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艳
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可以非常熟练地掌握加减法以及其运算法则,在学生的脑海中,“数学等于加减法”已经形成了非常固化的思维定势。而对于接受苏教版教材的学生而言,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乘法开始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口诀的内涵,则需要教师从动手操作、加法对比、结合试题等方面入手,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一、动手操作,理解内涵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小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感性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思路也可以用于乘法口诀的记忆。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比如塑料小树来进行乘法口诀教学。教师可以将小树的行和列改变位置,来让学生理解乘法中乘数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按照PPT所示摆放两组树木,两组树木的数量均为15棵。但是,PPT中显示的左图是3行5列,右图是5行3列。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两组树木行和列摆放的数目不同,但总量一样。于是,教师就可以板书:3×5=15;5×3=15。在这两个式子中,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结果都是15。这个例子让学生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精髓: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通过学习这个乘法的例子,可以自己利用辅助材料举一反三,从而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激发,在脑海中会加深对乘法内涵的理解。这样的操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加法对比,理解内涵
小学生对运算的理解是从加法、减法开始的。很多小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掌握了相对复杂的多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了。而乘法其实是从加法衍生而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加法来和乘法进行对比,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内涵是非常有用的。
教师可以制作PPT,在PPT中显示:共有4个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有4辆公共汽车,则一共有多少辆公共汽车?通过这种直观展示,如果学生使用加法计算,很容易就能得出结果:4+4+4+4=16。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同样的数字相加,越多就越麻烦,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然后就可以导入乘法的概念,并引申出乘法口诀。教师可以向学生阐明,4+4+4+4其实就等于4×4,结果都是16。对应乘法口诀,学生就更容易记住“四四十六”。随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5个4相加呢?”学生这时候已经理解了乘法的概念,在脑海中可以通过加法与乘法转换,得出“4×5=20”,然后记住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加法是乘法的前提,乘法是加法的升华。借助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对比与转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内涵,准确可靠地记忆乘法口诀。
三、结合试题,理解内涵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对于乘法口诀而言同样如此。因此结合试题来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也是非常有效的。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与乘法口诀有关的多样化的试题。所以,教师平时就要深入研究,使试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
教师在设计关于乘法口诀的试题时,可以从直接考察和间接考察两个方面来考虑,即:通过乘法口诀填空、通过计算写出结果等直接的形式来设计;也可以通过根据式子画图、看图写算式等间接的方式来理解掌握乘法口诀。直接形式的试题常见的有填空题,例如“三( )二十七、( )六三十六、五八( )”等,這种形式的试题让学生填写乘数和积。也可出类似于3×8=( )、5×9=( )的试题类型,这种直接考查的形式可以非常简单明了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另外一种试题形式,便是间接的方式,例如看图写算式,“△△△ △△△ △△△ △△△”这样的一个图形对应的乘法口诀是什么;作比较,例如4×5○21、3×6○17,比较圆圈两边的大小;还可设计应用题:每个冰棍2元,9个冰棍几元……这些形式的试题都考查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借助一定量的试题来增强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试题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必要途径,通过一定形式的试题来促进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记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乘法运算是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完成由加法思维到乘法思维的转变,需要每位教师去认真思考,并找对方法。笔者通过动手操作、加法对比、结合试题等方法,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学习乘法口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乘法口诀的内涵,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记忆,成功地跨越加法与乘法之间的“鸿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