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 韩晓伟 雷萍 侯殿东 关洪全
【摘要】继承和创新是中医的两大支柱,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本调查发现,当今中医院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也有一定的意愿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高等院校的教师应积极加以指导,从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中医 创新 免疫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178-0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2006年确立的核心发展战略,计划于2020年建成。其中,党中央指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重要的是要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大规模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一支庞大的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将是一项事关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国家战略。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中,高等院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贯彻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战略方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当今的主流理念。不过这一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1]。教师要想起到主导作用,就必须先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关于课程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调查,以期深入了解当前时期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状态,被调查对象为辽宁中医药大学15级中医(5+3)专业2个班级和14级针灸专业3个班级共计148名在校大学生。
本次调查中,58.8%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这门课程有助于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说明本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内容上相互联系。96.6%学生表示需要教师授课时多介绍一些前沿知識。对于实验课内容,多数学生表示能够理解,而且73%的学生希望能学到更多的实验技术,体现了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2011年辽宁省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以下简称“大创计划”),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大创计划”出台后,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创新学院,经过系列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也逐渐为学生所了解。但本次调查显示,仅有28.4%的学生曾参加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调查表明71.6%的学生表示出于个人喜好会参与创新活动,但仅20.3%的学生表示是受到教师的鼓励后才参加,并且56.1%的学生认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困难在于他们不知道哪些老师愿意提供指导。63.5%的学生不认为或不清楚学校是否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因此,强化高校教师的创新性培养意识十分必要,应该提高教师参与大创计划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学校方面则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
作为一所中医院校,传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是我们的任务。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提出:“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组织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止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开发”,指出了未来中医药的发展方向,也突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中医适合且有必要进行科技创新,说明学生也意识到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对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一事,86.5%的学生认为这是中医学科研创新的成果,笔者认为中医科研成果转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医学的认同感,鼓舞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关于工作,80.4%的学生希望从事临床工作,14.9%的学生则是希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过56.8%的学生认为出于医学发展需要,临床工作者也应该做科研,反映了学生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
总的说来,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具备创新意识,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正是科学研究入门的最佳阶段,如何利用这些优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扮演好学生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角色,是每个大学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5,9.
[2]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43-44.
作者简介:
徐铭(1988-),男,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免疫病原生物教研工作。
关洪全(1954-),男,教授,教学督导专家,主要从事免疫病原生物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