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弘 陈皓
摘 要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传承悠久的诗歌文化。笔者结合学校开展诗歌教学实际,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诗歌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诗歌;诗歌教育;客家诗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232-01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孔子就提出了诗教这个思想。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也说:“诗歌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诗歌”,更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故诗歌教育源远流长,任重而道远。在诗歌教育中,我校经过几番的摸索、尝试,在少儿诗歌教育、创作方面找到了一些操作性强且有效的方法:
一、经典诵读是常态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更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雨霖铃》《水调歌头》《沁园春》《满江红》……让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在诗歌教育中,首先让学生多多诵读经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孩子们体会着经典诗文的韵律美,感受着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喜欢经典,让经典常伴身边,成为常态。学校规定,每学期都由学校语文教研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统一诵读的内容,每一节课的前五分钟是雷打不动的经典诵读时间;“红领巾广播站”每周一次经典诗文为主题的广播,让孩子们与经典同行、和圣贤对话;每年的“经典诵读比赛”大家更是卯足了劲,精心设计,融入中华传统的服装、音乐、武术、书法、舞蹈等元素,更是让比赛亮点纷呈,引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经典诵读,让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修养得到提升、素质得到提高。
二、客家文化作特色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明确提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用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几千年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们将会是一条绝佳的途径。作为客家人,客家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开辟的新的教育领域,更是我们作为客家人的绝对优势。梅州名人名诗、客家谚语、客家童谣、客家五句板等都成为了我们诗歌教育的地方特色教材:“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是脍炙人口的《月光光》;“布惊籽,打白花……板盖上尘菜打花”,这是生动有趣的《布惊籽》;“唔读书,么老婆……”这是强调读书重要性的《蟾蜍罗》……在学习中,孩子们入耳、入脑、入心,各种做人的道理在或通俗易懂、或诙谐幽默、或辛辣讽刺的客家特色传统文化中浇灌着孩子们的心灵,同时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继承和发扬客家人精神,让客家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不灭绝。
三、师生同学诗满园
诗歌的魅力无穷,诗歌这一文化瑰宝,让师生都满怀喜爱、乐在其中。诗歌走进课堂,让诗词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与各科教学相融合:音乐课上学会了配曲,孩子们谱出了除广陵调等传统吟诵调以外的新调子,成为了大作曲家;美术课上,一幅幅配着经典诗文的生动图画展现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大画家;语文课上,与老师“飞花令”,激烈紧张;以“春”为題,师生共同创作,大显身手,这时,孩子们又成为了大诗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师生创作诗歌的兴趣,于是,一首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发表了、获奖了!老师们满是欣喜地看着一首首诗歌,用心地集编成册,于是,《种子》《芽儿》《苗儿》《诗润作新》《诗心飞扬》……一本本诗集出版了!师生同学习、共成长,体味着创作的快乐,在浩渺的诗海中遨游于,收获着……
四、诗意浓浓溢校园
良好的氛围是教学成功的一种途径。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学位房疯涨,不都说明了学习环境、氛围的重要性吗?在这一点上,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看我们的教学楼、教室间隙的墙壁、黑板报、宣传栏、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尽量把每一堵墙、每一根廊柱、每一层台阶都散逸着浓浓的诗香,成为了诗歌教育的阵地:有经典的诗词;有师生的作品:原创诗、诗配图、书法、阅读古诗词赏析文章等,形成了“每一步都有思考,每面墙都有文化,每个角落都有教育,每幅作品都有品味”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在耳熏目染中受到诗词文化的熏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周一节的诗歌班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在课上,经验丰富且散发诗意魅力的老师带孩子们了解了诗歌的美妙;朗朗的诵读声中,孩子们沉浸在浩瀚的诗海中,喜爱上诗歌;口头的即兴赋诗,孩子们知道了诗化般的语言很简单,就像老师说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首诗”,于是,写诗成为日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与诗文融为一体,校园里涌现了读诗、赏诗、写诗的股股热潮,校园矮矮的围墙再也挡不住诗意的满溢,芬芳四散。
正如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所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顺势而导,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诗歌,爱上诗歌,浸润着诗歌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