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18-01
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源遠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针对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几个突出的问题:
1.学生家庭中较普遍地把传统节日简单地表现为:品尝一种节日的食品。
2.一些年轻的家长和学生认为西方的节日很有趣,因此对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情有独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吃各传统食品,没什么好玩的。
3.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只知皮毛,甚至只知道食品,其余的一概不知。
习总书记提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因此,过好传统节日,传承好优秀传统习俗,是我们每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让传统节日新起来活起来。
一、举办特定赛事,让传统节日新起来活起来
端午节有插菖蒲艾草、挂香囊等习俗,还有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流传至今,只剩商铺提前一个月就拿出来销售的各式各样的粽子。我们学校的端午课程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但是每年特定的包粽子比赛,让端午这一传统节日成为学生最期待的活动。
端午包粽子比赛,学生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视点从孩子辐射到家长,乃至覆盖到家庭。其实,大部分人的骨子里都具有传统文化基因,主要是我们缺少渠道和机会将它表达出来。学校端午课程的包粽子比赛,提供了一个平台,很多家庭聚集在一起包粽子、迎端午,我们不仅捡拾起了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来自天南海北的家长在集体参与中,也感受着文化的碰撞。全家总动员、三代同堂一场小小的包粽子比赛聚集起一个个家庭的力量,更凝聚起民族共同的记忆。让适合全家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掀起热潮,人们也越来越期待和喜欢用这样一种“集体化”的方式来感知传统的魅力。并非每个人都会包粽子,但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老少传承的参与,大家感受到对于传统的归属感;同时,地域的差异也带来了文化的差异,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人们对于传统的兴趣与期待也越来越浓厚。
二、体验传统仪式过节,让传统节日新起来活起来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节日,远在外地的人们不远万里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节日的味道却越来越淡,甚至蜕变为“吃喝玩乐”的节日,能体验到的年味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学校会要求学生按传统仪式过节,感受家乡厚重多彩的春节节日习俗。虽然各地的节日风俗不太相同,但是凝结其中的文化内涵核心相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的寒假生活设计要求学生亲身体验阖家团圆、守岁祈福、拜年贺岁等仪式感。从春节回家开始,画线路图,了解汽车、火车等经过的城市和特色,让回家的路有趣味,有期待,更有收获。回家后学生同父母一起购置年货,用学到的数学知识统计各种年货费用;打扫卫生,迎接新年;自己书写春联,剪窗花,贴春联、窗花;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看春晚;新年和小伙伴们走街串户拜年、学老家的方言送祝福拜年;用条形统计图统计近年来的压岁钱,制定压岁钱消费计划,用自己的压岁钱为家人实现微心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了民俗文化之根。
寒假结束返校时,学生带着满满的新年收获。学校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通过自媒体、黑板、展板、升旗仪式和班会等形式和载体,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家乡的传统新年习俗和仪式,让更多的人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
三、探寻传统节日新过法,让传统节日新起来活起来
传统节日在过法上要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多策划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中秋节自古有祭月、赏月、八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我们还可以逛博物馆、做手工月饼、组织诗词大会等。今年,中秋节前夕,我们学校举行了中秋诗词大会,学生通过朗读古诗、了解诗人、体悟意境、把握鉴赏要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根基,品生活之美。同样,我们还可以组织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成语大会、诗文大会等活动。
重阳节是孝老敬老的传统节日。古代人们扶老携幼、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现代人们吃重阳糕、孝老敬老。我们学校为了深化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学校组织了系列主题活动:1.主动尊重长辈老人,聆听他们的经验和故事,了解他们的心声和需求。2.开展 “孝长辈,我为家人送温暖”的活动,给长辈老人送小礼物,陪老人看场电影、旅游,增进情感。3.教会老人学习新事物,体验新快乐;老人也可以教孩子一招,共享快乐。用新形式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我们还要守正创新。我们也探索了传统节日的一些新的过法:
热爱、保护、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并让其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与时俱进。让中华传统节日“新”起来“传”下去。
作者简介:
吴晓慧(1983年7月-),女,江苏常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