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杰
【摘要】长久以来,不少学生误以为学习数学等同于了解定理的证明,背诵及套用公式,熟读例题及操练习题,因此感到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以至于厌学。数学教师如果能从“情感”入手,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但会扭转学生厌学的局面,而且会掀起学习数学的新一轮高潮。
【关键词】知识情感 课堂情感 教师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142-01
长久以来,不少学生误以为学习数学等同于了解定理的证明,背诵及套用公式,熟读例题及操练习题,因此感到枯燥乏味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以至于厌学。虽然也有部分学生在“拼命”的学习数学,但那也是迫于“升学”的压力。实质上,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智性的追求,而且是充满美感和情感的。因此,数学教师如果能从“情感”入手,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但会扭转学生厌学的局面,而且会掀起学习数学的新一轮高潮。
一、让数学知识充满情感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的眼里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数学教师就应该善于挖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艺术性的赋予书本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的数学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就会对它们产生兴趣。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决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把课本中的知识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再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认为学习数学非常有用,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二、让课堂教学充满情感
有好多教师认为,课堂上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求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靈魂。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可搞教师“一言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有效锻炼。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辩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问底,对知识的探索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发生碰撞,激发出火花,学生就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受到启迪。数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味,除了规范、鲜明外,要抑扬顿挫,要有文化含量,要有较强的形象性,有时还需要带点幽默感,这样才能“粘”住学生注意力,开启心窍,使他们喜欢你的课,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
三、教师应富有情感
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情感的人,他们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润,需要理解和真诚的思想交流。“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深处,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愿意和你交流,有困难愿意请你帮助,有苦闷愿意向你倾诉。你的“爱”他能领悟,你讲的道理他能接受,你指出的缺点他愿意改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他就会从内心喜欢你这个老师,“爱屋及乌”,从而他就会非常喜欢你教的课。既亲近老师,又喜欢他所执教的学科,怎能学不好呢?不懂情感沟通的教师,整天板着面孔,动不动就训斥人,让学生惧而远之,心存戒备,心扉紧闭,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课堂课余总是以情感主线贯穿之。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就应该全方位的无私的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就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这样,才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哲人说:情感是通向心灵的捷径。化“枯燥”的数学为生动,变“抽象”的数学为具 体,唯一的捷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广泛的运用自己的丰富情感去挖掘知识自身的魅力并以自己的情感教学实践活跃课堂,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