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及路径探究
——基于德育生活化视角

2018-01-15 16:57
关键词:价值观生活化核心

(浙江工业大学 学校办公室 ,浙江 杭州 310014)

①2013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联系实际,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①。这就要求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世界,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学理基础与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价值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指人们通过价值判断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它产生和存在于生活之中。人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就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就会逐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生活德育是相对于知性德育而言的,认为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必须要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展开。生活德育的系统性理论以美国20世纪著名教育家杜威最具代表性,他主张应该把教育理解为教育生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概念,认为学校教育要以生活实际出发。师承杜威的陶行知先生借鉴并发展了杜威的主张,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3]。他认为教育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而德育也同样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所谓德育生活化,我们认为是指把德育融入于生活世界中,使德育目标契合现实生活,内容联系生活,形式贴近生活,途径走向生活,从而把德育主体——人引向实际生活。作为德育的一种取向和发展趋势,“生活化”的要义在于德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内涵就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4]。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价值观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又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并在生活化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体,也是传播和践行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必然内在地遵循“生活化”这一现实逻辑。

(一)“生活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和生活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升华,它将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三个层面的内容都立足于人们的生活实际,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目标、生活秩序和生活准则[5]。从本质上讲,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扎根于日常生活又超越于日常生活,作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必然要通过人们的生活实践发挥作用,离开了生活这一特定场域,价值观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列宁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6]。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和生活世界的变化是紧密相连与内在统一的,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就是现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从生活出发,紧贴生活,贴近实际,把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衔接,才能让青年学生乐于接受并更好地掌握其丰富内涵;也只有让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青年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让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生长,真正发挥它的凝聚、引领和指导作用。推进教育生活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生活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形成的必然要求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论的角度分析,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人的认识判断,正确的认识判断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并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会自动出现在人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只有通过有效的内化才能达成,是一个从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循环往复的系统过程[7]。其中,价值认知是前提,再通过人们的思维活动形成基本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认同并转化为个体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由价值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价值感悟、价值冲突、价值体验等环节,最终形成理性价值选择并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的复杂过程。需要大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个人经历,冷静思考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妥善化解内心的价值冲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对个人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进行重新认知、评判、反思与扬弃,最终将核心价值观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观体系中,完成个体价值观念的重构。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和理想信念,成为青年学生的基本遵循和自觉行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衔接、契合于他们的现实诉求、情感需要、认知图式和话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得到认同、内化和践行[8]。推进教育生活化,促进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的回归,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理的必然要求。

(三)“生活化”是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现实要求

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相互交织,社会思潮多元并存且良莠不齐,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带来巨大冲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紧紧抓住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这一黄金时期,以主流价值观念来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情、国情、社情,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和判断力,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将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真切关注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契合他们的接受方式,解决他们的成长烦恼。因此,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成才动力,唤起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现实要求。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构建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学生需求,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遵循价值观的内化规律,立足第一课堂,优化方式方法,强化价值认知;依托第二课堂,注重文化育人,深化价值认同;有效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推动价值践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立足第一课堂,优化方式方法,强化价值认知

价值认知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前提。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遵循价值认知形成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优化方式方法,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亲和力。

一是改变思政理论课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模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传统理论教育方式由于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泛、模式单一,很难引起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要充分挖掘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育素材,善于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先进人物和学生身边榜样去感染和影响大学生,把抽象的价值观理论日常化、具体的和生活化,讲清楚、讲透彻,使大学生觉得可感可触、可亲可信,让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体悟生活哲理,引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思考和思想共鸣。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需要出发,契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接受方式,开展情感教育、学业指导和生涯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发展中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从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核心价值观理论,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知识认知体系中。

二是强化学科、专业融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因此,要改变专业课程只负责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的需要为目标,积极发挥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梳理各专业课程的“价值观元素”,挖掘“生活化元素”,紧密对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特点,推动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起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教育格局。

(二)依托第二课堂,注重文化育人,深化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环节。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充分依托第二课堂,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情感体验和环境熏陶,增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深化价值认同。

一是推进价值观教育进公寓、进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在增强学生主体观念、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塑造学生积极人格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第二课堂的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进行判断、思考和理智分析,进而升华为理性认识,固化为自身的价值认识和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价值认同[11]。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实际上就是切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之中,“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寓文化、楼道文化,走进寝室生活。积极改善学生生活设施,加强学生生活指导,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推进文明寝室建设,完善学生公寓自治组织,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化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镶嵌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重点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青年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出发,设置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感染青年学生。

二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所大学长期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铸就了大学的内在品质和大学精神,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蕴含正确育人导向、丰富而有内涵的大学文化,对大学生认同和弘扬主流价值、提升精神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从制度文化建设入手,完善大学文化建设规划,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次,要打造优美而有品位的校园景观文化,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校园物质文化之中,让大学生在润物无声处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涵养品德,增强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再次,要打造先进网络文化,营造网上精神家园。紧扣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认知心理,运用官方微信、微博以及学生门户网站等新媒体技术平台,设计开放性、互动式的宣传媒介,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巧妙地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有效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推动价值践行

价值践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最终指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之中,促进知行合一,推动大学生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成长成才。

一是积极构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协同机制。高校要加强与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沟通,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价值观实践教育协同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父母是子女最好的典范,父母的言传身教必然会影响子女的价值观形成。高校应积极推动家校教育联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两者目标一致、互有分工、相互配合,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政府要加强政策供给,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公共传媒要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传播体系。公共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要向大学生免费开放,社会组织要主动吸纳大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为大学生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教学基地和实践平台[12]。

二是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实践。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生活体验,引导价值判断,激发价值追求。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爱心公益活动,鼓励大学生投入到服务同学、服务学校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在服务社会中体验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大学生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自觉行动。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需要整合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发挥不同功能,形成育人合力。这不仅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高度一致,而且有利于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发展不同教育场域中的紧密衔接,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价值观生活化核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