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银河, 王孟清, 蒋屏, 谢静, 李丽鹏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科学高速化、教育国际化等全面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医学技术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新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临床实习打下基础。而目前该课程学时减少,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如何保证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成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改革的艰巨任务。因此,笔者在辨析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以及《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的侧重点的基础上,对《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教学效果即教学活动所获得的预期的成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都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的重要手段。科学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笔者认为关键是与时俱进,与生俱进。我国要可持续发展,需要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我校为了适应现代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为了实现中医药全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加快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授法和学习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授法是学习法的向导,学习法是教授法的根据,教授法可依照学习法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制定,进而合理性地执行,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是教师必须考虑的,根据学生的渴望和需求,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脱离了学生的创新是没现实意义的。因此,选择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做的。
临床课程的教育,其核心目的必然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道德观,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即看待医学界现象时所选取的立场、观点与角度,处理临床疾病所采取的手段与方法。《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课程的最为重要的目的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因此,教学目标要突出临床学科特色,强调实际应用价值。首先,在系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道德观,在未来执业过程中能自觉抵制不良医学风气。其次,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同时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进而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专业阅读,同时关注国内、国际医学动态变化,最新研究进展等。
3.1 讲授法发展学生智力 讲授法是保证教学效率的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发挥教学的主导性,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能够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清晰、高效地讲授学习内容,传授知识,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充分保障教学效率和进度的“积极前进”。运用讲授法时应具有启发性。比如讲授新生儿黄疸这个疾病,发病机制是难点知识,首先采用板书或者多媒体,以示意图的形式复习回顾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各种原因,为后续讲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奠定基础。接下来在介绍各种病因时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胆红素代谢的哪一阶段出现问题,再接着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黄疸会有哪些表现,怎样治疗,让学生围绕胆红素代谢这一过程主动地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这样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讨论法提高学习独立性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围绕某个主题,陈述表达各自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解,从而去伪存真,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活动前需要对这个问题或主题查阅相关的资料,储备一定的知识,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解、思考这些问题,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与讲授法等教学方法相比,讨论法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2]。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严格说教,而是把知识融入到讨论中,使学生和教师的地位真正做到平等,从而使学生有了更大的主动性,更轻松的学习心境,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3]。比如学习“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这部分内容,可通过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1)小儿体液调节有哪些特点?与成人比较有哪些不同?(2)渗透压就是张力吗?液体的渗透压怎么计算,张力怎么计算?(3)不同性质的脱水补充累积损失量时应怎样选择液体?(4)为什么等渗性脱水时小儿补1/2张含钠液?而成人补等张含钠液?这样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使学生思维步步深入,促进思维的发展,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深刻。还比如在学习完一个系统疾病之后,可以运用病案讨论法加强对本系统疾病的复习巩固。通过病案讨论,一方面复习巩固了该系统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对该系统疾病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由理论到了临床,兴趣大为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表述能力及分析能力。
3.3 直观演示法结合练习法培养动手能力 直观演示法可以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以图片、动画、实物、动作、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仔细认真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演示教学法正好体现这点[4],它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练习法学生依照老师教导的方法技巧,反复练习、实践、摸索,最终掌握技巧技能,成功顺利完成动作或活动。比如望小儿指纹、测量囟门、母乳喂养指导等知识点,老师可以先讲解这些操作的详细步骤过程,然后进行现场演示,在演示的同时着重强调注意事项、关键步骤、重要操作手法等,学生边观看边模仿,体会操作的要点,获得感性认识后,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基本要领,最后老师对其操作进行点评指正,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这样使学生手脑结合,认知与技能并重,真正掌握知识。
3.4 读书指导法培养自学能力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5]。重视学生阅读教材,是读书指导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方法,用已知知识来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弄清同一疾病在不同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不同疾病出现相同临床表现的病理机制的差异,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诊断、治疗等贯穿起来,便于理解、记忆和掌握。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都有共同的临床表现——水肿,但引起水肿的病机并不相同,因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有利于理解治疗方法的不同。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与利用参考书,如何检索和引用文献资料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资料室、图书馆、网络等资料查阅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状况、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等,从而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读书指导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自己才能。同时读书指导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6]。
3.5 任务驱动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7]。任务驱动法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8]。在儿科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案例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使用。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教学中,提供临床真实病例,设置患者就医时的真实情景,提出引导问题:(1)根据病例特点,该患儿应诊断为什么疾病?(2)该患儿还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3)你认为此患儿该如何治疗?明确任务后,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要求学生独立或协作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儿科学教材、参考书籍、笔记,相互讨论,咨询临床医生,搜索网络,请教其他老师等各种渠道,主动获得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知识,整理形成书面报告,详细阐述自己的分析。最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对学生的发言实时进行补充和更正,避免遗漏和错误的发生[9]。
在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能够更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多元化教学法,提高查阅资料和应用能力、临床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掌握实用技能,为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和更好服务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