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潇
武侯区人民医院儿内科,四川成都 610000
手足口病为病毒性传染病类型之一,此症为肠道病毒引起,多见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引起,好发于年龄≤5岁的儿童。临床上多见患儿口痛、厌食、低热、疱疹/溃疡等方面问题,通常约1周的时间便可自愈,但此症会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或者循环障碍等不良情况,甚至是导致患儿死亡。有资料显示,单一给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欠佳,患儿病情往往得不到全面控制,极易出现各种不良情况。故应探讨一种科学有效的联合给药方式,以确保患儿病情得以全方位控制,避免相关不良情况的发生。该次研究中纳入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6月该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旨在对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研究中选择的对象包括该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以入院顺序将其均分组为:对照组中男女占比为15:15;年龄为8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6.83±2.46)岁。 观察组中男女占比为 16:14;年龄为 8个月~15岁,平均年龄为(6.97±2.38)岁;该次研究中各项内容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允许实施;患儿家属对该次研究中相关内容均知晓,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儿基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纳入标准:纳入病情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相关诊断标准的患儿;纳入手、足、臀部有皮疹的患儿;纳入口腔黏膜有疱疹的患儿;纳入存在全身性症状(发热、困倦、头痛、无食欲)的患儿;纳入特异性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患儿;纳入经伦理委员审核并批准的患儿;纳入患儿及其家属对该次研究中相关内容均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的患儿;排除就诊前3 d未服用过任何药物的患儿;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排除基础资料不完整的患儿。
1.2.1 对照组用药干扰素:选药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S10960022;规格:1 mL:100 μg×1 支/小盒),用法用量为:肌肉注射,1 次 0.5~1.0 μg/kg,1 次/d,年龄<1 岁:药剂量为 5 μg/d;年龄 1~5 岁:药剂量为 10 μg/d;年龄 5~11 岁:药剂量为 20 μg/d;共用药5 d。
1.2.2 观察组 干扰素+康复新液:干扰素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康复新液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3020995;规格:100 mL/瓶/盒)用法用量为:口服、外用,口服药剂量为:年龄<1岁:药剂量为1次3 mL;年龄1~5岁:药剂量为1次5 mL;年龄5~11岁:药剂量为1次10 mL,3次/d;外用是将康复新液滴在患儿疱疹、溃疡处,3次/d。共用药5 d。
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 (疱疹/斑丘疹、溃疡、咳嗽、流涕)积分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并对其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计算,将所获相关数据严格整理后作对比分析。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疱疹/斑丘疹、溃疡、咳嗽、流涕积分评价,各症状积分分值均为0~3分,得分越高者表示症状越严重。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做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 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儿治疗前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手足口病患儿均被肠道病毒侵袭,年龄<5岁的儿童发病情况十分明显,患者或者阴性感染者均可传染病毒给他人,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密切接触传染[1]。患儿发病早期多见手、足、口部位产生疱疹或者斑丘疹,若患儿病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持续发展下便会发生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不良情况,亦或是出现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而致死[2]。故对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探讨,对临床上小儿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提高有着积极作用。
表1 患儿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
表1 患儿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时间 疱疹/斑丘疹 溃疡 咳嗽 流涕观察组(n=30)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37±0.24(0.32±0.12)ab 2.29±0.26(0.87±0.20)a 2.51±0.35(0.35±0.22)ab 2.39±0.46(1.34±0.26)a 2.69±0.45(0.34±0.23)ab 2.70±0.53(1.21±0.17)a 2.09±0.63(0.34±0.32)ab 2.11±0.62(1.45±0.36)a
表2 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s),d]
表2 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体温恢复 饮食恢复 口腔溃疡/疱疹消退手足臀皮疹消退观察组(n=30)对照组(n=30)(1.17±0.43)a 2.63±0.98(2.38±1.16)a 3.29±1.17(3.16±0.29)a 4.16±0.29(2.21±1.37)3.52±0.06 a
中医论证将手足口病归为湿温、时疫的范畴,并认为患有该病的患儿均存在湿热疫毒的情况,体内湿热过盛,并被时疫邪毒侵袭,导致邪毒滞留于体内肺部及脾脏、心经处[3]。外部邪毒是通过口鼻侵入,导致肺部及脾脏被侵袭,而人体肺经与皮毛相关,故可见患儿发病早期呈感冒症状,比如出现发热或者咳嗽、流涕等不良情况,而病情持续发展下会侵袭脾脏,脾经与人体四肢相关,患儿继而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此情况强调病毒由口进入,则出现化热状,并逐渐形成皮疹,病毒积累成疱,导致患儿手足口处产生红疹或者水疱,伴有口痛、咽痛或者烦躁与拒食,亦有些许患儿会出现手足重度痒痛的不良情况[4]。
临床上单一药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多选择干扰素,该药为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类药物之一,并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用药后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并快速诱导细胞生成抗病毒蛋白,起到病毒复制阻断的效果;可通过免疫功能的调节,促使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细胞毒作用的增强,经此达到阻断病毒侵袭的作用,并避免感染再次发生[5]。但单一用药导致患儿病情得不到全面控制,临床治疗效果差[6]。康复新液的主要成分是于美洲大蠊干燥虫体上提取的中药制剂,该成分具有良好的通血脉、养阴生肌效果,对肉芽组织生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得人体血管再生,促进坏死组织代谢,保证创伤、创面得以修复;康复新液对人体T淋巴类细胞活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可有效诱发r型干扰素,经此起到活化自然性细胞杀伤,达到调节及提高免疫力的效果;并可对RNA及蛋白质合成起到阻断效果,经此达到抗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的效果,促使人体炎症反应得以缓解,并达到缓解头痛及发热的效果。研究中对照组单纯以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同时以康复新液治疗,结果显示:患儿治疗前的各临床症状积分为:疱疹/斑丘疹(2.37±0.24)分、溃疡(2.51±0.35)分、咳嗽(2.69±0.45)分、流涕(2.09±0.63)分,患儿治疗后的各临床症状积分为:(0.32±0.12)分、溃疡(0.35±0.22)分、咳嗽(0.34±0.23)分、流涕(0.34±0.32)分,可见其疱疹/斑丘疹、溃疡、咳嗽、流涕等临床症状显著降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在1~3 d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显著,患儿各临床症状可于短时间内快速消退。
综上所述,康复新液可有效性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用药安全、疗效确切。
[1]陈冬英.康复新液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00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1980-1981.
[2]张洪涛,毕英花,张凤勇.康复新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7):132.
[3]布治国.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9):88.
[4]Xing W,Liao Q,Viboud C,etal.Hw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Chi a,2008-12:an pressure 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cet Infect Dis,2014,14(4):308-308.
[5]李秀琼,李国华,罗敏,等.康复新液治疗46例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148-149.
[6]黄圆桃.手足口病患儿以康复新液联用干扰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4):52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