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强,王巍,高艳平,刘艳珍,王子胜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 辽阳111000)
辽棉33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根据棉花育种目标,在2001年以本所自育的特早熟、优质、耐病品系辽96-9为母本,以特早熟高产兼抗枯黄萎病品种辽棉17号[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当年在海南加代,以后各世代在本所人工病圃和非病区进行交替选择。在病圃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在非病区对生育期、品质、产量等性状进行选择,于2010年选育出稳定的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系辽K133。
该品系于2011―2012年参加本所品系鉴定试验和比较试验,综合性状表现突出,2013年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4年提前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辽棉33各项指标均达到中长绒棉新品系审定标准。2017年3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辽棉33(审定编号:辽审棉2017002)。
辽棉33长势强,株高89.45 cm。第一果枝节位6~7节,果枝着生高度34.27 cm,株型塔形、紧凑,Ⅱ式果枝。主茎茸毛中等,茎秆有色素腺体。掌状叶,叶片较大,叶色浅绿,有色素腺体,叶背有蜜腺。花瓣乳白色,花冠较大,花瓣基部白色,花药白色。铃为卵圆形,较大,铃柄大小中等。苞叶大小中等,苞外有蜜腺。单株结铃8.65个,铃重6.29 g。衣分较高,达41.43%。种子大小适中、卵形,籽指10.81 g。毛籽棕绿色,种仁有色素腺体。早熟性好,生育期124 d,吐絮畅而集中,霜前花率94.07%。含絮适中,易收摘且不易掉落。烂铃率低,僵瓣少。纤维色泽洁白,有丝光。
2013―2014年辽棉33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1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2年平均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 3 050.51 kg·hm-2、1 216.33 kg·hm-2和 1 145.20 kg·hm-2, 分别比对照品种辽棉19号[2]增产 8.02%、6.79%和 8.33%。2014年同时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辽棉33平均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 065.88 kg·hm-2、1 282.08 kg·hm-2和 1 168.70 kg·hm-2, 分别比对照品种辽棉 19号增产4.58%、4.85%和4.36%;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增产点率均为100%。
2013―2014年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取样,委托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校准),2年结果平均:辽棉33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0 mm,长度整齐度指数85.7%,断裂比强度 30.9 cN·tex-1,马克隆值 4.5,断裂伸长率6.2%。纤维品质优良,综合指标达到中长绒棉标准。
2014年辽宁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中,农业部植物抗病虫性与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结果:辽棉 33枯萎病病指 3.32,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病指20.83,耐黄萎病。
辽棉33适于辽宁北方特早熟棉区种植。
提早整地,适时播种。特早熟棉区春播在4月20―30日。
辽宁地区种植密度10.5万~11.25万株·hm-2,新疆北疆棉区16.5万~21.0万株·hm-2。
施足底肥,每公顷施农家肥60 m3以上,复合肥1 050~1 200 kg,尤其注意增施磷、钾肥。初花期重施花铃肥,后期喷施叶面肥。
6月下旬至7月上旬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适度化控,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打顶后适当增加用量,每6~7 d结合防虫重控1次。
6月初现蕾后打去果枝以下的营养枝,果枝以下保留2片叶,同时抹去赘芽。7月上中旬打顶。
及时防治病虫害,尤其要注意棉蚜、棉铃虫和红蜘蛛的防治。蚜虫防治可用10%(质量分数,下同)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 000~3 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选用三氯杀螨醇1 000~1 500倍液或死螨净2 500~3 000倍液喷雾;棉铃虫每百株卵量20粒或百株幼虫 8~10头时,用35%硫丹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辽棉33早熟性好,吐絮集中,霜前花率94%以上,适宜在辽宁北方特早熟棉区种植。辽棉33具有第一果枝节位较高,株型紧凑,抗倒伏,吐絮畅而集中,含絮适中,易收摘且不易掉落,成熟一致等适合机采的特性,可以作为机采棉品种推广种植。辽棉33纤维品质优良,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数值均在30以上,达到中长绒棉标准,并且衣分较高,在优质优价和以衣分论价的情况下,可以给棉农带来更多的收入。辽棉33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接近抗病),在重病田种植不减产,在一般病田种植增产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