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皓
作者单位:100045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
舌下络脉是指舌下位于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大络脉,称为舌下络脉,也叫“瘀络”。正常舌下络脉隐现于舌下,脉色暗红,脉形柔软,无弯曲紧束,长度不超过舌体1/3,直径在2.6mm以下。本法对眩晕患者舌下络脉之颜色、形状、充盈等情况进行诊察,对于异常舌脉者给予割治法治疗。割治法属于中医的外治法之一,本法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切开皮肤,摘取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割脂法。本法具有祛瘀通络、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目前观察舌下络脉逐渐变成临床综合诊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被逐步公认”[1]。现采用舌下络脉割治法治疗眩晕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68例患者中男14例,女54例。年龄 29~75岁,其中 29~45岁 14例,46~65岁 45例,66~75岁9例。所有患者均有眩晕症状表现并有舌下络脉的异常。眩晕症发病原因多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这里所选的患者是以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为主。
1.1.1 舌下络脉异常度分级 0度者即舌下两条静脉隐现,直径在2.6mm以下。其特征是:长度不超过舌体1/3,整条舌下静脉无扭曲、怒张;Ⅰ度者即主干饱满,直径不超过2.6mm。其特征是:长度不超过舌体1/3,轻度弯曲,主静脉增粗,色泽淡红微青,无明显怒张感,结节微小似无,分支不明显,似有结节,毛细血管不清晰,但见明显斑点;Ⅱ度者即主干饱满,直径增粗超过2.6mm。其特征是:主静脉增粗明显,色泽青紫,有明显怒张感,结节明显,分支有怒张感,毛细血管现明显斑点;Ⅲ度者即主干饱满,曲张明显,直径增粗超过2.6mm。其特征是:主静脉增粗一倍以上,色泽明显暗紫,怒张与结节明显,分支变粗,明显怒张、结节,毛细血管增粗,斑点比二级瘀滞更明显,甚至也形成点状结节。其中0度者为正常舌下络脉,Ⅰ度、Ⅱ度、Ⅲ度为异常舌下络脉。纳入患者中Ⅰ度27例,Ⅱ度30例,Ⅲ度11例。
1.1.2 纳入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眩晕诊断依据,患者诊断依据第(1)项者为纳入;舌下络脉异常达到Ⅰ度含以上者为纳入。
1.1.3 诊断依据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④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⑤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1.2 治疗方法
1.2.1 取穴原则 舌系带两侧,舌下络脉怒张结节点最明显处,左右各选取1~2处为割治点。
1.2.2 割治方法 在选取的割治点上切开1~3mm。
1.2.3 器具选择 选用11号手术刀柄及11号无菌手术刀片、止血钳。
1.2.4 其它用具 小手电、无菌棉球、云南白药粉、黄色医疗废物袋。
1.2.5 割治过程 嘱患者取张口位,舌尖顶住上颚,微向上抬头,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两手撑开黄色医疗废物袋,准备接盛吐出的瘀血;术者左手持小手电,照射患者舌底部,右手持手术刀纵行切开舌下络脉1~2mm,一般选取舌系带两侧1~2处为割治点,切开后会有瘀血从切口流出;让患者把瘀血吐到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并嘱其反复挤压割治点,患者舌尖用力顶住上牙龈根部,并做闭、张口动作,此动作可加压使舌下络脉的瘀血尽量流出。挤压时间可持续5~30min。在挤压过程中,有的患者舌下会有丝条絮状物从割治点排出,这是血瘀时间长而形成的,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血栓。
1.2.6 割治点的处理 一般将瘀血挤压出尽后,就不会再流血,故不用特殊处理。如有的患者出血量达到50ml还在继续出血,可以用止血钳取无菌棉球,沾云南白药粉按压出血点约10min即可。
1.2.7 出血色与出血量 出血色一般为暗红色,甚者血色如墨褐色,腥味异常,之后会逐渐变为鲜红色。出血量一般5~50ml即可。
1.2.8 治疗时间与疗程 每周割治1次,5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休息两周再开始第2疗程。每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2.9 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患者女,42岁,销售代表。头晕目眩伴头痛1周前来就诊。自述患病3年之久,当时因情绪激动而引起头晕,时好时坏,开始时吃1片去痛片能好转,现在发病时吃2片去痛片也不能缓解。
刻下:头晕目眩,头痛,失眠,气急易怒,太阳穴处青筋暴露;月经错后,量少,色暗,痛经(++);血压80/120mmHg,心率 85次 /min;纳可,二便正常,面色青紫,舌红暗,少苔,有瘀点,舌下络脉怒张异常,左右各有2个分支,与主支连成片,色青紫,有结节,瘀点;脉弦涩。
中医诊断:眩晕,瘀血阻络。证候分析:患者素有爱生气之因素,气滞血行不畅则头晕目眩,血滞则血瘀,瘀血阻络则头痛,舌下络脉怒张,色青紫也是“气滞血瘀”[2]的表现。
治法:舌下络脉割治,使瘀血祛,则经络通,通则经脉畅则不晕不眩,瘀血尽祛则头不疼。舌下络脉割治是给瘀血以出路,方法简便易行,此即《内经》“通则不痛”,“宛陈则除之”之理。患者治疗一次后,头晕头痛即消失,效如桴鼓,立竿见影,经两次巩固治疗后,半年随访,至今未复发。
68例患者治愈38例(55.88%),好转26例(38.24%),未愈4例(5.88%)。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
割治法于中医的外治法,属于有创治疗,因其疗效奇特,而备受医家推崇。本法可以增加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机体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舌下络脉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有直接联系,“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肺系上通咽喉连于舌本,可见脏腑气血通过经络皆上通于舌,脏腑气血的异常皆可通过经络表见于舌。 “舌下络脉怒张、弯曲”[3]、粗细、颜色、长短、增生、延长、瘀斑、结节等改变皆为脏腑的内在变化的外在表现。《灵枢·本脏》“司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笔者还认为,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好比下肢静脉怒张,脑部的静脉血回流不畅,瘀久则以舌下静脉怒张而表现出来形成 “瘀点瘀斑”[4],通过舌下络脉的割治,给瘀血以出路,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调和气血之功效。而祛除了脑部气血运行不畅之因素,在治疗中丝条絮状物从割治点排出,也是去除了血管中微小病理产物,丝条絮状物即是病理产物而又是关键的致病因素,它的排出既改善了微循环障碍,又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可使患者立刻缓解病苦,本方法祛瘀血生新血,瘀血祛则经络通,气血调和,则眩晕止。该方法在临床治疗眩晕病症中有效率达94.12%,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