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无论是教授还是EMBA同学,我们都在共同追溯一个话题——企业因何卓越?我总结了两个关键词:客观层面的“时代动力”,主观层面的“明天思维”。卓越企业的背后,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创始人的明天思维。
首先从一个数据开始。从1950年到2014年,美国所有上市公司头部25%的公司平均息税前利润率为30%,头部企业向上的动量,往往是牺牲尾部企业为代价的。这个数据展示了过去近70年的商业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整个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优秀公司的EBIT在20%左右,一般公司则在5%左右。1985年到1995年是第二个阶段,是一个过渡期。第三个阶段是过去的20年,头部企业和尾部企业出现了巨大的剪刀差。
我们今天的市场,在商业史上是一个大变局。这个大变局背后的实质,是两次定价权的大转移。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可以用制造为王来概括,制造商牢牢掌握了话语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场话语权开始了第一次转移,从制造商转移到了渠道商,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商强势崛起,零售行业迅速结合。1995年之后,定价权发生了第二次转移,从渠道商转向客户,从渠道为王的逻辑转到了用户为王的逻辑。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就是互联网诞生。互联网使得卖方和买方的信息不对称,被不可逆转地打破了,定价权转移的邏辑就是“时代动力”。
顺着这个逻辑再往前延展一步,就需要我们有“明天思维”。明天思维包括四个推论。第一个推论:当用户的权利越来越大的时候,将会由用户推动创新,个性化产品将从边缘走向主流。第二个推论:今天的用户数据中心化模式,将会不可逆转地转向用户数据的自主主权模式。第三个推论:用户、员工、股东这三者之间的治理结构,将由三边博弈的模型,变为三边一体的模型。第四个推论,企业增长的驱动力,将由现在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转变为裂变效应。用户成为裂变的节点,用户不只扮演用户的角色,同时又扮演员工和股东的角色,每个用户像原子裂变一样,迸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明天思维相对应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作为用户个体、企业家、企业如何应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