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栓塞治疗及效果评价

2018-01-14 04:37张德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张德阳

(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吉林 132001)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神经系统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一旦发病病死率可达50%。传统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观察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实施血管造影对症治疗,可是,由于此疾病出血再发率较高,有些患者未等到治疗时就会再次出血,甚至引发脑水肿、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1]。影像学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再行开颅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一般在出血后6~72 h内完成,可是,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可以及时救治患者,提高临床治愈率[2]。本次研究中对60例患者行血管栓塞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均为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平均(58.1±3.2)岁,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19例;根据Hunt-Hess分级法:4例为Ⅰ级,21例为Ⅱ级,19例为Ⅲ级,12例为Ⅳ例,4例为Ⅴ级。

1.2 方法

60例患者均实施血管栓塞治疗,在全身麻醉下,经皮刺股动脉插管,实施全脑血管造影,确定患者的动脉瘤病灶位置、形态和大小后,以血管造影对瘤体、瘤颈等进行观察,对瘤动态变化和脑血液循环进行监测。动脉瘤体积从1.3 mm×1.2 mm×1.6 mm~10 mm×12 mm×20 mm,观察发现患者的瘤颈:瘤体=1:1~1:4。经患者患侧颈内动脉将引导管置入后,以微导管与微导丝进行配合,将微导管前端送到动脉瘤腔内合适位置,弹簧圈要选择合适大小与数量,确保致密栓塞动脉瘤,完成栓塞介入手术。术毕6 h后将导管鞘拔除,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后,加压包扎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60例患者实施血管栓塞治疗,根据DSA对栓塞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经动脉瘤未显影表示100%栓塞,以动脉瘤颈有少许残留表示96%~98%栓塞。统计60例患者随访结果,包括出血、复发等情况。

2 结 果

2.1 分析60例患者治疗效果

60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过血管栓塞治疗,成功55例,失败5例,成功率达91.67%。

2.2 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55例血管栓塞治疗患者发生1例术后梗死,2例一过性脑血管痉挛,均未发生术后出血,复发0例。

3 讨 论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容易引发脑血管痉挛,病情进展严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迟脑缺血梗死和脑水肿还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和反射性高血压,从而诱发再次出血。神经显微外科和神经介入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了脑动脉瘤出血治愈率,临床主要手术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经手术夹闭术后一般可成功治愈,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则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3]。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主要是脑内动脉瘤/脑动脉静脉畸形破裂,而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也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急性脑卒中此病占到10%,临床治疗难度较大,需要及早诊断治疗才能有效提高成功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出头痛、呕吐、低热等症状。还会引发视网膜片状出血、视盘水肿,甚至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等,一旦发生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容易再次出血,再出血后会加大病死率。当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和出血时还会发生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增加致残率与致死率。在患者脑血管破裂早期及早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显微外科与神经介入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结果显示,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0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过血管栓塞治疗,成功55例,失败5例,成功率达91.67%;复发和出血0例。可见,介入治疗效果临床得到证实,可以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基于DANTE预脉冲SPACE MR序列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