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教材中的儿童形象

2018-01-13 22:11刘富贵
教师·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材语文

刘富贵

摘 要: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语文教科书的主体内容,是由一篇篇的范文所组成的阅读部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材中的“儿童形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文章将以人教课标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采用统计和分析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儿童形象的归类,分为“在校学生” “少先队员”“默认的儿童” “概念上的儿童”;二是儿童形象所凸显的教学主题——德美论;三是“德美论”束缚下的“儿童形象”;四是教材儿童形象的选编、塑造建议。

关键词:儿童形象;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5-28

语文教科书的选编,基本上是以课文作为主体部分,所以,阅读教学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双翼之一。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必然会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尤其是同样身份的“儿童”形象,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有感同身受的心理,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笔者现立足于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材中的儿童形象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4篇,专门的识字内容有8课。儿童形象的叙写,主要体现在阅读课文中。在34篇课文中,共有15篇文章(含古诗一首)有儿童形象的叙写。依据儿童在文章中所展现的形象,以及文章对人物的设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在校学生

《一株紫丁香》,为老师栽种紫丁香的学生;《我选我》,自荐当劳动委员的王宁;《一分钟》,贪睡而上学迟到的元元;《看雪》,听老师讲“雪”的“孩子们”;《蓝色的树叶》,借铅笔的李丽,不借铅笔的林园园;《窗前的气球》,生病的科利亚以及他的同学们;《日记两则》,懂得关爱“阿英妹妹”的“我”。

2.少先隊员

《“红领巾”真好》,为小鸟们建立“鸟巢”的少先队员们。

3.默认的儿童

《难忘的一天》,为邓爷爷带来计算机表演的“我”;《清澈的湖水》,不乱扔面包纸的“小洁”和乱香蕉皮的“小男孩”;《假如》,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健康身体的“我”;《父亲和鸟》,懂得父亲知鸟、爱鸟,童年时的“我”;《浅水洼里的小鱼》,在不断捡鱼并扔进大海的“小男孩”;《农业的变化真大》,“我”所见到的: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4.概念上的儿童

《回乡偶书》,不认识贺知章而询问他的孩子。

由上述归类统计可知:①教材中的儿童形象实现了“校内”“校外”相结合,7篇文章的儿童形象是校内生活,8篇文章的儿童形象是校外的情境。②教材中的儿童形象特别突出了一个角色——少先队员。从《“红领巾”真好》的标题中,也可以非常明确地感知。

二、凸显的教学主题——德美论

在本册教材15篇呈现儿童形象的文章中,或详尽、或简略地刻画了19个儿童人物。而这些儿童人物的叙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展开的。

1.正面叙写

关心老师的学生,给老师栽种紫丁香;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王宁,自荐自己为劳动委员;专注认真、技术娴熟的孩子;企盼两岸统一,渴望看雪的台湾孩子;生病时,感受到来自同学关心的科利亚;给残疾的“西西”画健康身体的“我”;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小男孩;爱护青山绿水,保护大自然的“小洁”等。

2.反面叙写

借绿铅笔给李丽的林园园,推三阻四,不是真心实意地借铅笔给同学;在一片青山绿水里,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一位小男孩却将香蕉皮扔进了清澈的湖水,惊吓了湖中嬉戏的小鱼。

无论是正面叙写,还是对比衬托,这些儿童人物形象,在主题和内容上,都反映了其热爱祖国、爱师敬师、关心朋友、热爱科技、爱护环境、爱护动物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感知这些儿童人物形象,将其视为榜样,并朝着这些方面前进。比如,《清澈的湖水》一文,主要凸显儿童——小洁爱护环境的品质,引导学生感受小洁美好的品质。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从以上儿童形象所呈现的内容分析,教材中基本上都是围绕儿童德育方面的文章,其给学生树立的形象都是道德品质品美,则儿童心灵美。借助语文进行德育内容的熏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全书中所有的儿童形象都以“品德美则美”来塑造、编排,全是德育内容的儿童人物形象,则会消融儿童本真天性的儿童人物形象。

三、“德美论”束缚下的“儿童形象”

“德美论”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上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不容被否定的。比如《一株紫丁香》引导学生爱师敬师;《浅水洼里的小鱼》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但是,有些选文中的儿童形象为了凸显品德教育,回避了儿童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些压抑。

《日记两则》中,儿童形象是“我”,连做梦都梦到自己穿上那件镶着花边的白纱裙。可见,“我”对这件白纱裙是多么渴望。妈妈知道“我”喜欢这条白纱裙,到了“六一”儿童节,妈妈一定会给“我”。结果,妈妈送给“我”的礼物中却没有那件白纱裙。妈妈买了两件布料连衣裙和两套书,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妹妹。在与阿英妹妹相处后,“我”又做了一个梦,我没让妈妈买那条裙子,而是全部买书送给阿英妹妹。文章中为了凸显“帮助山区小朋友”这一主题,“妈妈”选择了让自己的孩子失望,文章中的“我”选择了放弃自己心中最喜爱的事物。笔者认为如果只是为了彰显“关爱有困难的人”这种品质,却要放弃自己“心头之爱”,这对孩子来说未免有些残忍,我们可以换另一种方式去帮助他人。

《农业的变化真大》一文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农业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文章中“我”的形象,可以判定为一名学生。在文章中叙写“我”的句子是:“星期六,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展览馆,观看农业科技展。”“我还看到了一个大棚模型。”“彩色棉花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好奇。”“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关于农业技术的描写。笔者认为文章中的“我”没有展现儿童应有的特点,如果没有插图的提示,这个“我”可以是任何人。

四、儿童形象的塑造、选编建议

林崇德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内涵中明确指出“生活美学”与“公民责任与道德实践”。所以,在儿童形象的塑造、选编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选教材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易塑性强,容易受到影响,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儿童人物形象在道德品质上,应该以正面积极向上为主,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以供学习。所谓“德美则美”,在这个方面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的。

二是儿童本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情趣。儿童形象的塑造、选编,也需要充分融入儿童本真的感受,体现儿童自身的喜怒哀乐,将儿童的真情实感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化为一个个童真的故事。只有属于儿童的故事,才能触动他们,只有属于儿童的形象,才能感染他们。

以上内容是笔者从“德育”和“美育”两个视角,来分析教材中的儿童形象。作为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受,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 杰.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形象分析[J].小学生(教学实践版),2014(4).

[2]陆 韵.我国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比较[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