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2700)
近年来,随着CT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以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作为对象,探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效果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0月入院诊断治疗的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6~81岁,平均(54.57±4.51)岁。临床表现: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12例,腹部包块2例,消化道出血7例。恶心呕吐、纳差及体重下降5例,低热2热。本课题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检查方案签署同意书。
(1)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最终得到确诊。手术前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①仪器与设备。采用GE Lightspeed plus 4排螺旋CT机。②检查步骤。检查前1天晚上叮嘱患者利用1000 mL开水混合15 g番泻完成肠道清洁;检查患者患者禁食12 h,检查前30 min~2 h饮用1000~1500 mL纯净水保持肠道充盈。设置相关参数:层厚5 mm,螺距1.0,CT扫描范围从膈顶部到耻骨联合下缘部位。患者CT平扫完毕后立即进行增强扫描,利用高压枪经肘静脉注射80~100 mL非离子对比剂,注射速度为3 mL/s,注射造影剂后20~25 s视为动脉期;60~70 s位静脉期,可延迟3~8 min。根据患者病灶部位、病灶大小设置重建参数:层厚5 mm、间距5 mm。③图像处理。将获得的图像传输到工作站中完成MPR、CRP及MIP图像重建,读片时由我院两位影像学医生共同阅片,对于存在争议的病例由第三位医生介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s”表示,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中8例肠壁增厚型,CT下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厚度1.4~4.0 cm,部分患者可见病变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CT下未见管腔狭窄,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的扩张,呈“动脉瘤样”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肠管、肿大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息肉样肿块型3例,CT下可见息肉状软组织肿块影,形状相对规则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部位形态规则或多呈分叶状,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轻度强化;肠系膜浸润型2例,CT下可见肠系膜增厚,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近年来,CT在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CT是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常用的诊断方法,该方法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实现多平面、多角度诊断。对于CT平扫难以确诊的患者可以行增强CT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图像放入工作中中进行后处理,经过MPR重建后能更加直观的观察病灶的部位、范围、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形态,有助于多方位显示受累的肠管及继发征象。同时,利用CT能了解患者手术效果,能为患者术后进行放、化疗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综上所述,将CT用于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