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学华,现任湖州市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小语专家组成员。曾获教育部优秀教研员、省优秀教研员、市教学明星、市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获得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第二届两岸三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等奖、2013年浙江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活动一等奖。多项课题成果获省市一、二等奖。50余篇文章发表于省级以上期刊或获市级以上一、二等奖。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百余场,获广泛好评。个人逐步形成“以学为本、因学设教”的教学特色。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些人、一些事。
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一些教育人、一些教育事。
一个教师要快速成长,就要多上公开课、比赛课。
那一夜,破茧化蝶
“你最艰难困苦的时候,是你成长最快的时候。”王焱媛老师的这句话,在那一夜,我深深体会到了。
那是在2013年浙江省小學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上。那次评比活动,改变了以往各市带课参赛的方式,采用闭门评比的形式,临时确定上课内容,课前不接触学生,课型为阅读教学的前40分钟,并且要求重点呈现“以学定教”及“小班教学”的核心理念。
“《苏七块》。”一个老师忍不住惊叹了一声。
5月21日,12点,拿到材料的时候,我们几个参加课堂教学评比的人都蒙了。非人教版教材!苏教版?北师大版?还是……一查,什么教材都不是。再查,看不到一份相关的教案,更别说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了,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苏七块》的教学痕迹。
整整1个小时,我端坐在书桌前反复阅读《苏七块》一文,一遍又一遍。
时间仿佛比平时走得快了许多,我时不时看看那太阳挪动的脚步,眼前一会儿闪现“以学定教”“小班教学”这些词语,一会儿浮现那个“人高袍长,手瘦有劲,红唇皓齿,眸子赛灯”的苏七块。就在这苦思冥想中,转眼已到傍晚。
我的脑海里,一帧帧呈现着余琴老师给我磨课时的点点滴滴,一遍遍回想着王焱媛老师平日里的谆谆教导,一次次回顾着盛新凤老师对我每次上课后的评价与建议。
太阳吝啬地收起了最后一抹光辉。华灯初上,我的思路逐渐明晰起来。《苏七块》出自冯骥才先生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苏七块》一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很见功夫,故事情节安排得一波三折,吸引读者,而环境描写着墨不多。教学,应该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于是我给第一课时教学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各色”“赛”等方言词语的意思,在对人物外貌、动作的朗读品味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2.着眼全文,研读人物的表现,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苏七块之“奇”。3.反复探究,尝试比较全面地欣赏小说人物形象,习得阅读方法。
临近22点,教案初成。王焱媛老师来了,让我说给她听。她一边听,一边提出质疑和建议。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突然觉得脑海一片空白,记住了后面的,又忘了前面的。又过了半个小时,那混沌的脑海逐渐纯净起来。王老师再听我说了一遍,觉得可以了,让我早点休息。
23点,我开始整理教案,制作课件。
凌晨2点,和衣而卧,可是睡神怎么也不愿意光顾。
凌晨4点,反正睡不着,干脆起来再次梳理教案,完善细节,修改课件,打印作业单。
6点,开始对着镜子试讲。
9点半,走进课堂。
当学生对苏七块的评价呈现出 “棒、奇、怪、神、妙、强、高、牛、好、贪、刁、善、恶、坏……”的时候,我想,基于学生的认识展开教学,这思路对了。
当“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这一连串的四字词语,这富有天津味的语言配上天津味的节奏在课堂上回响的时候,我想,这样的教学,成功了。
刘荣华老师笑说,臧学华拿一等奖呀,一开始睡眼惺忪,到后来神采飞扬、越战越勇。后来《苏七块》一课,又在浙江省教学观摩活动中展示。因为这堂课,至今很多老师见面还戏称我为“臧骨干”。
那一年,砥砺前行
2014年,我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赛课。本次全国赛课,打破了以往阅读教学一统天下的单一局面,代之以阅读课系列和表达课系列两大类,多角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浙江抽到的是表达课,在全国赛场上表达课,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第一件事,对人教版教材中所有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课的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件事,阅读有关习作教学的书籍和文章。
第三件事,进行“小学语文名家习作教学比较研究”。从张化万老师的《吃西瓜》《摔鸡蛋的学问》到《贾老师教作文》……一个移动硬盘装满了一个个习作教学的经典课例。
3月,我选择了一堂习作课《假如我会变》,在湖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展示活动中呈现。由于40分钟的限制,不能较好地展示指导、习作、评改的全过程,被专家组否决。
6月,我执教了一堂口语交际与写话相结合的《辩论与劝告》。孩子们从话题的选择、课堂的辩论,到小组合作完成主题墙报,都有出色表现,课堂效果很好,但是,50分钟才完成教学。滕春友老师说,方向是对的,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让学生沉醉在课堂中,接下来要解决如何用好40分钟的问题。
在余琴老师的建议下,我选择了《写导游词》。
关于《写导游词》,课本中只是在习作的内容上做了要求。导游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导游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写导游词,应该写到怎样的程度?这些答案,课本上没有,教学用书上也没有。我登录百度搜索,登录中国知网检索,登录网上国家图书馆浏览。我重温《现代汉语》,琢磨《语言学》。我购买《中国著名旅游景区导游词精选》《华东黄金旅游线导游词》《广西经典导游词》等书籍进行阅读。关于导游词的资料,我建了一个文档又一个文档,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后,根据《大学语文》中比较权威的章节《导游词及导游词创作》,再综合其他文献资料,制订了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进行了教学设计。
2014年的9月9日,《写导游词》第一次在专家团队面前呈现,较好地规避了前两次出现的问题,柯孔标和滕春友两位专家很是满意,当即拍板敲定。内容定了下来,接下来就是环节的调整和细节的打磨。
9月15日,沈大安老师给我发来短信:“小臧,《写导游词》有两个难点:一是记叙顺序,二是与听众对象的交流。四年级学生习作水平不高,一节课里解决两个难点是困难的。这个问题你们怎么处理?”两个问题直击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可想而知,沈老师从12日跟我通过电话后,一直在思考,为我、为这堂课、为浙江小语。当得知制作了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导游讲解视频让学生欣赏,然后呈现《赵州桥》的课文片段与导游词,让学生小组探究,明晰习作的内容,掌握导游词的习作特点时,沈老师高兴地鼓励我,这个办法好。
9月19日,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沈大安、余琴老师给我指导。听完课,沈大安老师说:“第一个词,求实。我还是强调求实,我们要看到学生通过这节课在习作上确实有实实在在的进步,这个方面我们还得下功夫。第二个,在求实的基础上,我们要能够看到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是多样化的,甚至是个性化的。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个在今天的课里已经有体现,我们要思考怎样做得更好。第三个,必须要有亮点,哪怕是一个、两个,但是一定要有亮点。亮点在哪里?比如说讲评,学生的作文和评价单要合在一起,今天你是分开的。要先有自我评价,再有互评,最后展示的时候,小朋友也清楚,评委也清楚。”而后两位老师对整堂课的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梳理。
一周后,我带着调整后的设计到湖州试教,盛新凤和王焱媛、沈莉老师给我做指导。在她们的建议下,我对习作内容的呈现和评价单的设计做了较大的调整。
10月10日,刘荣华和倪宗红老师承担挑刺任务。这两位老师用犀利的目光、深度的解读,对整堂课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一一论证。我一边虚心地接受批评、解答质疑,一边真诚地进行反思、适时讨教。
10月26日赶赴桂林,10月29日踏上赛场,收获殊荣。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感谢在我生命中出现的一位位智者,一次次助推我的成长。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 313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