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容
摘 要:古诗词历经岁月的沉淀,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中华儿女的基因。语文教师要自觉树立课程意识,盘活课内外资源,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品味古诗词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滋养。文章通过品味语言、创设情境、知人论世、传承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盘活资源;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8-01
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幽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遮蔽了古诗词的璀璨光辉,课堂暮气沉沉,索然无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我们要自觉树立课程意识,盘活课内外资源,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品味古典诗词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滋养。
一、盘活资源,品味语言,让教学透亮
1.勾联诗句,品用字之精炼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的名篇佳作,诗中“绿遍”二字用得极为传神。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抓住“遍”字想想这是怎样的绿,学生放飞想象、尽情描绘画面之后,教师适机出示诗句,引导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将凝练的文字还原成鲜活的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四月的江南,水是绿的,树是绿的,乡村是绿的……置身绿色的画卷,学生真切地品悟到诗歌语言的凝练生动、含蓄隽永,语感也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2.引用佳文,悟写法之精妙
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推陈出新,选择江花和江水,描画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对江南的忆念之情,构思精巧,写法精妙。在学生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后,教师先联系作家王本道《水性江南》中的佳句:“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江南的水,如轻纱薄雾,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让学生了解“花”“水”乃江南最典型的景物,再诵读描写江南“花”“水”的诗句。在对照诵读中,学生形象地感悟到白居易“抓典型,表深情”的表现手法,互文相补,一举多得。
教师立足文本,巧妙勾连诗句、引用佳文,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可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拓宽审美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让教学纯净透亮。
二、盘活资源,创设情境,让课堂鲜亮
1.融入音画,课堂富有灵动感
教学中,恰巧地融入音画,既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又可以让课堂灵动飘逸,意蕴无穷。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以歌曲《烟花三月》导入新课,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理解诗意后,先配乐展示江南春景图,感受“烟花三月”的烂漫美好,再创境想象李白会对即将启程的孟浩然说些什么。此时,图文相映,音文相融,离别的惆怅、淡淡的忧伤在课堂弥漫晕染。在学生抓住“孤、尽”感悟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后,再次配乐朗诵全诗。当悠远伤感的音乐缓缓响起时,学生沉入诗境,仿佛登临黄鹤楼,临江而望,感受“帆去远、心相随”的情深意长。
2.植入故事,课堂富有情趣感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潜藏在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增添课堂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清明》时,教师可以说说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清明节的由来;教学《元日》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关于年的传说,了解过年放鞭炮、穿新衣、贴对联的习俗;教学《赠汪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重温汪伦以“十里桃花”与“万家酒店”邀约李白的趣闻。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在课堂中回荡,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也多了一份情韵悠长。课堂变成一首歌、一幅画,鲜亮明艳,焕发诗性的光芒。
三、盘活资源,知人论世,让精神明亮
1.推荐阅读,多方位了解词人
辛弃疾被誉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每一首词都抒写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抓住上阕中的“醉”字让学生想象、感悟翁媪因何而醉,同时联系辛弃疾带有“醉里”的词及根据《中国孩子的好榜样:文豪武将辛弃疾》提炼的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体味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阕抓住“喜”字,联系相关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课末教师可推荐学生诵读《辛弃疾词集》,阅读《中国孩子的好榜样:文豪武将辛弃疾》,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辛弃疾这位伟大的豪放派词人。随着阅读的深入,辛弃疾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
2.链接背景,多角度感悟诗情
《天净沙·秋思》借景抒情,抒发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归的情怀。在学生品读诗句,想象画面后,教师联系马致远为了追求功名,漂泊二十余载的生平,创设情境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望着眼前的 ,他思绪万千 : 。”在静静的抒写中,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到断肠人沦落天涯的悲楚和思归之情。再联系元朝统治者轻视汉人,就算是知识渊博、满腔抱负的马致远,也终不得志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游子心中还会想些什么?”此时,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进一步感悟马致远怀才不遇的落寞惆怅、半生漂泊的无奈苦涩、对安定生活的眷恋向往。
知人论世,打开古诗词教学的视界。学生穿越岁月长河,与诗人进行思与思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精神澄澈明亮、丰盈充实。
四、盘活资源,传承文化,让灵魂敞亮
1.整合诗词,丰富文化意象
意象是古诗词的灵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文化意象的诗词整合学习,让承载着民族文化印记的语言变得具体可感、立体灵动。 执教《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联系课内外资料,引导学生想象:“离别时刻,王维和元二会说些什么呢?”再深情小结:“这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杯酒,化成了一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陽关无故人。”此时,学生品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酒”饱含着离别的哀愁、浓浓的友情、深深的祝福……接着教师可联系《游山西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歌,引导学生继续解读酒的情感密码——热情好客、开怀庆祝、借酒浇愁、孤独寂寞……此时此刻,酒不仅仅是酒,它已转化为内涵丰富、韵味无穷的文化意象,积淀在学生心中。当这些诗句遇到与之相似的意境,便会从学生的心底喷涌而出,抒表情怀。
2.联系名胜,铸造文化印记
古诗词中的许多经典名篇是诗人览胜探幽后引发的遐想、入境送别后的抒怀吟咏等。这些名胜古迹和诗词交相辉映,成为历史的印记、文化的积淀。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教师先以黑白视频让学生回顾芙蓉楼在历史长河中的足迹,齐诵《重建芙蓉楼记》中的句子“自唐昌龄芙蓉楼诗出,玉壶冰心,古今竞赏;寒雨连江,天下绝唱。宋贤曾旼云:芙蓉名楼,甘露表寺。幽赏丽观,不出城市。”激发学生对芙蓉楼的向往之情。接着联系王昌龄的生平及“冰心”的典故,感悟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博大情怀。然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感悟王昌龄的“一片冰心”穿过岁月的长廊,打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心扉。最后,播放芙蓉楼的图片,创境配乐诵读诗歌。在诗情画意的氤氲下,学生进一步理解“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名楼名诗,相得益彰,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烙印在学生心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古典优秀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教师盘活课内外资源,点亮了古诗词教学的星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语文课堂上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学生沉醉其间,浅唱低吟,用古典诗词润泽生命的底色,丰富文化的底蕴,抒写诗意静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