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茶文化

2018-01-14 12:58肖楚
中国茶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石阡德江贡茶

肖楚

贵州省铜仁市农业委员会,555200

梵净山茶历史悠久,因产于梵净山而得名。茶圣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黔中茶区为唐代八大茶区之一,包括思州、费州(思南一带)、夷州(石阡一带)等。铜仁茶最早在唐代入贡,宋朝、明朝、清朝均为贡茶,主要产于印江、沿河、德江、石阡区域,种类有“团龙贡茶”“姚溪贡茶”“官林贡茶”“坪山贡茶”“鹦鹉溪贡茶”等。梵净山茶与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梵净山历代大寺均用此茶,茶区常年梵音袅袅、浮岚暖翠、溪水潺潺、仙境妙音,沉淀了深厚的禅茶文化。据《印江茶业志》记载,天庆寺、护国寺、承恩寺等梵净山10多个寺庙均种有寿茶,数丛到数亩不等。据《百丈清规》介绍,佛门茶礼中就有应酬茶、佛事茶、议事茶等。

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梵净山茶与当地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仁礼仁孝、和谐健康”为主旨的梵净山茶文化。茶成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友谊的纽带、文明礼貌的象征。2012年,梵净山茶品牌整合为铜仁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梵净山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地为铜仁市辖印江、思南、石阡、德江、沿河、江口、松桃。

一、梵净山饮茶习俗

在印江、思南、石阡、沿河、德江、松桃等一带,人们饮茶成俗,饮茶健康、健康饮茶早已成为当地人们饮茶的理念和生活的习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铜仁饮茶融入很多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传统的饮茶寓意深刻、有礼有节。

煨罐罐茶是当地历史最悠久和最普通、最具代表性的饮茶方式,广泛流传于印江、沿河、石阡、德江、思南、松桃等一带。煨罐罐茶非常讲究,茶罐、煨茶、柴火、倒茶、递茶、喝茶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寓意深刻的礼数。

“细火煨茶,三开三歇”既是煨罐罐茶之道又是热情欢迎的待客之礼;“茶倒八分、茶满欺人”体现了待客者对对方的尊重;“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否则就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体现当地人“讲礼”的传统美德;“喝茶趁热,细口慢品”既是饮茶之道又是宾客之礼;喝茶时来了新客人要换新茶招待,“新客换茶”“新客先饮”表示对新客的欢迎;“茶罐不洗,茶叶不倒”既是土茶罐煨茶使用的奥妙又是“人走茶留,久久情深”,有“茶罐用的越久越好,老茶罐煨的茶更好喝、更有味”之说,“老茶罐”就是用的年份较长、没有洗的茶罐。现在,除部分山区还在沿用煨茶方式,城镇和大部分农村已经改为泡茶,煨罐罐茶逐渐成为了历史,虽然泡茶方式变了,但饮茶的礼还在、情仍浓。

当地民间沟通或协调处事时,常常要煨(泡)上一罐(杯)好茶边喝边谈,这是一种传统的和气处事之道。此时的茶代表一种和的态度,茶能调和气氛,能让彼此心平气和、明智明理、和谐相处。“喝杯茶,慢慢说”“喝杯茶,不要激动,和气生财”等,往往就能把事情在喝茶的过程中协调处理好。

二、梵净山民俗茶礼

在梵净山地区有很多民俗茶礼,其中以婚俗茶礼、初一敬茶和茶钱流传最广,沿袭至今。

以前在铜仁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等地民间,婚姻大多属于媒妁之言、父母做主,茶礼伴随着婚姻的整个过程,订婚之前有一道茶、二道茶、派茶、退茶,结婚后有改口茶、回门茶、整油茶、送茶。相传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坚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福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1]。据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载:“世之婚礼纳彩,非茶不行。盖取其种莳不可移植,以喻无再盟之义”。现在婚姻自由恋爱,程序变得比较简单了,没有了一道茶、二道茶,但茶叶寓意及其他茶礼依然存在,只是随着婚姻的程序变得简单了。

初一敬茶是当地沿袭至今的另一风俗。在印江、沿河、思南、德江、石阡等一带农村,都有在大年初一早上敬茶开财门迎接财神菩萨的风俗,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要敬茶。相传财神菩萨每年腊月二十四都要“上天”,于大年初一才“下凡”,所以每家每户在大年初一早上天刚亮就要开堂屋大门迎接,堂屋桌上要倒上3杯茶(部分农村还要倒上酒),开门时要燃纸放鞭炮,以表示诚意和欢迎。其中茶必须是早上起来刚煨好的,茶罐茶碗必须清洗干净,洗脸洗手、衣服整洁,以表达对财神菩萨的尊重和诚意。

此外,每年春节、端午节,晚辈都要带着茶和其他礼物到长辈亲戚家行拜,长辈则要给晚辈发红包,称为茶钱;女儿出嫁回门送茶时长辈给的红包也称为茶钱。茶钱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情礼俗,茶钱多少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及拜礼轻重而定,一般为比较吉利的数字。

三、梵净山茶饮文化

当地有很多不属于茶类的地方传统特色饮品用茶命名,如糯米茶、油茶汤、盐茶汤等,体现茶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

糯米茶是当地农村在春节期间自己做的一道传统特色辅食,一般每家每户都有。其原料为糯米、米酒、花甜粑、白砂糖、水;其做法为将水烧开,倒入泡好的糯米和切好的花甜粑,再次烧开后,倒入米酒,再次烧开即可饮用,白砂糖根据客人意愿添加。

油茶汤在沿河、铜仁(今万山、碧江)、玉屏一带流行,在德江一带称为熬熬茶。当客人来家后,由女主人烧火刷锅煮油茶。吃油茶汤第一碗给最尊贵的客人或者最年长者,然后才依次轮到其他客人和家中亲人。得到油茶汤后还不能马上吃,需要等在场的每个人都拿到一碗后,听到主人说一声“敬请”,大家才可以吃。

沿河一带的土家人常用盐茶汤待客,特别是逢年过节、婚娶祝寿、新居落成、为亲朋好友设家宴等场合。盐茶汤的制作方法简单,多用当地的土茶加盐少许在铁锅内炒脆,用锅铲捣细,加入泉水,先用大火将水烧开,再用文火烧5分钟即可。茶汤鲜香可口,可祛火消暑,提胃口,助消化。

此外,当地还有很多以茶冠名的传统饮料,如姜茶、藤茶、甜茶、金银花茶、苦瓜茶、荞茶、桑叶茶等,这些饮料(品)本身与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茶就是“本地方饮料”的代名词。吃茶的用具主要有茶篓、茶筒、茶罐、铜茶壶、茶碗、茶盆、茶柜等,都体现出了原生态朴实的文化元素。

四、梵净山茶与地名文化

地名作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而反映地理信息的特殊信息系统,留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到认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梵净山地区以“茶与自然”“茶与事物”等作为符号命名的地名很多,据了解,铜仁以“茶”命名的地名超出50个,其中由地名命名的乡镇级行政区划名有2个、村级行政区划名有40多个。这些地名有的以茶树茶叶命名,如碧江的茶坪、茶坪界、茶树井、茶叶沟、茶坳;江口县的茶寨、坪茶村、茶溪村,石阡县的茶溪等。有的以茶山命名,如石阡县的酒茶山、江口县茶叶山、玉屏县茶子山、印江县的茶山村等。有的以茶消费与销售地命名,如石阡县的茶叶港、印江县的茶院坝、万山区茶店等。有的以茶具命名,如江口县的茶盆田。还有的以茶种类命名,如万山区的上黄茶、下黄茶,德江县的野茶坝,思南的金茶等。

这种地名文化说明在铜仁区域梵净山茶从古到今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感情,有着重要的位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人文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人们对茶与生活的重要性有着共同的认识。

五、民间茶文艺

梵净山地区的民间茶文艺主要有茶灯、茶歌茶舞、茶故事等表现形式。

茶灯主要流传于松桃、石阡、沿河一带,以茶为缘,产生于唐,兴盛于宋,已有逾千年的历史,以松桃茶灯、石阡茶灯为代表的茶灯表演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灯是一种集灯、歌、舞、戏、锣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每年正月初八出灯,正月十五收灯;是古时制茶艺人互表庆贺,而把采茶、制茶过程中男女歌舞戏耍汇编而成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主要体现了当时人们与茶有关的生活场景。由于白天上山采茶忙,只有夜晚才有时间聚在一起,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中,边选茶边歌舞,“灯”就是这样伴“茶”而诞生的,并一直口传心授地传承下来。

流传于印江、石阡、沿河、松桃等一带的《采茶歌》(民歌)、《上茶山》等茶歌,寓情于采茶之中。部分地方《采茶歌》也称《十二采茶歌》,据考证,几个区域收集整理的歌词都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流传的茶故事比较多,有代表性的如《熬熬茶的故事》《石阡苔茶的传说》《印江罐罐茶》《团龙贡茶》《苗茶》《晏茶》等。

以上诸多茶的历史文献和民间文艺,串连起了梵净山地区的茶叶发展史,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可重新挖掘的文化遗产和创新探索的空间。在茶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梵净山茶文化史料,对促进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石阡德江贡茶
A novel flexible plasma array for large-area uniform treatment of an irregular surface
矢志拔穷根 教育润春华
——石阡县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实
德江黑木耳
缺钱的“警察”男友
周旋在三个女人之间的“警察”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石阡温泉自然的馈赠
石阡精萃 绿野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