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
【摘 要】学本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素质教育在学本课堂得到充分的体现。打造学本课堂,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导学当作手段,以培养学力为教学主旨,从目标、过程、对话、生成四个方面把握好“度”,即以目标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以过程实现课堂效益的宽度,以真情触摸师生对话的温度,以生成折射语用价值的亮度。
【关键词】学本课堂;目标;过程;生成
课堂教学的低效通常源自两个层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包括教材解读、学情把握、目标定位等;二是运作不灵活,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好,或“预设”过重,或过分强调“生成”,弱化了教学的目标。因此,学本课堂的提出,既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更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飞跃。学本课堂的“学”具有多重含义,不仅是以学生为主体,也要强调教师的导学作用,还要培养学生的学力。
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丰厚的滋养,让教师也在其中得到学习的收获,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
一、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
制订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打造学本课堂的前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指导着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有的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习惯将课文的教学任务机械地分派到每一节课中,每课时孤立地完成某个目标,如第一课时只教生字词,课的容量、密度不够。还有的教师,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习惯将语用目标放在第二课时中完成,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把语用点都集中呈现,以显示其“高质量、高效率”。这样的任务导向恰恰适得其反,导致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严重饱和,教学目标达成度低,而其他课时则由于“一笔带过”,导致教学内容空洞,目标不明或达成度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打造学本课堂,首先要准确地进行目标定位,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教师吃透教材,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不刻意拔高,也不随意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有针对性地设置目标,方能提升教学效率。下面以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的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例,说明如何明确任务导向,体现课时目标分解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雾在哪里》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认识“雾、淘”等13个生字,会写“于、论”等8个生字,会写“于是、无论”等15个词语 。
2.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顽皮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的时候的景色。
3.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的,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磨课时,我们对课时目标进行了分解(如下表)。
[第一课时目标
1.认识“雾、淘”等11个生字,会写“于、论、岸、屋”4个生字,理解“连同”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顽皮
3.学习课文第1~6段,仿照课文用“无论……都……”说一说雾来时的景色,感受雾的有趣 第二课时目标
1.巩固所学生字,认识“躲、失”2个生字,书写“散步”等詞,理解“悠闲”的意思
2.学习课文第7~9段,想象雾把自己藏起来后的景象
3.拓展学习有关雾的童话故事,丰富学生认知,感受雾的形象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 ]
从这个拆解的目标看,教师将第一课时目标定位在字、词教学,并根据内容有效取舍;朗读指导很明确,重在体会雾的淘气、顽皮;仿照说话由扶到放,注重迁移运用,从而感受雾的淘气、顽皮。而第二课时目标定位重在词的理解、想象表达及适度文本拓展上,帮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这样的划分很恰当,课时分明,导向明确,较好地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分步实施。
二、讲求课堂效益的宽度
“效益”就是效果和收益,讲求“课堂效益”的宽度就是指在40分钟内力求获得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收益。换言之,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内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的提升。要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学本课堂正体现了这种理念。
首先是“经营”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 体现“儿童立场”,整个教学过程依靠儿童来进行和展现,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此,课堂效益的宽度就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特别是教学过程中要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要经营“细节”。从实际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教师的导学作用就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每一处“细节”的预设上。哪怕从最细微之处着眼,从最简单最不起眼的词语入手,精心设计,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时,可先用课件出示两组4字词:第一组是“撮嘴呼唤、抑扬顿挫、亲昵说话、啧啧称赞”4个词语;第二组是“翻飞盘旋、扇动翅膀、肃立不动、白色旋涡”4个词语。教师这样预设:“透过这两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学生一读,一想,脑海里就呈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幅是老人精心照顾海鸥的画面,第二幅是海鸥为老人送别的画面。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这样两幅画面展开教学,通过两组词语,利用一个简洁的问题,品词品句,启发想象。整堂课又以两幅画面为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教师根据课堂生成做出适时的引导,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课堂。
适切的目标需要扎实的过程来实现,学本课堂就是要通过过程的展开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得让学生能够理解、能够吸收。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课时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使教学环节朴实、扎实、灵动,让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endprint
三、触摸课堂对话的温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本课堂旨在通过课堂“对话”,提升学生的学力,这种学力就包含了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教师应该是课堂“对话”的发起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课堂设计巧妙,固然能吸引学生,但是真正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是教师真情与智慧的教学艺术。
仍以《老人与海鸥》一课为例。
(课件出示句子,要求读出老人对海鸥的细心照顾: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从老人的行为中感受到什么?
生:老人喂海鸥动作娴熟。
师:如果把这看作是一幅画的话,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我看到了一个高超的指挥家在指挥乐队演奏。
(朗读指导。指名一生读老人放饼干的句子,一人读海鸥飞来吃食物的句子)
师:老人放得慢(生语速慢)……老人放得快(生语速加快)……(师在不同的频率中指导朗读)
师:这仅仅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吗?
生:他们配合默契,就像是相交已久的朋友。
生:这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
(朗读指导。指名多组学生合作读)
师:海鸥吃得慢时,老人(生语速慢)……海鸥飞得快了(生语速加快)……
这样反复地读,层层叩问,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情感步步升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温度。同时,也悄无声息地激起了学生对老人与海鸥真情的深深认同,文字的深情与朗读的真情渲染着课堂氛围。
教师的情感体验也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的教学资源。文本再生动,如果上课的教师机械和木然地组织课堂教学,语言干瘪和枯燥,学生又怎能进入情境呢?还是《老人与海鸥》,我们再看教师的教学语言。
师:可是有一天,老人没有来,第二天还是没有来,第三天,老人步履蹒跚地来了……(课件出示老人的遗像和海鸥翻飞的画面,背景音乐起)还是这群海鸥,还是这位老人,可是他们再也不会配合默契地“撮嘴呼唤”“应声而来”了;鸟儿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着、哀鸣着,在这群海鸥的记忆里,永远记住了昆明翠湖畔的这位老人,它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告诉老人……
(生写话练习)
教师深情的诉说,再加上低沉、哀伤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对老人的尊敬和怀念变成他们和海鸥共同的话题。于是,学生一边默默流泪,一边写下了对老人由衷的敬佩和怀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表述: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有人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笔者很赞同这一观点。在“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处体会字词的“冷暖”, 一步步感觉语言文字的“温度”。
四、折射課堂生成的亮度
学本课堂倡导互动、生成。那么,是不是学生突然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或者想法就是生成?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对“生成”的误解。“生成”不管是预料之内,还是意料之外,都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提出的。如果把没有思考而发生的内容都视为“生成”的话,教学就会沦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对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并不明白。比如在公开课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想法。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预设任务的完成;装作未听见,又好像有悖于“以学定教”的理念,教师往往进退两难。
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点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判断力。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就能引发一次激情与智慧的碰撞。比如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读到“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这个句子时,有学生提问:“‘温暖‘舒适两个词用在这里是不是不合适?”教师没有马上给出判断,而是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究。先请提问的学生说说为何产生这个想法。大家一起梳理出认识上的两大落差,即“温暖”与“渔家的小屋、只有一只没有熄的炉子、寒风呼啸”、“舒适”与“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的落差。此时,似乎这间渔家小屋真的不能算是温暖而舒适。那么,是不是要把“温暖而舒适”换掉?教师让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反馈、交流中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归纳:小屋即使小,但跟外面狂风怒吼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尽管简陋,但屋里还生着火炉,跟外面又黑又冷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渔夫在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上驾着小船,而小屋里孩子们都安静地睡着,相比之下是“温暖而舒适”的;等等。至此,教师再助推一把:作家真的是要表达小屋“温暖而舒适”吗?课堂上出现了片刻的安静。学生终于领悟到了“温暖而舒适”写尽了渔夫一家生活的艰难!至此,学生也就明白了“温暖而舒适”的语用价值,这个生成点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亮点。像这样,用一个学生的思考引发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思考,这就是学本课堂生成的亮度。
落实学本课堂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创设学本课堂,需要教师从目标、过程、对话、生成四个方面把握好“度”,拓宽教学的空间,让学生想学、会学、能学。同时,学本课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每一课时的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顾明远.素质教育要以学为本[J].人民教育,2014(16):12-13.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 31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