对中国项目存在较大疑虑,认为其“可能产生环境破坏的,约占调查总人数的27%;可能导致文化冲突的,约占25%;可能会影响被投资国经济独立的,约占24%”[4] 。民心不通成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主要障碍。及时扭转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观念市场,除了要加强对“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掌握国际话语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现实的物质利益、物质关系着手。马克思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P524)也就是说,一定的物质利益、物质关系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这启示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遵循民生先行原则,充分释放“一带一路”蕴含的民生红利,让沿线各国民众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利益,彼此搭建起不可分割的民生利益关系,彻底清除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认知,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endprint
(三)改善民生有利于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价值理念,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方面,“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战略,必然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价值理念。“一带一路”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正是开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特色外交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现实要求。在“一带一路”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系中,共商、共建是路径和手段,共享才是目的和归宿,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价值理念的核心要义。那如何才能在“一带一路”中实现共享呢?改善民生便是基本的路径和方法。进言之,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平台,中国把自身的发展与沿线各国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各自的需求和发展,在共同发展进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价值原则和政策措施,让沿线各国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切实提升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战略,“一带一路”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和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平台,必然也彰显着社会主义的国家属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发展对外关系和对外投资,但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关系以及资本输出必须遵从资本逻辑,其目的在于获取高额利润,实现资本增值。正因如此,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外关系,进行资本输出,虽然打破了封建时代民族国家之间与世隔绝的封閉状态,开启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但资本主义主导和推进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全球化、变态的全球化、扭曲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给西方、城市、沿海带来了繁荣,却遗忘了东方、农村和内陆,由此产生了全球发展的不均衡、不平等,“当21世纪的今天依旧重复着19世纪上演过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的剧情时,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平等”[6](P2)。据统计,“当前全球20多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财富却占到世界的80%以上。全球贫困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7]。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对外关系和资本输出时,不是任由资本、市场主宰一切,重复历史,走资本主义的老路,而是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规制资本,让资本为人的发展服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等价值追求,力求让所有的民族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让所有的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由此引领全球化向着更加公正、均衡、光明的方向前进。“‘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正确行为,也是维护世界稳定的重要构想。它不仅让中国有望实现协调、绿色、和平的发展,也将对沿线国家提供利好,甚至对重新平衡世界经济具有至关重要作用”[8] 。“一带一路”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功用,就是因为其蕴含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的现实困境
尽管“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其所描绘的民生图景亦十分迷人,但作为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超大的系统工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仍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
(一)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改善民生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
从一般意义上讲,民生是指人们的生活、生计、生存和发展,既包含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性需求,也包含人的发展机会、人的尊严、人的精神满足等发展性需求。但无论是满足人的生存性需求,还是满足人的发展性需求,都与物质生活资料紧密相关,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满足人的各种生活需求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善民生的必要物质前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又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致使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物质生活资料比较匮乏,民众长期生活在贫穷状态之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首先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沿线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缺乏可持续的产业支撑,致使改善民生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陷入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窘境,这种境况,仅仅通过短期的对外援助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
(二)沿线国家政治局势长期不稳,“三股极端势力”猖獗,改善民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稳定环境
稳定乃民生之盾,政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主体,稳定的政治局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尚未建立完善成熟的政治体制,受外部势力干扰,普遍存在着政权更迭过于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等问题。由于不同政党、不同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不同,对于改善民生以及“一带一路”中的民生项目的认知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政权和领导人变更过程中,许多民生政策措施也会发生根本变化,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中改善民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安全乃民生之急,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是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是不同文明的交融区,也是各种民族宗教矛盾的高发地,被许多战略专家称为“不稳定弧”。在这里,既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也有神秘莫测的极端宗教主义势力,还有令世界惶恐不安的恐怖主义,“三股极端势力”的叠加,让“一带一路”的安全局势极其复杂,改善沿线各国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 “如果中国政府和沿线国家无法有效打击沿途的激进分子,那‘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一场‘白日梦”[9]。
(三)沿线国家民生福利制度普遍缺失,改善民生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
完善成熟的民生福利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成熟度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社会改善民生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片面注重经济增长,却没有深刻认识到改善民生以及构建民生制度的重要意义,由此陷入了“民生缺失陷阱”,这也正是这些国家社会矛盾突出,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的深层根源。没有完善成熟的民生福利制度,意味着改善民生只能依靠“人治”的方式,民众只能匍匐于权力的阶梯之下,等待当权者的施舍。这种方式,一方面容易导致当权者依靠自身手中的权力,把部分民生资源挪作他用或者中饱私囊,挤压民生发展空间,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必然会产生改善民生的随意性过大、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不同的领导人,甚至同一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可能采取截然不同的民生政策措施,这种朝令夕改的人治模式,使改善民生呈现低效率和不确定性特征, “一切都地地道道地建立在‘看人办事之上的,也就是说,建立在对具体申请人及其具体要求的表态上,以及建立在纯粹个人的关系、施恩、许诺和特权的基础之上”[10](P364)。同时,没有完善成熟的民生福利制度,也意味着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没有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他们对未来生活和发展缺乏可预期性。但市场经济又是竞争经济,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如果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得不到福利制度保障,必然会产生焦躁、不安、恐惧等心理,一旦经济出现衰退,人们的基本生活诉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时,极易爆发社会动荡甚至是暴乱,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都将遭受严重威胁,提升人们的民生福利水平便成为一种奢望。综上可见,没有完善成熟的民生福利制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就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即使有大量的民生资源可供利用,也可能因腐败、内乱、暴动等制约因素而无法达到增进沿线民众民生福祉的目的。endprint
(四)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仍存有疑虑和误解,改善民生缺乏必要的民心基础
在“一带一路”中改善民生,需要建立在沿线国家与中国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只有彼此信任,才会有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部分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仍存有较大的疑虑和误解。一方面,西方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刻意把“一带一路”进行污名化传播,而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认识主要来自西方媒体的介绍,导致他们对“一带一路”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上升,其外交政策和涉及领土争端的表态也越加“强硬”,引发了不小的地缘政治恐惧,沿线部分国家十分忌惮中国的大国地位,对中国提出的战略或倡议普遍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尽管中国一再阐释“一带一路”是一个平等、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战略,但仍有一些沿线国家基于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对“一带一路”存有较大的疑虑和猜忌。民心不通成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障碍,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重要滞障因素,这亟需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进行疏导沟通,达到彼此心意相通,为改善民生奠定民意基础。
三、破解“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困境的策略
建设好“一带一路”这个超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合作,也需要沿线各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实现互助共进,一起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奠定福利基石。由此,在全面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亟需探求破解“一带一路”建设中改善民生困境的策略,使民生建设能够取得实效,沿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充分彰显“一带一路”的价值吸引力。
(一)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生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上,改善民生才有坚实的物质根基,也才能取得实效。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一带一路”正是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相互依存、互促互进,实现共同繁荣的大战略,沿线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提供的战略平台,实现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沿线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提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区域的互联互通,为本地区经济融合发展创造现实条件。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沿线国家可以根据自身要素的禀赋优势,差异化地承接并发展自身优势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融合互补发展。贸易畅通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沿线国家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搭建的商贸平台,加快共建贸易园区,加快自贸协定谈判进程,使区域内快速实现贸易畅通发展。充足的资金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沿线国家可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一带一路”融资平台,获得充足的政府资金,并广泛运用PPP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减贫、交通、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破解纳尔逊所指的“低水平均衡陷阱”。总之,“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超强动能,这些国家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战略平台,便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将深度挖掘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互利互惠机遇,通过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密切经贸合作,能进一步激发各参与国经济增长的潜能,由此推动沿线国家之间经贸伙伴关系的发展升级,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稳定和民生发展。”[11]
(二)深化三方合作,采取强有力措施打击“三股势力”
恐怖主义、极端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義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安全障碍。“三股势力”不仅对“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安全稳定构成极大威胁,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标和责任。打击“三股势力”,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三方合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中国需要深化与沿线各国的安全合作,并把安全合作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既要构建有效打击“三股势力”的长效制度和法律,也要从具体领域出发,构建丰富的多边安全机制,如联合巡逻、联合反恐缉毒等,还要根据经济让利原则,积极组织设立“一带一路”安全基金,为“一带一路”安全维护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和沿线国家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及世界性组织、区域性组织的合作,共同行动打击“三股势力”,极力压缩“三股势力”的生存空间,着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及其周边的安全等级,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积极力量。
(三)促进沿线国家构建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以实现改善民生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迅速展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沿线国家带来了经济发展活力,也必然带来各种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如果没有构建一个基本的民生保障体系,则意味着改善民生存在不透明、不稳定和不公正等弊端,将严重制约改善民生的实际效果,当人们的基本生存和各种社会风险得不到兜底保障时,必然导致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恶化。若长期如此,还可能会爆发激烈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沿线各国民众都将遭受巨大损失,整个社会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对于此种情形,曼海姆曾指出:“大众在行动上野蛮的、冲动的和情感的爆发,对整个社会,甚至全世界都意味着大灾大难,因为现代社会有机体的相互依赖日益猛烈地传播着每一个失调的结果。”[12](P41)可见,在沿线国家市场化水平逐步提升的情形下,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平台,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促使其构建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十分紧迫和必要。“‘一带一路建设会给这些国家整体带来好处,可这些好处不一定会在国家内部进行公平分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国家层面上设计一套体系和政策,确保社会保障网络能更好地为那些弱势群体托底。中国可以扮演很重要的作用,在落实倡议的过程中确保相关国家能够出台一些保障措施。”[13]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应该遵循四个原则。首先是初级性的,主要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其次是广覆盖的,要涵盖绝大多数民众;再次是稳定的,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替,以及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根本改变;最后是有实效性的,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民众的基本民生问题。有了这样的民生保障体系,一方面,基本能够实现改善民生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就可以遵循民生优先的原则,将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到民生领域,民生的改善反过来又会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奠定福利基石。另一方面,这种保障也可以使沿线各国民众对社会生活有了可预期性,人们的各种诉求和行为趋向于理性,各种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便可通过制度化方式得以缓解和化解,整个社会便处于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之中,这能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endprint
(四)加强“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工作,掌握“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
民生项目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项目本来是为了全面提升沿线国家民众的福利水平,却被西方媒体污名化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沿线民众也对“一带一路”产生了一些疑虑和担忧。由此观之,塑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掌握“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民生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针对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扭曲式的甚至是故意污名化的传播,以前我们大多采取“补丁式”方式予以回应和澄清,但这种被动式的反击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因此,亟需改变“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策略,变被动回应式宣传为积极主动式传播,由自说自话变为交流对话,积极转换话语体系,着力挖掘“一带一路”蕴含的平等、开放、包容、合作、和谐、共赢、互惠等理念,通过自媒体、“逆向传播”、“软传播”等方式和手段,向国际社会和沿线各国传递一个真实的“一带一路”战略,有效减少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误判和疑虑。为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
效果,还要着力提升传播的精准度和精细度,一方面,针对不同国家的现实国情,以及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状况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在宣传时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宣传的内容和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仔细区分不同的受众主体,如普通民众、政府、企业、投资人等,抓住他们对“一带一路”关注的核心要点,采取精细定点式宣传,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4-11-07.
[2][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毛新雅,丁曉钦.“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经贸融合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7]周 文,方 茜.“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0).
[8]“一带一路”,通向共同繁荣的未来[N].人民日报,2016-12-27.
[9]马建英.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
[1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黄海敏,等.海外专家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有利于地区繁荣发展[DB/OL].[2015-02-12].http: //www.chinanews.com/gn/2015/02 -12/7060254.shtml.
[12][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3]我们正处于“重要关口” ——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析中国与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7-03-30.
责任编辑:陈文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