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刘科蓝,张良平
(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常州 213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呼吸道疾病之一,其诱发因素为气道阻塞,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等情况,将会罹患呼吸衰竭,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取机械通气方案,其中有创通气需要构建人工气道,不仅创伤较大,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多应用无创通气疗法[1]。本次为了有效探究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择取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38例,进行了如下实验。
择取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16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全面检查,确保符合病情临床诊断标准,血流动力学稳定,动脉血气低于60 mmHg,不存在消化道出血以及气胸等情况。根据随机数字表+抽签法,划分为观察组(19例)、对照组(19例)。对照组包括12例男性,7例女性,年龄均为(66.34±8.23)岁;观察组包括13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平均为(66.15±8.4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可行。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常规吸氧,并给予抗生素、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呼吸兴奋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电解质进行有效纠正。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接受无创通气治疗:实施BiPAP无创正压通气疗法,模式为S/T,IPAP范围控制在8 cmH2O~20 cmH2O之间,EPAP控制在4 cmH2O~6 cmH2O之间,氧流量每分钟设定5 L,呼吸频率每分钟控制在12次~16次之间。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面罩,或是鼻罩,IPAP调节遵照由低至高的原则,以患者适应情况为标准。待患者动脉血气、临床症状改善后,通气压力、时间逐渐减少,最终停止。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
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通过SPSS 17.0软件采集,计量资料()参考T值,若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82.36±5.27)mmHg,二氧化碳分压(52.64±7.01)mmHg,血氧饱和度(94.27± 3.41)%;对照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72.02±5.26)mmHg,二氧化碳分压(67.97± 8.86)mmHg,血氧饱和度(86.07±3.98)%;相应数据比较,T=6.0531、5.9146、6.8198;P均<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临床常见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以老年患者居多,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等症状,极易罹患呼吸衰竭,加重患者的气道阻塞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给予患者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吸气做功以及耗氧量,帮助患者重拾呼吸功能[2]。有学者通过实验室研究指出,无创通气可以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或是再次插管的概率,从而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3]。基于此,本次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无创通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二氧化碳分压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相应数据组间优势显著,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无创通气在该病症临床治疗中应用价值较为显著,可以有效优化患者的动脉血气。
综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通气治疗,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