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富田合禄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杭州 310005 2.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血证有以下4条: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对于《伤寒论》太阳篇所言蓄血证的病位等问题,历代注家多有争议,多数伤寒家认为血蓄于膀胱腑。如金·成无己[1]88在《注解伤寒论》中认定血蓄膀胱,其释106条为:“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又释124条为[1]95:“太阳,经也;膀胱,府也。此太阳随经入府也。”清·柯韵伯[2]79释该条的“血自下”亦为热结膀胱而尿血。方有执[3]《伤寒论条辨》解释“少腹急结”说:“少腹,指膀胱也;急结者,有形之血蓄积也。”这些说法都不妥当。太阳病蓄血证临床表现有小便自利、下血、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等。为了明晰太阳蓄血证的病位、病因病机等若干问题,笔者试从以下4个问题进行剖析:(1)血蓄膀胱为何小便自利?(2)第106条所论“下血”是指小便出血吗?(3)第106条所论“热结膀胱”的内涵是什么?膀胱是指膀胱腑吗?(4)第124条所论“热在下焦”的下焦具体在哪些部位呢?其内涵又是什么?
《伤寒论》第125条明确指出“小便自利……血证谛也”,可见仲景把小便是否通利作为有无蓄血的重要鉴别诊断依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自利说明膀胱气化功能正常,邪气并不在膀胱。柯琴[4]曰:“膀胱为水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少腹者膀胱之室也,热结硬满,当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病不在膀胱之内而在少腹内也,可知其随经之荣血,因瘀热而结于少腹之里,而非膀胱之里也,故小便虽利,而硬满急结,蓄血仍瘀于少腹也。”如果血蓄于膀胱,瘀血阻滞,必然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尿血。今小便自利,说明膀胱气化正常,说明蓄血不在膀胱,而在少腹部。
《伤寒论》第106条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第126条也说“当下之”,既曰攻之、下之,应是指泻下而言,所以用了化瘀通下的桃核承气汤。仲景在第106条桃核承气汤证方后注说:“服,当微利”,指出药后能通泻大便。《伤寒溯源集》说:“注家有血蓄膀胱之说,恐尤为不经。如果膀胱之血,蓄而不行,则膀胱瘀塞,下文所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又何自出乎?……历见蓄血必从大便而出,未见有伤寒蓄血而出于小便者,若果出于小便,因何反用桃核承气及抵当通其大便乎?恐有识者必不以为然也。”[5]说明“下血”非指小便出血。第237条阳明病蓄血证说大便“其色必定黑”。《读医随笔》说:“太阳抵当攻小肠非攻膀胱也,膀胱果有蓄血,当如血淋,而小便不利矣,何得小便利而反大便黑耶?”[6]232可见下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详见下文)。因此从祛邪途径看也能证明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
反之,仲景描述膀胱有热导致小便出血是言“便血”而非“下血”,如《伤寒论》第293条说:“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本条所讲为少阴心君之火移热于膀胱腑导致小便出血的病症,也说明热在膀胱腑必导致小便不利甚至出血,不可能“小便自利”。
“热结膀胱”还见于《金匮要略》,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此处“膀胱”显然系指下焦少腹之部位,而“恶露不尽”当然是胞宫之病。说明结在膀胱与子宫有关。此“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比较,虽然用词不同,但其实都是描述下焦少腹部位,而并非指膀胱腑。细细品味,其实此处“热在里,结在膀胱”更多的是在说明产后少腹坚痛、恶露不尽的病因病机,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另《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此处膀胱与关元合称,指的是脐下少腹部位。除此之外,仲景此处用“膀胱关元”一词,重点是在说明此条发病之病因病机。“冷结在膀胱关元”与上文“热在里,结在膀胱”对照,一在说明病因病机为寒在下焦,一在说明热在下焦。
所以《伤寒论》第106条“热结膀胱”与第124条“热在下焦”内涵相同,仲景不仅在说明蓄血证的病位,重点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而膀胱并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傅延龄等[7]也认为此处“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描述的是同样一种病机,“膀胱”与“下焦”含义一致,都是指脐以下的内部脏腑,即下焦。
田合禄老师[8]认为,心主太阳,太阳之里为心胸小肠,寒伤太阳不解,则传入心胸小肠,传入心胸为陷胸汤证,传入小肠则为蓄血证。《蠢子医》卷二说:“病在血分,多从小肠而出,不必另寻出路,下法以此为正。”[9]《读医随笔》说得好:“其证兼见昏昧,谵妄如狂者,心证也,心与小肠脉络相通,故气相通也。”[6]314太阳伤寒在表不解,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导致小肠血脉中的热量不能外散,而郁结于内,邪热与瘀血停积,就形成了“血热互结”的太阳蓄血证。《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所以“热在下焦”,此下焦当指小肠。寒气客于太阳之表不解,瘀热阻滞小肠血脉故而出现小腹硬满急结。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主神明,小肠受邪,血脉为郁热煎迫,邪热循经上犯于心,出现如狂、发狂的神志症状。病位在小肠,故仲景用攻下法,使瘀血从后窍而出。病因为寒邪客于脉外,继发血脉瘀热于小肠中,故仲景用桃核承气汤外散风寒、下通瘀热,其中桂枝、炙甘草辛甘温发散寒邪,桃仁、大黄、芒硝通下瘀热。正如《伤寒论辨证广注》云:“按热在膀胱,膀胱乃小腹中之物,膀胱热结,其气蒸于少腹,则血不流行,故作急结之形,为下焦蓄血之证谛也,所以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蓄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10]《普济本事方》载血结胸:“海蛤散,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两)、芒硝(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则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11]说明太阳心病可以传少腹小肠,少腹小肠病也可以导致心病。血结胸之海蛤散证亦从心论治,用咸寒之海蛤、芒硝,甘寒之滑石、炙甘草、鸡子清清热泻火,以除少阴君火之邪热,宗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之法则。田合禄老师[8]认为,下焦少腹为厥阴之里,寒伤太阳心不解则顺传厥阴肝。寒邪传入厥阴之里——少腹,也可产生蓄血证。如《伤寒来苏集》说:“此经病传府,表病传里,气病传血,上焦病而传下焦也。少腹居下焦,为膀胱之室,厥阴经脉所聚,冲任血海所由,瘀血留结,故硬满。”[2]78柯韵伯又说:“冲任之血,会于少腹,热极则血不下而反结,故急。”[2]79可见柯氏也赞同血蓄于胞宫而导致少腹急结或硬满,并说明了传变的途径,即上焦太阳(或阳明)传入下焦厥阴肝经及冲任二脉。《伤寒论》第125条“身黄”一症也说明邪在厥阴肝,仲景用抵当汤或抵当丸治之。《此事难知》说 :“伤寒元有表证者,可言左手。有下证,下证者,血证也,当于足厥阴中求之。”[12]而足厥阴肝经至小腹(急脉穴;交会穴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等),所以下焦蓄血也可以在胞宫。《金匮要略》:“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说明抵当汤可以治疗血热互结于胞宫所致经水不利之病。抵当汤或抵当丸由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组成。水蛭咸微寒、虻虫苦微寒,皆为血肉有情之品,佐桃仁、大黄清热破血逐瘀。柯琴[2]79说得好:“蛭,昆虫之饮血者也,而利于水。虻,飞虫之吮血者也,而利于陆。以水陆之善取血者,用以攻膀胱蓄血,使出于前阴,佐桃仁之苦甘而推陈致新,大黄之苦寒而荡涤邪热。名之曰抵当者,直抵其当攻之处也。”唐容川及张锡纯也认为蓄血病位在胞宫。如《血证论》说:“蓄血者,或伤寒传经之邪,或温疫时气之邪,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胞宫。……仲景抵当汤治之,桃仁承气汤亦治之。”[13]《医学衷中参西录》也说:“此证乃外感之热,循三焦脂膜下降,结于膀胱,膀胱上与胞室之脂膜相连,其热上蒸,以致胞室亦蕴有实热,血蓄而不行。”[14]说明蓄血证的病位也包括子宫。
总之,“热在下焦”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内陷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
通过对以上4个问题的剖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小便自利”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不在膀胱腑,伤寒注家认为“血蓄膀胱”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下血”非指小便出血,主要是指瘀血从大便而出,也指女性胞宫疾病所致下血;第三,“热结膀胱”的膀胱非指膀胱腑,而是指下焦少腹部位;第四,“热结膀胱”与“热在下焦”的内涵相同,重点是在说明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即太阳伤寒表不解邪热传入太阳心之里小肠,或是太阳心顺传入厥阴肝以及少腹胞宫,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第五,下焦之具体病位当在太阳心之里小肠、厥阴肝之里少腹(包括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