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树云+斯琴
[摘要]本文从跨文化阐释视角,对葛浩文的《狼图腾》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策略研究。译者对文中有关动物文化词语采用跨文化阐释式翻译,恰当合理的体现了翻译与阐释的度,再现原语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风格,并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阐释;动物文化词;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12-01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12.08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莫言所著的《狼图腾》能够体现出丰富而且复杂的中国文化,小说以“草原狼”为主体,通过围绕几十个“狼”的故事,叙述了一名知青到内蒙古插队发生的事情。《狼图腾》的英译本由汉学家葛浩文完成,并且获得了亚洲文学奖。葛浩文作为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他认为一名译者最首要的应做到忠实。此外,葛浩文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两种不同语言承载的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传递,翻译家的任务便是对文化的阐释。本文将对英译本《狼图腾》中有关动物的词汇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葛浩文对相关动物文化负载词采用了跨文化阐释,这样不仅忠实原文,而且让目的语读者欣赏到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二、跨文化阐释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对翻译研究已超越了翻译文本的研究,研究侧重点逐步从语言的转换向文化传递方向发展。翻译已不是语言间的转换行为,不再是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文化的交流,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跨文化阐释行为。众所周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向目的语读者传达译入语的文化,并尽可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相关文化意象。跨文化阐释的难点是不能过度地阐释,这样不能实现忠于原文的目的,也会失去原文的所传递的文化特色;同时,跨文化阐释也要求译者不能拘泥于语言层面的“忠实”,这样使译者失去主体性,无法体现译入语所表达的丰富文化意象,进而增加了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难度。葛浩文的翻译标准是让读者能够接受得基础上,以传播文化为目的对《狼图腾》采用“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从而使其在另一语言文化中获得了新生。
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其翻译原则
文化作为抽象以及复杂的概念,而语言可以承载文化,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相关的文化特点,并具有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化负载词指的是能够承载一个民族一定文化信息的词汇,能够体现出该民族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内涵。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负载词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不管是抽象的概念还是详细具体的含义,对于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负载词与该民族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能够反映出相关文化含义的词汇。总之,文化负载词能够体现出某一民族文化个性信息的词语。
简单来说,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体现出两种不同语言承载的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传递。文化负载词可以看做是一个民族语言浓缩的精华,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传达原文的基础上,尽力让目的语读者了解译文的文化意象。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将文化负载词做到对等翻译是有难度的,很难做到译文和原文的一致对应。总而言之,在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更注重词语意义的跨文化阐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点。
四、动物名称的翻译策略
莫言的《狼图腾》,正如书名,书中的故事都是围绕狼展开的,以讲述狼的生活为依据,描述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狼图腾》中包含了一些与动物名称相关的文化负载词汇。对于相关的动物名称,葛浩文采用了跨文化闡释式的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同时也再现原语的文化风格。
(一)有关“狗”的文化负载词语
“狗”,这种动物在中西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汉语文化中很多关于“狗”的词汇都带有贬义的文化内涵,狗被认为有着卑劣可恶的品性,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和“狗”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贬义的,如原文中作者介绍到汉人骂狗的词语“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然而在西方文化里和“狗”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褒义的,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渡过难关),a lueky dog(幸运儿)等。原文中列举出有关“狗”的俗语甚多,由于英文要求行文简洁,如果全部译出会增加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难度。葛浩文选取了原文中的几个和”狗”有关的词汇进行阐释,有选择性地删除了一些西方读者难以理解的“狗”的文化意象,从而使译文简洁,符合译人语习惯,这样既保留了原文文化信息,亦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汉语中“狗”的文化意象。
(二)有关“狼”和“虎”的文化负载词
莫言的《狼图腾》是以“狼”为主体的一本小说。书中也出现了与“狼”相关的俗语等文化负载词,如“不入狼(虎)穴,焉得狼(虎)子”,原俗语应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里作者用“狼”替代了“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比喻不经历艰难险阻,就很难成功。英译本中翻译为“You cant know wolves without going into their den.”译者采用直译法可以生动地阐释了这一俗语的含义,这样既保留了原文文化信息,亦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汉语中“狼”和“虎”的文化意象。
(三)有关“龙”的文化负载词
莫言《狼图腾》中,也提到了“龙”,“龙”在中西方语境中被赋有着不同的象征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大多被赋有充满向上的、积极的力量,龙是吉祥的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属于邪恶的动物。在《狼图腾》译本中,译者为了把中国的龙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译者对涉及到“龙”的词语都采用了直译法,如“像龙舟上的赛手”龙舟顾名思义指的是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一般在端午节,许多赛手乘船划桨进行比赛,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译者选择直译进行阐释,译为“like dragon-boat raceis”不仅保留了其中的文化特色,这样能够形象和直观的对中国龙文化进行阐释。从而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的认识和理解中国龙文化,进而达到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
(四)其他动物的成语及俗语的翻译分析
《狼图腾》作为一本以动物为主题的小说,书中不仅大篇幅的叙述了狼的故事,其中也出现了其他动物的文化负载词,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此俗语比喻令人厌恶的东西,大家对其都很憎恨。出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译者采用了直译阐释,译为“Everyone shouts“kill it”when a mouse crosses the street.”这是对原文文化的忠实和再现,保留了其中的文化特色,生动地再现了原文的形象性。
又如“杀鸡驯猴”,此成语出自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此成语比喻通过惩罚一个人的来警告别的人。葛浩文采用直译的阐释方法,直接翻译为“killing the chickens to frighten the monkeys”,不仅保留了其中的文化特色,目的语读者可以更容易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成语文化。
再如“狡兔三窟”,此成语语出《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比喻兔子很狡猾,常常会为自己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这里译者采用直译,译为“Even rabbits make three escape routes”。由于“狡兔三窟”的意象在译语文化中亦可被接受,译者采用了直译法进行阐述。
俗语、成语、歇后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与动物相关的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文化负载词汇不仅言简意赅,而且体现出着中国特有的动物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对以上的动物文化负载词汇用了跨文化阐释,这是对原文文化的忠实和再现,从而可以展现这些与动物相关的俗语、成语、歇后语等文化负载词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特色,有效的传播中国特色文化。
五、结语
葛浩文对《狼图腾》英译不再局限于原文文字的翻译,而是基于英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对《狼图腾》采用了跨文化阐释式翻译,《狼图腾》英译本在西方国家获得了英语读者认可的同时,其也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阐释活动,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们逐渐重视文化的传递,这也是翻译在全球化语境下获得的新的使命。这種“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能够再现原语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风格,会更有力促进中国文学被接受,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