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启动“智慧宝安”建设,涵盖宝安区区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和街道,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建设了“智慧宝安”管控指挥中心、网格化管理工程、联合应急指挥体系、宝安通客户端(APP)、“一窗口”政务服务大厅等成果,推动“智慧宝安”建设全面提速。宝安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以下简称“环水局”)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智慧宝安”“智慧环境”系统,将环保、监督、执法融为一体,用科技打好环境保护战。本刊对环水局局长李育基进行专访,介绍“智慧环境”建设经验。
李育基认为:“环境是什么?环境就是我们的举目所见,脚步所踏。环境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三维立体空间,也有地下空间,仅靠人力去进行环境监管真是很不容易。”据介绍,宝安区环境保护与水务管理面临着环保压力大、管理任务重、监管执法力量有限等多重问题,急需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现状。
目前,治理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宝安区环境保护工作异常艰巨。黑臭水体消除、工业污染源监管、VOC工业锅炉整治、空气质量提升,以及噪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对环水局的工作提出了高要求。李育基举例道:“比如河流管理、河流水质怎么样?水是从哪里开始变污的?这些问题很难弄清楚。我们也尝试过沿着排污管开挖,但是最终挖来挖去没法挖。再如大气环境,由于区内工业企业众多、宝安机场运输繁忙,我区承载的大气污染压力是整个深圳最大的。怎样监测和防范大气污染?污染源的构成与源头分别是什么?这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宝安区环境保护和水务点多面广,建立信息化系统需要录入的基础信息量巨大。在环境方面,既包括大气、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的要素信息,也包括监管对象企业的信息。宝安区现在有近3万家的工业企业,其中重点污染源企业631家,“小废水”企业2400多家,这些数量在全市各区中都是比较多的。在水务设施管理维护方面,一方面要对各河流和水库的水质进行监测,包括66条河流、12座水库;另一方面还要对大量的水务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泵站、水闸、污水管网等。李育基告诉记者:“过去,经常发生工程施工挖断污水管网的情况,这一方面是施工方操作不当或者是前期勘查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水务设施管理不到位。有些管网建设年代日久,建设主体不明确,很难找准其具体位置,需要日常巡查进行控制。这一块的工作量非常巨大,需要投入科技手段来改善工作。”
宝安区环境巡查与监管工作量巨大,但是执法力量非常有限。过去环保系统采取“名单制”管理,将得到环保批文的企业列入监管名单。现在采取双随机抽查执法,随机抽取执法人员和监管对象。李育基坦言,这样的监管执法面还不够,只要是在宝安区范围内生产经营的企业,都应该列进巡查监管的范围。但是,要把巡查监管的面从2300多家扩展到3万多家企业,工作量巨大。同时,监管面越广,巡查量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执法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2017年我们的执法量大大增加,这跟我们巡查量增加是相对应的。2016年全局行政处罚的罚款额是2697.5万元,2017年1—10月的处罚量已经达到5913.6万,年底可能要突破9000万元,相当于2016年全年的3倍多。相应的,我们的工作量也是增加了2~3倍。”但目前,环水局的执法力量非常有限,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强力支撑巡查监管和执法。
环水局根据工作需要打造各种应用平台,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智慧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到目前为止,“智慧宝安”管控指挥中心环水分中心(以下简称“智慧环水”管控中心)已经初步建成,对应全区10个街道设置了10个环保水政执法队,形成了包括视频会议、视频指挥在内的智慧管控系统。同时,全面启用河务通APP进行巡查执法、管理养护等业务操作。
河务通是环水局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结合智慧管控和网格化管理体系,搭建河长智慧管理平台,研究开发的一款集河道及水务设施管养体系、河道日常监督管理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及养护体系为一体的河长制信息共享系统,为国内首创面向河流巡管的智慧管理系统。通过河务通APP,全区河流、排污口、河长、段长等数据信息均可实时查询,一旦某条河流管理出现问题,即可第一时间提醒河段负责人员,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置并反馈至软件终端,从而形成闭环管理,不断提高河道等水务设施的管理水平。
河务通主要面向的用户有各级河长、监管人员、巡查人员、执法人员、管养人员,实现全面巡查、巡办分离和智慧管控。河管员、环管员等巡查人员通过河务通巡查端,基于河流信息资源精准定位,准确查看每日巡查对象属性与位置,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与突发事件,迅速向“智慧环境”管控中心上报事件信息。“智慧环境”管控中心的监管人员通过河务通监管系统,实时接收各类巡查事件信息,依据事件分类形成办理任务,第一时间处置,自动分拨至对应网格的整治、执法、管养等办理人员,并全面监管各类人员、各类事件。办理人员在河务通办理端,实时接收办理任务,迅速掌握事件状态、事件位置,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解决问题,并将处理结果反馈至监管人员、巡查人员。各级河长可通过河务通的河长端,准确掌握管辖范围内河流信息资源、巡办事件、工作进展等,进一步落实了宝安区“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制工作责任。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实时处理能力,构建水环境一张图,通过人手一机、手机操控,随时随地掌握巡河管河情况。
李育基指出:“智慧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没有应用,开发建设得再好的系统都没有用。系统必须要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当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挖掘新需求、开发新技术,通过实际应用来提升应用产品的生命力。”河务通APP在开发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工作微信群,成员们不断地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然后由技术团队收集研究并逐一解决。目前,河务通已经开发了2.0版本,今后不断完善、提升。接下来,环水局还将开发河务通企业端和公众端,既实现企业与环保执法部门的沟通,又促进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水提质,通过投诉举报或建言献策,直接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
谈及与深圳航天智慧城市系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城院”)的合作,李育基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天系统技术力量雄厚,其研究成果可以逐步从高精尖的航天领域转向民用,通过一些航天技术的手段,应用于社会管理,以及产业技术上的开发。将航天技术应用于大气、水、土壤的环境监管,是很值得去研究、探索和尝试的。而且,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推进,航天企业自身也在不断拓展业务,从军工逐步向民用领域延伸。
李育基非常看重航天技术在“智慧环境”建设领域的作用:“一直以来,我们和深城院双方都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持续密切的互动。比如,对于河道管网,尤其是地下管网,如何获得地下管网的资料来实时监控,这一块航天可以作出独到的贡献。”
未来,“智慧环境”还有更广泛的空间。除了现在与深城院合力开发的河务通,下一步还要打造智慧环境监测“一张网”。智慧环境监测网将覆盖全区各条河流、排污口和重点污染源排放企业,通过各种监测感知的设备自动监测和感知各种环境要素,将污染排放的情况在第一时间上传到系统中,实现信息采集由人工采集向自动采集转变的重要一环。目前,这套系统已经立项,下一步将会进入到实质性的阶段。李育基表示:“我们迫切希望,深城院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将航天科技手段应用在常规的环境监管与执法中,为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