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现红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1-0064-01
实际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阅读与写作脱节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把“阅读教学”和“个性表达”结合起来,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效应。那么,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洪荒之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火花,写出个性纷呈的习作呢?笔者认为要——
1.从“乐读”到“乐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投入到阅读氛围中,融入文章情节,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后,教师应趁热打铁,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畅说自己在读中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看法,通过“说”来检验他的“读”,而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把阅读所得渗透到自己的见解阐述中来。因此“读后会说”也是学生一笔难能可贵的知识财富。“说后再写”就为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陋室铭》时,笔者以小故事导入文本:和州知县为难刘禹锡,让刘禹锡半年内搬了三次家,由大房子搬到小房子住,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千古铭文。在深入研读文本以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说话环节:同学们,刘禹锡因为这篇文章出了名,那个可恶的知县又来啦,如果你是刘禹锡,你会如何对付知县呢?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真是精彩纷呈。这一环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引导学生返回关照文本,倾吐阅读文本后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并走出文本。
2.从“品美”到“尝美”。
教材里编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可谓文质兼美,无论内容上、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多“美点”可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美点,细细品味、咀嚼,深入文本;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深刻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还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尝试着学习文本的写法,写出生活中的“美点”。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对“望父买橘”反復品读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描写,试着模仿一下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动作情态。学生通过模仿,把文字转化成了生动的画面,联系前文“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交卸”“正是祸不单行”“父亲是个胖子”等文字,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父亲的深情,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中。然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相处,并让其写下一个关于母爱或父爱的精彩瞬间。这样,学生从“品美”到“尝美”,结合文本的美点,用自己的文字再现属于自己的生活美。
3.从“文本”到“自我”。
学习完泰格特的《窗》,笔者引导学生:“好的作品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思绪更加激越腾飞。‘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读到结尾这一句,你是不是受到心灵的震撼?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班级交流热烈。笔者又接着引导:“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学生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小说情节的续写很“自我”,也非常有创意,但主旨都是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观照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是对学生的一次精神洗礼。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