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理论下汉语反身代词的歧义浅析

2018-01-13 19:10黄春丽曹祯昊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消除

黄春丽+曹祯昊

摘 要: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歧义是一种十分普遍且因注意规避的语言现象。为了探究如何在汉语语境下有效规避因反身代词而出现的歧义问题,本文在乔姆斯基约束理论的框架下,详细分析汉语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中的受制约情况,并提出提供充分语境、解构复合句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约束理论 反身代词 消除

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05-02

1 引言

在语言学习和日常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很多字、词、句在语法上毫无错误,但却在意义上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可能解读,由此给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与不便。歧义(ambiguity)是指有些听起来相同或看起来相同的话语,在字面上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王安石,1994:130)。随着语言的不断精简化,越来越多的歧义出现在日常口头表达中,甚至在书面语篇中也屡见不鲜。阅读中,汉语反身代词的歧义主要是由于反身代词本身与管辖语域外的约束关系而造成的。本文以由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为出发点,探寻汉语反身代词的歧义类型和表现,对约束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的约束关系做了详尽的分析,并试图提出规避因汉语反身代词引起歧义的解决方案。

2 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1981年出版的代表作《管辖与约束讲演集》的一个重要部分。该书将约束理论视为是普遍语法理论的一个模块(module),旨在探究语句中名词短语(NP)的句法关系(徐烈炯,1998:307~311)。喬姆斯基在约束理论中将名词词组(NP)分为三类:照应语(anaphor)、代名词(pronominal)和指称语(referential expression)。照应语细分为两小类,一类为反身代词(reflexive pronoun),如“自己”、“他自己”等,另一类为相互代词(reciprocal pronoun),如“各个”、“彼此”等。代名词,即广义的代词,用来指代上文提及的人、事、物,如“他”、“他们”等。指称语,简称R词语(R-expression),相当于德国数学家弗雷格(Frege,1952)所谓的名称(name) (徐烈炯,1998:314)。指称语,具有直接指称词的能力,即用来指称人、事、物,如“张三”、“睡觉”、“花”等。

在分析约束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的约束力之前,先了解几个概念:

2.1 C式统制(C-command)与约束(binding)

C式统制是约束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表示名词性成分之间的照应关系。若X约束Y,即X C式统制Y,且X,Y同标。在约束理论中,常用下标i、j、k来表示词语间的约束关系。试析:

(1)张三i喜欢他自己i。

(2)张三i喜欢他j。

例句1中,主语“张三”C式统制“他自己”,“他自己”与“张三”同指(co-refer),“他自己”是照应语,“张三”是先行词(antecedent),约束的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因此我们说“他自己”受“张三”的约束。例句2中,主语“张三”虽然C式统制“他”,但“他”与“张三”不共指,约束条件不完全符合,因此我们说“他”自由(free)。所谓“约束”是指必须依靠先行词,所谓“自由”是指不须依靠先行词。

2.2 管辖语域(governing category)

试比较以下例句:

(3)张三i说李四j喜欢他i。

(4)张三i说李四j喜欢那个人k。

这两句例句中,主语“张三”都C式统制各自的宾语(“他”和“那个人”)。例句(3)中的代名词“他”不能与内层主语“李四”共指,却可以与外层主语“张三”共指,即“他”受“张三”约束,不受“李四”的约束,换句话说,“他”在从句中自由,在主句中受约束。再看例句(4),宾语“那个人”是泛指,既不与内层主语“李四”共指,又不与外层主语“张三”共指,所以“那个人”在主句和从句中都不受约束。

乔姆斯基把话语的最小单位——名词词组(Noun Phrase, 简称NP),或句子(Phrase)作为该话语的约束范围,把约束范围称为管辖语域(林庆家,1996)。

根据约束和管辖语域的定义,乔姆斯基对三类英语名词词组(NP)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条约束原则(Binding Principles):

约束第一原则(Binding Principle A):照应语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

约束第二原则(Binding Principle B):代名词在管辖语域内是自由的;

约束第三原则(Binding Principle C):指称语总是自由的。

汉语反身代词属于照应语,下文将着重探讨约束第一原则对汉语反身代词的约束能力。

3 汉语反身代词的界定和一般功能

汉语反身代词不具备屈折特征,在指称和形态上都不具有最简性(李欣慰,2012)。汉语的反身代词分两类,一类是简单形式的反身代词,即“自己”,另一类是复合形式的反身代词“代词+自己”,如“你自己”、“我自己”、“他自己”。不难发现,两种反身代词都以“自己”为中心语素。一般来说,汉语反身代词作为一种特殊的代词,不具有取代关系,而具有照应关系,照应前文中提到过的人、事、物,即具有[+照应性,—代词性]特征。

汉语反身代词一般具有照应功能(如例句5)、强调功能(如例句6)和泛指功能(如例句7)。

(5)张三i总是看不起自己i。

(6)这件事是他i自己i和我说的。endprint

(7)自己i要管好自己i的贵重物品。

在例句5中,“自己”照应了主语“张三”。在例句6中,“自己”强调了所说的内容不是别人,而正是“他”。在例句7中,“自己”是泛指,可理解为“人人”、“每一个人”。

4 约束理论在含有汉语反身代词句中的约束情况

4.1 汉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

简单句是指仅含有一个主语(或并列主语)和一个谓语(或并列谓语)的句子。在简单句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我们来看以下例句:

(8)张三i恨自己i。

(9)张三i是自己i的主宰。

(10)张三i在为自己i的目标而努力。

例句8是主谓宾(SVO)结构,例句9是主系表(SVP)结构,例句10是主谓宾-宾补(SVDO-OC)结构。根据约束理论第一原则:照应语必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可知作为照应语的反身代词必须是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在这三个例子中,反身代词“自己”均与“张三”同标同指,即“自己”受到了主语“张三”的约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简单句中,汉语反身代词受到主语的约束,因此不易出现歧义。

4.2 汉语反身代词在复合句中

复合句可包含多个主语、谓语,并用从句的形式体现指代逻辑关系。在复合句中,常会出现因反身代词而出现的句子歧义。试看以下例句:

(11)张三i觉得李四j对自己i/j太苛刻。

(12)张三i知道妻子j不喜欢自己i/j。

例句11中,出现了两个先行词(主语),即“张三”和“李四”。根据约束理论第一原则:照应语必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可得该句中的“自己”指的是“李四”。但根据语用常识,我们知道在汉语表达中,该句反身代词“自己”既可指“李四”,又可指“张三”。即该句存在两种意思:其一,张三觉得李四对张三太苛刻。其二,张三觉得李四对李四自己太苛刻。

因此,在该句中,反身代词“自己”不仅可以受到本小句的主语“李四”的约束,而且还可以受到更上层的根句主语“张三”的约束(如图1,图2)。这似乎与乔姆斯基提出的约束理论相悖,出现了歧义。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反身代词不再是“反身代词”,而是人稱代词,即根据约束第二原则可知,代名词在管辖语域内是自由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中没有严格的屈折特征,汉语反身代词因而具有了长距离约束(long-distance bounding)的能力。Cole Peter(2001)指出,语言中存在一种特别的情况:它们没有独立的指标,需要从句中的另一个成分身上获得指称,然而它们不仅能照应本管辖语域内的某个成分,而且还可以跨过自身所在的小句和名词短语受到约束,这样的语言成分后来被称之为“长距离反身代词”(long distance reflexives)(闻礼华,2002)。而汉语反身代词恰好是长距离反身代词,因此,这两句例句中的“自己”都可以远指。例句12也是同理。

当然,也会出现汉语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中受约束,不能自由指称的情况。请看以下例句:

(13)张三i觉得你j对你自己*i/j不够严格。

(14)张三i不认为你j喜欢自己*i/j。

在这两句例句中,反身代词“你自己”和“自己”都受到了人称代词“你”的约束,不能在管辖语域外进行回指。综上可知,汉语反身代词,既可以严格遵循反身代词的定义和约束第一原则,在管辖语域内回指先行词,又可以具备代词的特性,在管辖语域内自由指称。

5 含有汉语反身代词歧义句消除的策略

5.1 提供充分的语境

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B.Malinowski,1923)。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理解句意,歧义就会被消除。如歧义句11:张三i觉得李四j对自己i/j太苛刻。如果单从这句话分析,该句有两层含义,现将其放入具体的文本中,请看:

(15)王五:听说李四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英语单词,晚上12点还没睡。

赵六:是啊,我听张三说了。张三i觉得李四j对自己j太苛刻了。

通过例句15,王五和赵六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语境,我们可以通过王五对李四艰苦学习情况的描述推断赵六说的“自己”指的不是张三,而是李四他自己。这样一来,歧义句就在语境的创设下自然消除了。

5.2 解构复合句,将D-结构转化为S-结构

D-结构(deep structure)是句子的深层结构,是句子的含义。S-结构(surface structure)是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句子的表达方式。句子的深层结构可以通过转换语法转换成表层结构。同样使用例句11:张三i觉得李四j对自己i/j太苛刻。我们将其做如下改动:

(16)张三i觉得每天早起晚睡的李四j对自己j太苛刻。

例句16通过对“李四”加入定语“早起晚睡”的方式达成了从深层结构像表层结构的转换。该例句的定语含有情感色彩,不难判断,“苛刻”的先行词是“李四”而不是“张三”,歧义也因此而被消除。

5.3 使用复合形式的反身代词

如上文所说,复合形式的反身代词构成形式为:“代词+自己”,其中,“他自己”和“她自己”有性别上的区分。如歧义句12:张三i知道妻子j不喜欢自己i/j,若将该句中的简单形式反身代词改为复合形式反身代词,就可以有效消除歧义。如:

(17)张三i知道妻子j不喜欢他自己i。

(18)张三i知道妻子j不喜欢她自己j。

在例句17中,“他自己”与“张三”性别一致,同标同指;在例句18中,“她自己”与“妻子”性别一致,同标同指。因此,这一组反身代词的使用避免了照应语、代词和指称语使用相同的性别词,消除了因反身代词造成的歧义。

6 结语

歧义是语言使用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变和负面影响。英国语言学家William Emposon曾经提到:歧义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敌人(崔海英,2010)。本文通过介绍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将约束理论运用到含有汉语反身代词的简单句和复杂句中分析其的约束力,提出了汉语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特性,并由此提出三点消除因汉语反身代词而产生歧义的建议,希望能给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在语言使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理解话语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2] Haegeman Lilian.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J]. Geneva,1993.

[3] 贺嘉.英语歧义句的功能句法分析[J].语文学刊,2014.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 林庆家.乔姆斯基约束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6(3).

[6] 霓捷鸣,钱志富.英汉单身代词约束特征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3.

[7] 宋华.英汉反身代词对比[D].延边大学,2007.

[8] 闻礼华,刘辉修.约束理论A原则对汉语解释的局限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2(3).

[9]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 张昀霓.GB理论框架下代词的指代性歧义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黄春丽(1973-),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曹祯昊(1996-),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2014级园丁班,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除
体育锻炼缓解消除老年抑郁症的研究
口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关键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对运动疲劳产生及消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