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语作为极具民族性和文化底蕴的固定短语,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对于我国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来源的探究,前人也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本文在总结以往的划分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评析并发现问题。以此提出应按照共时与历时的
思维方式看待成语的来源问题。
【关键词】成语 来源 划分标准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58-01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成语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从成语本身和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进行概括和专题性研究。其中对于成语来源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探究。其中有专著类也有单篇论文类,在现代汉语相关书籍中也谈到成语这一课题,但是对于来源的划分标准则有很多不同。随着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成语的来源也有新的方式。本文将列举学者对于成语来源划分的类型,结合新时代成语发展的新情况,提出新的成语来源的划分标准。
一、不同书籍及论文对于成语来源的划分标准
在马国凡的《成语》中,他将成语来源分为:继承的、新创造的、借用的,其中继承的分为来自书面语系统和口语系统。
在黄柏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和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中将成语的来源均分为: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在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摘要》中将成语来源分为当代创新和古代继承。
在万艺玲等的《词汇应用通则》中将成语来源分为典故性、非典故性和自来外语。
在秦希贞的《成语来源的历史递减性原因试探》中提到,成语有三大来源,分别是古代继承、外来借用和现代创新。
在安丽卿的《成语来源新议》中将成语的来源分为:来自何种语言、形成时代和语体三大方面。其中语体中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又分为书籍类型和体裁。
二、不同划分标准存在的问题
1.分类标准过于局限,不具有发展的全局性
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的分类过于局限,没有考虑到外来借用的方面,也没有看到现代创造的现当代成语,不具有全局性。
2.分类标准定位不准,成语来源具有交叉性
在安丽卿的《成语来源新议》中,她认为学者的划分方法在同一层次使用了多重标准,缺少逻辑性,因此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标准。但这样的划分也存在问题,即交叉性问题。来源于寓言故事的也可能是古代继承的,但有些也不会有交叉,比如借用的就属于外语的。这样的话,是否这样的划分也没有达到作者预想的一重标准和高逻辑效果呢?
三、新时代成语的发展以及对成语来源划分的影响
随着时代和网络信息技術的发展,成语的来源不断丰富。虽然现代社会形成的成语不及古代的多。但是,我们应该具有发展的眼界,几十年以后,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我们的时代也不是绝对的现代了。再加上新时期网络的发展,网络类成语出现且引起人们关注,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对其来源的划分标准应具有广泛性,应该对任何时期谈起这个问题都具有借鉴意义。
四、新时代下成语划分标准的提出
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具有大胆创新的思维,任何语言系统都离不开历时和共时的相互作用。成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自然也应该在共时和历时的影响下。据此,我引入数学思维的坐标系的思维来看待这一问题,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共时因素和历时因素,而成语的所有来源都在坐标系内。
从历时方面,可以从不同时代,传承的角度做动态考察;从共时方面,可以从相同时期不同领域、当今时代成语新造等方面考察。可能会有人对其交叉进行反驳。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当对成语来源在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时,这个前提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动态性,因为,这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研究的人如何去看待和分析的问题。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成语无论是从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的来源还是从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来源抑或是现当代成语的来源都能以更宏观的角度看待。
五、总结
成语作为熟语是最具有文化底蕴的一个部分,对于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其来源的探讨,对于深入发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大价值。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一个时期具有说服力,而是无论何时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标准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对于成语来源问题, 本身成语的发展就具有动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我认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别对其进行论述的思维方式更加具有广泛性,也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黄柏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
[3]安丽卿.《成语来源新议》[J].凯里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
郝洋,女,汉族,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