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爱民,马维军,张玉娟,韩秋成,崔明晖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 邯郸056001)
邯棉10号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北银田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组合为邯4301×邯58。2014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证字(2013)第 124号],准许在黄河流域应用。2015―2016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春播杂交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70006。
母本邯4301为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自育的常规抗虫棉品系,是邯杂 306[1-2]后代的选系。2004―2006年从抗虫棉花品种邯杂306后代中选择优良单株,用系统育种法,经过分系比较、测产鉴定等,于2006年选育出抗虫品系邯4301,其特点为中熟、结铃性强、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
父本邯58为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自育的常规棉品系,其特点为早熟、株型紧凑、结铃性极强、衣分高、吐絮集中肥畅、易采摘、纤维洁白。它是1980年以超高产、遗传力强的优异棉花种质资源冀邯5号为母本,以配合力高、遗传效应好、综合性状优良的邢台6871为父本杂交,经连续多代定向选择衣分,1989年选育出的衣分50%以上的高衣分材料。
2006年冬利用邯4301与3个优良的常规自交系邯58、邯 5117和邯 182,配制3个杂交组合,在2007―2010年初品比试验中,(邯 4301×邯 58)组合,区号为:2010-KZ6101(暂定名邯棉 10号),产量表现突出,其霜前皮棉平均产量较对照邯杂306(河北省区试对照)增产30.6%,且高抗枯萎、耐黄萎病,2011―2012年参加多试点生态适应性鉴定试验,整个生育期长势较强,结铃性强,且抗病虫性好,品质优良。
邯棉10号生育期123 d。果枝上举;叶片中等、叶色绿;铃卵圆形、较大。吐絮肥畅,易采摘。株型紧凑,株高 94 cm,单株果枝 13.3个,第一果枝节位6.2节,单株成铃 18.3个,铃重 6.9 g,籽指 11.4 g,衣分41.1%,霜前花率91.6%。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棉铃虫,丰产性好。
2015―2016年河北省冀中南春播杂交棉区域试验中,邯棉10号每 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产量分别为270.02 kg、110.95 kg和 101.91 kg,分别较对照品种邯杂 306增产 5.2%、5.5%和4.1%。
2016年河北省冀中南春播杂交棉生产试验中,邯棉10号每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产量分别为274.5 kg、117.3 kg和 97.3 kg,分别较对照邯杂306增产5.4%、3.4%和3.5%。
2015―2016年河北省冀中南春播杂交棉区域试验中取样,经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HVICC校准),2年结果平均:邯棉10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 mm,断裂比强度29.8 cN·tex-1,马克隆值 5.5,长度整齐度指数 83.9%,纺纱均匀性指数130.5。
2015―2016年河北省冀中南春播杂交棉区域试验中,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进行抗病性鉴定,2015年邯棉10号的枯萎病病指1.51,黄萎病相对病指25.4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6年邯棉10号枯萎病病指1.38,黄萎病相对病指10.24,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2年结果平均,邯棉10号枯萎病病指1.45,黄萎病相对病指17.85,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
适于河北省中南部棉区黄萎病轻病地春播种植。
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酌情轻施盖顶肥。
地膜棉田要求于4月20―25日播种,平播棉田于4月25―30日播种。
中等肥水棉田每 667 m2种植 3 500~4 000株,高肥水棉田每667 m2种植3 000~3 500株。
洇地造墒。适当推迟第1次浇水时间,开花后遇旱及时浇水。
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3],于7月20日打顶,每株留12~15个果枝。
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使用缩节胺全程化控。
重点防治地老虎、棉蚜、红蜘蛛、盲蝽和叶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