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瀚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特殊的、带有明显综合性的德育课程。由于社会现实中选拔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简单划一,单纯追求知识目标与分数至上,导致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及德育功能大大降低。因此,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要突破传统模式,就必须打破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参与实践,活学活用,这样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才能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 活动型 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81-02
一、有利于弥补学科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实践。
政治学科的特点是一旦教材形成(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相对具有一定滞后性,只有通过不断补充新事实、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才能达到与时俱进。而活动型学科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在课内、课外围绕一定“议题”开展活动,并围绕这一主要“议题”从生活中收集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例或事件为情境材料,这就如同找到了源头活水,不断地吸取生活气息,适应变化极快的社会节奏,推动学习主体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灵感,弥补了学科教材内容的滞后和缺失,课堂内容更加丰富鲜活,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的思维被激发,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更加精准,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如关于“文化创新”这一议题,围绕这一议题,在社会生活中收集材料,在课内结合学科知识展示如下信息: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随着国力增强,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增。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
在以上展出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课外组织学生了解中国诗词大会并观看视频。
“自2015年10月起,《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与共青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内容丰富、时尚有趣的‘诵经典·讲礼仪·传美德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借助电视节目,用寓教于乐和现代流行方式引导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赢得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经过一番智慧碰撞,学生们总结出中国诗词大会受人喜爱的原因:第一,迎合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社会实践,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第二,增强了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所以必然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第三,“诵经典·讲礼仪·传美德”突显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优秀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了正能量;第四,网络化、微信、微博等的创新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网易云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促进了文化创新,说明文化创新来源于实践、离不开生活。通过这种活动型课程实施达到课堂上难以做到的效果,学生能了解社会真实情况,接地气,近生活,拓展了知识视野,激起了学习兴趣,在体验过程中更加深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交往能力,协同能力,养成合作共享等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主体之间需要真诚的合作、探究与分享。在围绕议题的学习活动中,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成长环境等因素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合作交往技能与品质差异很大。活动过程就是培养学习主体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良好的合作交往技能与品质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取信于人的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化解矛盾的能力,特别是解决非原则问题时的“协调”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互信互容,真诚相助,从而形成“学习共同体”。不同主体之间的合理交往,能够生成促进自身发展的新元素,养育个人优秀品质。如广东省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赛活动,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参加“模联”大赛的同学不仅能够藉此机会学习和研讨当今世界重大国际事务,还能很好地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演讲和辩论能力、解决冲突和求同存异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整个活动过程中,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书本知识到活用学科知识,组织能力、统筹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得到了全方位锻炼。
三、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方式。
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学生开展活动型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而活动型学科课程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知识,促进了学习活动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教学情境、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质量和学习实效。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围绕“议题”的讨论,学习主体需要大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接触第一手信息材料,总会发现有很多惊奇,而思维的火花总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只要学生头脑中存在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就会主动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原动力,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識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往往会追根溯源,深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这一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个模块中的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多种复杂关系,开展探究活动。这样,既能够有效掌握课本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自然,贴近社会,了解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进而完善自我的过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人,影响到这个社会,从而培养了学生亲社会的意识与行为,真切地体会责任的含义与价值。例如,某校“义工团”开展的“碉楼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活动小组在进行“如何保护好侨乡碉楼遗产,传承好侨乡优秀文化”调查时,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关注,他们不仅积极配合如实地填写了调查问卷,还写下了许多忠恳意见和建议,委托调查小组的成员们将这些问题向上级部门反映,这让同学们获得了极大的认同感,也更加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主人翁意识。
总之,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带来一阵求实之风,开拓之气,接地气,近生活,是培养新时代具有综合核心素养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