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臻雯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20-02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游戏形式。它以快乐体验和获得满足为目的,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游戏过程中自发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需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区域活动在幼儿园越来越受到重视。
那么,如何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呢?我个人认为,区域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而这二者之间又与教师的观察密不可分。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行为,对其表现进行分析评价,思考材料的可操作性、适宜性,不断调整、推进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采用合适的指导方式,在区域自主游戏中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基于观察调整推进材料投放,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一)让单一材料更加多元
案例:在小班的生活操作区,教师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大小不一的瓶子,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按瓶盖的大小对应瓶子以及练习拧的动作,幼儿很快完成了操作,开始无所事事。经过观察,教师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拧”这个动作对小班上期的幼儿来说难度不是很高,幼儿的精细动作已经发展,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教师投放了一定数量的瓶子,但这些瓶子其实只有两种型号之分,幼儿用一一比对的方法能够快速地找到瓶盖,完成任务,操作活动缺乏挑战性。于是教师进行了材料的调整:第一次在瓶身和瓶盖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图形,将“拧瓶盖”的动作练习与颜色、图形配对结合,根据瓶身上的图形颜色寻找相应的颜色图形瓶盖;让幼儿在操作中正确分辨红、黄、绿三色,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认识,按颜色、图形特征配对。第二次在瓶身上贴上5以内数量的点子图,提供汤匙和夹子。将“拧瓶盖”的动作练习与点数活动结合,幼儿根据瓶身上的点子数量用汤匙或夹子取放相应数量的珠子,再将瓶子按圆形的大小摆放在底图的相应位置上。
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教师通过观察一次又一次的调整材料的玩法,使得单一的玩法变得多样,让材料不断焕发新光彩,激发了幼儿一次次探索的欲望。
(二)让一种材料多种玩法
案例:中班上期,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一份“找扑克牌”的材料,材料包含两个维度的操作目标,既要按扑克牌的花色,还要按扑克牌上的数找到正确的扑克牌。看似容易的一份操作材料,对于中班上期的大部分幼儿来说,却是困难重重。幼儿在操作时往往只注意到某一特征,而忽略了另一特征的要求,导致操作结果不正确。经过观察,教师对材料进行了调整,分成不同层次的操作要求:第一层次“一颗星”是花色相同,数量不同;第二层次“两颗星”是花色不同,数量是1-5;第三层次“三颗星”是花色不同,数量是6-10。材料调整后重新投放区域,幼儿均获得成功体验。
可见,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一种材料多种玩法,满足不同能力差异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只考虑一部分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样就会阻碍另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三)让成品玩具重焕光彩
案例:“中国地图”这套拼图材料是大班益智区材料的首选,投放时间久了之后,孩子们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拼图,渐渐地对它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尝试改变这套“中国地图”的玩法,选择了几个省份的拼图,将它们的轮廓画在纸上,并在周边画出该省份有代表性的东西,如北京—天安门、四川—大熊猫……让幼儿根据轮廓从拼图中找到该省份,然后用连线的方式将该省份的轮廓图与有代表性的东西连起来。新的玩法激起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范例仅是抛砖引玉,接下来的操作就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完成。孩子们有的设计操作单,有的完成挑战,每天都有不同的任务等着他们。在区域活动中有很多购买的玩具,玩法相对固定,幼儿熟悉之后便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通过观察思考,进行再加工,不断引发幼儿的积极探索。
二、基于观察教师把握指导方式,推进幼儿游戏发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与材料、环境、同伴互动的过程,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从教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引导者和幼儿的玩伴。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观察在前指导在后”的原则,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判断幼儿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推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一)有针对性的教师观察
带有针对性的观察,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众所周知,区域活动开展时是好几个区同时进行,每个区中的人数不等,每次进入该区的幼儿也会不同,这对教师的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每次的区域活动都是泛泛而看,那么,对幼儿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活动前确定观察目的,明确重点观察的区域和观察的内容,采用细致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的办法,捕捉问题,适时引导,及时调整。
(二)运用适宜的指导策略
有专家强调:“有效的区域指导,重在教师的观察、倾听,切忌干预式指导……”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采用适宜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发展。
1.平行介入
案例:在大班的一次區域活动中,教师在益智区投放了“立扑克牌”的材料,幼儿要同时将两张扑克牌一起立于桌面。操作原理很简单,就是两张扑克牌相互支撑形成一个三角形立于桌面,幼儿怎么尝试都无法成功,教师见状,拿起两张扑克牌也开始操作,教师很快便立好了扑克牌,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可以成功的!”说完教师便离开了。幼儿观察教师的操作,发现操作的要点,很快便挑战成功。
教师运用平行介入的方法,既帮助幼儿树立游戏的信心,又起到了暗示指导的作用。教师在幼儿操作无法完成或玩法单一无创意时,运用这样的指导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打开思路,此策略适用于科学区、益智区、美工区、建构区等区域活动。
2.交叉介入
此策略适用于角色区、表演区等表现性活动区,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发现游戏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幼儿的游戏更丰富。如:角色区——理发店游戏,两个孩子轮流当着理发师给对方理发,游戏几遍之后,俩人便觉得无趣。教师以顾客身份到了理发店“美发”,游戏过程中,教师问:“你们理发店有没有上门服务呢?表演区的小朋友要演出,可是不会弄头发,你们能不能去帮忙?”“你们店铺怎么都没有宣传单,大家都不知道你们理发店有这么多的服务”……在教师的启发下,理发店的孩子发现当店铺没有人的时候,他们可以设计宣传单,还可以到其他区域互动……“理发店”的游戏精彩不断。
3.语言指导
幼儿区域活动中少不了教师的语言指導,教师通过提问幼儿正在游戏的内容活动想法,或对幼儿游戏时出现问题遇到困难给予提示,以“启发式”“建议式”“鼓励式”等方式,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或探索游戏新玩法,一定要注意避免生硬的教授。如:在大班美工区,一名幼儿正在制作风车,孩子很快剪好了四个对角线,但是对交错折的方式感到疑惑,折好第一个后,便不知所措,试了几次,都感觉和范例不一样。教师观察一会儿后,提示幼儿用笔给三角形的两个角做记号,一个角点上点,另一个角不点,按照这个规律给四个三角形都做上记号,然后把有记号的朝中间折。面对幼儿遇到的困难,教师并不是直接示范,而是提示引导幼儿借助原有的排序经验,帮助幼儿明白交错折的规律,完成了风车的制作。
(三)把握好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区域活动后的分享与评价环节是一个有效推进区域活动的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对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建构幼儿的游戏经验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教师引导幼儿分享游戏中的收获与发现,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并对下次游戏提出新的挑战,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教师通过幼儿的分享还能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此环节的组织一定是在教师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总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通过对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来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