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职场体验课程”稳定的因素及解决对策研究

2018-01-15 14:23雷军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校企业学生

【摘 要】职场体验课程是解决高校就业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程度与方式、授课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体验课程的内容制约着课程效果的稳定。对此,本文提出政府积极组织和引导、学校制定保障学生权益的方案、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和做好反馈总结工作,来维护课程的稳定。

【关键词】职场体验课程;高校;企业;学生

一、引言

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重点提到了创新和创业教育工作,可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了2015年的749万,2017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针对目前就业难的处境,许多高校开展了“职场体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有的研究者认为职场体验课程区别于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通过岗位实践、厂区服务与互助实践、主题活动实践三大模块,让学生体验企业、职场真实环境,培养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向岗位、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当然,职场体验课程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本文就探讨影响职场体验课程稳定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影响“职场体验课程”稳定的因素

影响职场体验课程稳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点,涉及高校、企业和学生的相互关系。

第一,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程度与方式。

职场体验,顾名思义,需要进入相关企业的岗位中进行工作实践,这需要学校与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但是,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利润,无法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供在校学生体验。因此,要想有好的职场体验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专业是否完全适合企业的相关岗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合适的组织方式,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合适的体验场所和时机。此外,为解决学生数量多与岗位数量少的矛盾,学校需要联系多个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也乎涉及很多社会因素,高校和企业在各自领域的地位都成为影响彼此之间合作的因素。

第二,授课人员的基本素质。

这里所说的“授课人员”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师傅”,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实践岗位中的各种工作任务,他们自然由企业人员担当。授课人员的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授课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另一方面是他们的教学方法。有的企业可能并不关心学校学生的职场培养问题,只是委派普通工作人员“走过场”,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扎实的本领。此外,授课人员的教学方法等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有的研究人员就已经注意到有的企业“师傅”方法相对简单甚至粗暴,学生难以接受[1]。因为授课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教师,并不一定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不善于应对师生矛盾,甚至会发生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情,这样的职场体验肯定会大打折扣。

第三,体验课程的内容。

体验课程的内容也直接影响体验的效果,一般来说企业会对学生的工作技能给予一定的培养,但是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来说,一直是体验教育的一个短板。许多人都发现当下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只会做事,不会做人”[2]的职业发展瓶颈。这种瓶颈的出现便是体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一种表现。在工作中,员工不仅要处理各种事务,还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现代化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需要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合作,这就需要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本身缺少社会化的历练,相关思想心理素质不过关,客观上需要在职场体验课程上进行相关的弥补。所以,职场体验在这方面的内容缺失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不会做人”的一个原因。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极大地制约着职场体验课程的稳定,甚至使得某些学校在试点之后,又倒退回原先传统的就业教育上。因此,我们要着力克服这三方面的不利因素。

三、解决影响因素的策略

对于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程度与方式来说,我们需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于授课人员基本素质和授课内容来说,学校应该通过相应的手段,保障学生的相关权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好总结反馈工作。所以,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四条策略巩固职场体验课程的稳定,具体如下:

第一,政府積极组织和引导。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对此有所重视。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因为不仅高校有解决就业率的愿望,企业同样也有招收优秀员工的需求。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便利,使之认识到学生的职场体验不是“包袱”,而是培养优秀员工的一条有效途径。政府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搭线也是仅仅是“一对一”的,而是“多对多”的形式,促进高校群与企业群之间的联系,从侧面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的引导下,高校和企业之间也要相互进行宣传。高校应该向企业介绍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介绍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企业对这些学生产生应有的兴趣。企业也要到学校进行宣讲活动,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设置,以及员工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职场体验的兴趣。

第二,学校制定保障学生权益的方案。

学校应该和企业签订好合作的协议,主要包括职场体验课程的时长和规模、学生的维权保障、工作薪酬等内容。在学生入驻企业之前,学校也要进行有关的讲座,提醒学生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注意生产生活安全,提供相应的维权途径,等等。这样,学生在进行职场体验的时候就有了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后盾,他们也能安心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

虽然企业担负着职场体验课程的主要任务,但高校也不能对学生“甩手不管”,应该对进入企业进行职场体验的学生配备带队老师。带队老师的职责只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能安心职场学习;第二,与企业随时沟通,协调授课人员与学生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坚决制止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发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带队老师应该向企业积极推荐;第四,学校应该给带队老师准备相应的预案,应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当然,带队老师也不能过多地干涉企业事务和体验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当期信息化的通讯手段非常发达,带队老师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必亲临现场,可以组建相应的微信群、QQ群,大家可以通过新媒体交流,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反映职场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带队老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企业授课人员和带队老师之间也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endprint

第三,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不同于技能教育的地方在于其抽象性,单纯的职业道德教育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因此,学生的职场体验课程应该以团队的形式开展,通过整个团队的力量去处理各种任务,学生们在团队合作当中互相学习和沟通,一方面将学校教育的成果和企业实习的收获在实践中转化,螺旋式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团队合作中锻炼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耐心和注意力也会大幅度提升,成为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

当然,这种团队化的活动要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吻合,这需要企业和学校相互之间的协调。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学生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团队,接受授课人员的指导进行相关的职场活动,也可以“化整为零”,安排学生各自进入企业原有的团队之中,后者对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更为有利,也不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做好反馈总结工作。

有的研究者指出了职场体验之于学生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第二,培养学生节约的意识及幸福感;第三,更好地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第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爱自己的父母。[3]这些意义其实都是职场体验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思想总结反馈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职场体验都必须要有一个反馈的过程,这样才能把课程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当中。学生的反馈总结需要做出书面文字,写出自己的进步以及在职场体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包括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回到学校后,相关专业的老师应该对他们的总结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有人提出建构“学习——体验——总结再学习”的动态培养模式[4],这种培养模式一开始只是针对特定群体、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将其扩展至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前一届学生在职场体验课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会成为后一届学生借鉴和注意的事项,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就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职场体验课程的实施体系,其效果也就越来越稳定。

四、结语

面对当前的就业局面,职场体验课程将会成为今后就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职场体验课程不是在校内完成的,其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因素,而稳定性又是决定体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将研究的重点放到职场体验课程的稳定因素上面,为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支持。

影响职场体验课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属于外部因素,需要借助政府、社会的力量来进行解决;而授课人员、授课内容等属于内部因素,这个需要学校发挥自身力量进行协调。总之,学校要把关心学生及其成长放到第一位,一方面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持好当前的稳定;另一方面做好反馈总结工作,维护好长远的课程教学稳定。

作者简介:雷军(1987-),男,江西南昌人,思政辅导员,讲师,现就职于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洪山,尹瑞鳳.中职“职场体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4,0(3).

[2]高娟.高校职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大学生理论自信的提升[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

[3]刘青.职场体验——学生的必修课[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3).

[4]牟永川.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体验式培养模式的构建[J].前沿,201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企业学生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学生写话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