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素描开始

2018-01-14 03:13杨舒
读写算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段林子素描

杨舒

摘 要 “古诗素描”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将“古诗素描”穿插在学生的练笔中,次数不多(一个学期两到三次),文段不长,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是一个引导学生美化语言,提高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古诗素描;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237-01

《江南春》素描

二月的一个早晨,大地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细雨惊醒。

阳光乘着风的马车,倏忽驶过了千里江南。黄莺理了理羽毛,站在树梢上,大声朗诵着写给春天的情诗。叶子们好奇地张开了嫩绿的眼睛,望着一片含苞欲放的花朵,在经过一夜的梳妆后,如乡村含羞的女子,半遮半掩,开放在阡陌交错的村口,满脸绯红。她们是在等一位梦中的王子,来采撷自己的美丽吗?

……

黄昏像一堆失落的羽毛,梦一样铺满了天空。南朝的四百八十寺,纷纷披起神秘的袈裟,湮没在迷离的烟霭之中。袅袅的诵经,是一些跋涉了千年的流水,悠远而深邃。一只坠入暮色的小鸟,空寂的钟声,是否会治愈它受伤的翅膀?朦胧中,又有雨点,滑过春天的睫毛,打湿了姹紫嫣红的江南。

后来,学习的古诗《池上》是故事性强,有想象余地的小诗,我让学生先仿写,但不是全体学生都写,而是布置成选择性作业,有兴趣的先试试。结果几个平时写作功底较好的学生能写出初具规模的文段,而大部分写出来的就是诗句大意。这时我再把作者的原文发给全班读,全班看,也把写得好的几篇读给学生们听,让大家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古诗素描”。原文段如下:

《池上》素描

一个穿着绣花红肚兜的小娃儿,东瞅西看地溜到了池塘边,看看四下无人,蹑手蹑脚地攀上了那只停在岸边的小船。然后,轻轻地划进了荷塘深处。他偷偷地采下一支青翠的莲蓬,在鼻子下闻了闻,又闻了闻。想到马上可以吃到清香脆甜的白莲,稚嫩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表情。一条在荷叶下乘凉的小鱼,目睹了小娃儿偷摘的全部细节。

……

这时,小娃儿听到了一句熟悉的召唤,是母亲的声音。他慌慌张张地把莲子藏进衣襟里,往家的方向跑去。

到了五、六年级,学完古诗后,我就要求全班都写“古诗素描”。把写得好的文段做成幻灯片给同学自己品读,再把原作也放在一起比较。下面是学生作品展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素描(苗昕雨)

不知不觉中,西湖已经到了六月。虽然六月的西湖十分的美,但是林子方——我的朋友就要离开这儿了。

早上,我从净慈寺出来送我的友人离开。西湖的六月是与平时不同的。荷叶像一片片的“绿草”,密密麻麻地拼出一条通往“天宫”的路,在“天宫”的门——那轮红日的映照下,“路”旁的荷花显得更加鲜艳。林子方啊林子方,看在这西湖美景的份上,你可否为这份美丽留下来?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素描(栗健然)

我厌恶不公的官场,隐居在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西塞山青翠碧绿,如一条蜿蜒的青龙腾空飞舞,周围白鹭飞舞,如白云般点缀着青龙。粉红的桃花为涨起的流水增添了一份典雅。青青的斗笠,和绿色的蓑衣,看起来那样和谐。微风细雨相得益彰,为这良辰美景增添了一丝朦胧。我被打动了,再大的风雨又怎能打扰我呢?遇到一些我认为有难度的,比如说理性很强,画面感不那么明显的古诗,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写。比如说《冬夜读书示子聿》:

罢了,罢了,我这一生,起起落落,终是没有大展抱负的时候,中原统一的愿望也只能长存于心。七十多岁的我,就在这山村中闲居。今夜,窗外,雪花在静静飘落。放下那些念想,拿起书本好生读一读。书香萦绕间,一抬头,看见子聿——我最年幼的儿子,也在专心攻读。唉,既然不能治国平天下,那就修身齐家,好好教教儿子吧!刹那间,我心中似有千言万语要对他讲,可张了张嘴,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我拿起笔,蘸饱了墨,告诉他:

那些学有所成的古代先贤们,无一不是趁着青春年少努力在学问上下功夫,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流于别处。所以,到他们年老时,才能有所收获,成为大儒。儿子,你要记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一点不错的呀!

我知道,你一定会勤学不倦,在学问上下苦功。作为父亲,我还要提醒你一点,从书本上得来的学问虽好,但对你而言,却还显得肤浅。你若想把学问做透,就要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对这世上的事都有个透彻的了解。“纸上谈兵”可不行啊!

我的儿子,你记住了吗?

有了老师的参与,这一系列的“古诗素描”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在词语运用、细节描写上得以提高;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在详略、重點上把握较准,并能有相应的具体描写;对于写作水平滞后的学生而言,虽然在写作上提高不大,但经过熏陶,也能把握住古诗大意,不会再一问三不知,有个别人还会记住某个好的语句,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上。

总之,将“古诗素描”穿插在学生的练笔中,次数不多(一个学期两到三次),文段不长,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是一个引导学生美化语言,提高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冬.古诗素描——原来古诗可以这样读[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段林子素描
武汉素描
素描
Summer Vacation
跟踪导练(一)4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凡·高的早期素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冬日的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