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15 09:30朱建平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6期
关键词:考证名词术语规范

摘 要: 2000年以来承担4个科技部项目,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系列研究,其成果中医药基本名词、临床各科名词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成为国家规范,以纸质、光盘、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形式供学术界、全社会共享,并转化为或应用于国内、国际有关标准。同时研制中医药术语标准编制通则。其系列研究正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继续完成其他学科名词术语规范;开展重点词考证,为名词规范提供科学支撑;建设同义词数据库,提升规范词应用率;修订已发布的名词,审定新词,完成中医药学名词国家规范完整版;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多语种翻译规范研究,为促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标准编制通则,考证,同义词数据库,多语种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R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6.002

Abstract: Since 2000, we undertook four projects on 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inology found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ur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Basic Terms of TCM and Clinical Terms were published by 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erms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NCTST). The terms were spread to the academic fields and the whole society through different media, such as books, disks, internet, mobile app. etc., and were transformed into or applied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e also mad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inology. Our researches are further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o comple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s of other subjects except TCM; 2. To do textual research of terms difficult to standardize, which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 term; 3. To construct synonym database, which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efficacy of standardized terms; 4. To revise published terms, approve new terms, and to draw up national standard for complete edition of TCM terminology; 5. To translate and standardize TCM terms into multiple languag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general principle for standardization, textual research, synonym database, multilingual translation

中醫药名词术语规范化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笔者早在10多年前曾撰文指出“中医术语的规范……对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国内外医药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医药书刊和教材的编辑出版,特别是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并明确指出“中医术语规范成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1]。这项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有关系列研究成果正在转化、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简要回顾

自2000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机构先后支持我们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其中国家科技部有3个面上项目、1个重点项目,支持力度也很大。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及其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药名词委”)的指导下,制订“三步走”的计划(基本名词、临床及基础各科全部名词、新词与修订发布的名词)[2],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有关原则及方法,制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本研究团队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术语与工具书研究室为骨干,开展有序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先后完成科技部“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2000)、“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2003)、“中医外科皮肤科肛肠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名词规范审定”(2008)项目[3],其核心成果均转化为国家规范,即《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骨伤科学》,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的权威性机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①审定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出版,见表1[4]。这些规范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为了加强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的推广应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1月19日发布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119—2015《学术出版规范 科学技术名词》,指出:“本标准适用于学术性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包括古籍整理、翻译著作和工具书的编辑出版”,“应首选规范名词”,即“由国务院授权的机构审定公布、推荐使用的科学技术名词。简称规范词。” 国家规范名词包括中文名、英文名、定义性注释。西方国家有中医学校用《中医药学名词》教授学生,建议我国增加汉语拼音,方便学习。为此,在全国科技名词委支持下,从临床名词开始,破例增加汉语拼音,受到欢迎。

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中医药名词国家规范,除科学出版社纸质版、高教出版社光盘版外,还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www.cnctst.cn)、中医药名词委网站(www.cttcm.com.cn)、中国知网中国规范术语网页(http://shuyu.cnki.net),全国科技名词委“术语在线”平台(www.termonline.cn)及其App上公布,为学术界和全社会所共享。同时应用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等有關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规范、标准的研制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辞典》《中华科学技术大辞典》等多部工具书的编纂。

本团队同时还承担全国科技名词委2个委托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内科名词术语”“中医妇科儿科外科肛肠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名词术语”“中医名词术语编写通则”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项目——中医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骨伤科学名词术语国家标准的研制,其中临床术语国家标准已通过初审,待复审后发布。并启动商务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有关术语国际标准工作。

二 拓展与深化

中医药学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其名词术语有古今词义演变、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名词主要来自英文、历史性、人文性、定性描述、抽象概念用具体名词来表述的特点[1]。10多年来,本研究团队运用术语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的模式,包括“一个总体计划”(三步走)、“两支队伍”(项目组、名词委及其专家)、“三个工作程序”(项目组起草、广泛征求学科专家意见、名词委审定)、“四种理念”(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一项复杂性研究、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若干规范守则”(中英文名审定原则及方法)等[5-6]。其中“若干规范守则”,在近5年实施科技部重点项目过程中,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名词术语标准化课题,逐渐完善形成了《中医药术语标准编制通则》,对中医药术语标准的原则、方法与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目前以此为基础,正在转化为商务部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标准。

《中医药术语标准编制通则》首次采用了术语学的新方法,遵循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性等原则,以及中医药名词术语定义性注释的规范表述要求;英文名规范则遵循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约定俗成、民族性、回译性等原则,采用首选意译、次选直译、控制音译和多种译法结合的翻译策略[7]。这些通则、理念指导着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工作的开展。全国科技名词委及中医药名词委专家指导并参与研究项目的全过程,对术语规范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2012年立项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在前期三个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继第二、三个项目之后,在第一个项目(基本名词)基础上,对临床各科之外的总论、医史文献、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养生、康复等11个学科/门类的全部名词术语的中文名、英文名进行规范,给出定义性注释,建立概念树,建立有关数据库。

本重点项目较为突出的是对800条中医药疑难词、重点词开展较为深入的考证。通过考证得出结果,为规范中文名及定义性注释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实施第一项目时曾开展中药名的考证,撰成《中药名考证与规范》一书,收录503种药物,考证结果支持中药名的规范。如“天竺黄”还是“天竹黄”?古今文献不统一。《药典》《中医大辞典》将“天竺黄”作为正名,源出宋初《开宝本草》(974年),而“天竺”在古代专指印度,使人误认为此药是印度特产,其实不然。经考证,更早的文献后蜀韩保昇《蜀本草》(938—964年)称其为“竹黄”,也产于我国东南沿海。至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992年)始称“天竹黄”,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谓“天竹者,巨竹也”,可见是以原植物“巨”“大”的特征来命名的[8-9]。前期仅对少数重点词进行考证,如针对困扰着学术界、出版界的医学名词“证”“症”“征”使用混乱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考证、梳理了有关名词术语及其概念内涵,对“证”“症”“征”及其相关常用名词术语如“证候”“适应证”“禁忌证”“症状”“体征”“综合征”做了规范[10],被学术界、出版界接受。“瘀血”“淤血”的规范[11],也是如此。中医药名词委主任王永炎院士曾说过:“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公布、出版也是我们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们中医药学科学术水平及学科成熟的一项重要标志。”[2]笔者早在2005年就提出:“我们发挥医史文献学科优势,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为中医药行业标准奠定基础,也起到先行的作用。由中医药术语切入,对术语所对应的概念尤其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使之规范地用现代语言表述,这就是中医现代化应走的路。”[12]随着本研究的深入,考证成果的确有力支撑了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纠正以往的错误,澄清了混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不仅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词作为规范名,而是由此深入到名词术语的概念内涵,涉及中医药理论的研究,这项工作为中医现代化做出贡献。

本重点项目另一个亮点是建设中医药同义词查询数据库。前三个项目的核心成果已转化成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国家规范,无偿供学术界和全社会使用。这些名词国家规范遵循“单义性”原则,一般是一义一词,只保留一个规范词,其他同义词被淘汰,不予收录。有些使用者反馈提出,由于不熟悉某些规范词与淘汰词之间的同义关系,使用时不容易查寻。不方便查寻必然会影响规范词的推广应用,为此建设规范词及其废弃词的同义词查询数据库显得很有必要。本项目同义词查询数据库计划收录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规范词约1300条,以及基于《中医大辞典》《中医辞海》被淘汰的同义词数万条。建立规范词与淘汰词之间的同义关系,譬如查“烂喉疒丹痧”“烂喉疫痧”“烂喉沙风”“疫喉痧”,会提示是淘汰词,应使用规范词“烂喉丹痧”,这将大大方便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词的查寻和使用,同时也为规范词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 展 望

目前已启动全国科技名词委项目“中医药名词修订与新词审定”,对已公布的名词进行修订,譬如“证”英文名syndrome修订为pattern,与西医“综合征”相区别,等等。同时对近60年来出现的新词进行审定,如“微观辨证”等。完成后将形成《中医药学名词》完整版,以后定期修订。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说的,这是“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名词需要一稿一稿地修订,没有摊子可收,要一直干下去”[13]。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医药列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方廷钰教授在2016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指出“‘一带一路,语言先行”,随后笔者提出“中医中药,术语先行”。为了服务国家倡议,适应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求,我院“十三五”规划将“中医药术语多语种译名规范研究”列入重点研究领域,提出“开展与中医药中、英文名相应的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德、意等多语种译名规范研究,建设多语种检索系统,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及其国际标准化奠定坚实基础”,首批项目已经启动。全国科技名词委与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合作,共同建设中韩英对照术语库[14],中医药名词术语译成韩文也列入计划。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踏踏实实、一代代人干下去。

注释

①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的权威性机构。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挂靠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兼任主任。目前已发展到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农、社会、人文、军事学科等98个分委员会。2015年成立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白春礼院士为主任,其中有常委张伯礼院士,委员黄璐琦院士、朱建平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中醫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6-8.

[2] 朱建平.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名词术语的规范[C]//姚乃礼.新世纪海峡两岸中医药.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61-65.

[3] 朱建平.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54-156.

[4] Zhu J P.standard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rminology inChina[C]//Редколлегия.Терминология и знание.ВыпускⅥ.Материалы 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симпозума.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естКонсалтинг, 2014:300-311.

[5] 王永炎,朱建平.五年来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J].科技术语研究,2005(3):29-31.

[6] 朱建平.浅议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J].中医杂志,2003(2):247-249.

[7] 朱建平,吴文清.中医外科皮肤科肛肠科眼科耳鼻喉科骨伤科术语规范与审定[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5(7):63-64.

[8] 蔡永敏.“天竹黄”正名考证与规范[J].中药材,2004(6):447-448.

[9] 朱建平,王永炎,梁菊生.中药名考证与规范[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310-315.

[10] 朱建平.医学名词“证”“症”“征”规范使用的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3(4):14-17.

[11] 朱建平.中医“瘀血”与西医“淤血”及其相关名词[J].中国科技术语,2007(6):44-48.

[12] 朱建平.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发展的先行学科[C]//本书编委会.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80.

[13] 王永炎,朱建平.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的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2(3):3-6.

[14] 王琪.韩国专家访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J].中国科技术语,2016(5):58.

猜你喜欢
考证名词术语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