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却把功名作云烟

2018-01-13 00:26张聪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散曲艺术特色

张聪

摘 要: 王磐作为明代著名散曲家,以传统士人精人为核心的人格特质有着深刻的明代社会变革的印迹,同时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其淡泊、刚正、不屈权势与仁心济世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到他的散曲艺术特色。这种奇峻清丽的曲风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又是他鲜明人格特色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王磐 散曲 人格特征 艺术特色

一、散曲兴起及明散曲概述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上出现了“文化热”、“国学热”的风潮。人们对中国古诗词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种热潮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散曲,关注程度并不够高,对于散曲作品与作者的深入研究更不多见。当代学者认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继唐宋诗词的繁兴之后,元明文学形式产生了一种新的变化——出现了散曲,使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散曲形成于金末,而大盛于元,明代散曲在文坛上仍能独树一帜,到了清代、民国,则渐趋衰微了①。从体制来看,散曲是与诗、词同类的韵文文学体裁,但它的历史比诗词要短。曲是一种来源于北方的文化方式,故又称作北词②。其中,明代经历了前期散曲的衰落及中期的复兴。明代散曲作家姓名可考者三百数十人,其中如王磐、冯惟敏等都是不朽的巨匠③。正是陈铎、王磐等江南词场才子在成化、弘治的吴中一带以曲应歌,才揭开了明中叶散曲复兴的序幕,使明代散曲重新振起的首开风气者应当是陈铎和王磐等南派曲家,而不是康海和王九思等北派曲家;明中叶散曲复兴④。

明散曲的内容多以描绘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为中心,同时以自然风物的描写与刻画见长。散曲家王磐就是明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为公众所熟知,究其原因,除了自身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他的名篇《咏喇叭》也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但是,从教材中涉及的王磐生平与散曲相关内容来看,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基本的作品与常识层面,不够深入和系统,需要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外,通过网络搜索王磐和他的作品信息,发现了另一个问题:百度等著名国内搜索引擎中提供的信息并不精确,还存在几个王磐相混淆的现象——当然,这种混淆古来有之,新时期又有新的表现。这需要我们立足在时代背景之下,依托于他存世的作品文本,从王磐身份的甄别入手,讨论他的人格特征和作品的艺术特色。本文期望能够通过元明时期社会背景变化与作为新艺术形式的散曲特点的铺陈深化这种讨论。

二、谁是王磐:身份甄辨与生卒年辩证

王磐作为明代中期散曲复兴的杰出代表人物,目前对他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单篇曲目文学赏析上,而且这种研究方式已经持续了近半个多世纪⑤。暂且不论研究内容上的进展有多深入,单从网络检索与现有文献记载的散曲家王磐本人之身份、其生卒年月来说,仍然时有混淆。与之相混淆的另外两个人,一是同为明代的济南人王田,号西楼,因其字与王磬同为西楼,并且同样有诗文传世,更增大了混淆的可能性;二为元代王磐,因与散曲家王磐同名而易混淆,但其与散曲家王磐最鲜明的区别是,元代王磐为官多年,而散曲家王磬终生不仕。对于学术界来说,从散曲的著名篇目入手,已经不轻易把三个人相混淆了;但是,从文学与历史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当今网络媒体与自媒体迅猛发展的情境中,对王磐身份的甄别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谁是王磐甄别其身份,并附以对之生卒年的讨论。

通过简单的学术梳理不难发现,对王磬身份的混淆,在明代似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嘉靖刊本的《王西楼先生乐府》一書前言中提到,济南王西楼与高邮王西楼(即散曲家王磬),“明人每每混二人为一”⑥。这个常常被明代人混淆为王磐的王田(生卒年不详,据传约公元1521前后在世),字舜耕,号西楼,山东济南府生人,终老为县佐,尤善画山水,极工乐府词。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王世贞(1526年-1590年)《艺苑卮言》、陈所闻《北宫词纪》等曾将他与亦号“西楼”的散曲家王磐混为一谈。王世贞在著作《曲藻》中写道:“王舜耕,高邮人,有西楼乐府,颇警健,工题赠,善调谑而浅于风人之致。”⑦可见,作为明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起笔就弄错了人,来了个张冠李戴,误把济南王田之名,加在了高邮王磐之上。当然,在当时信息传播不畅的社会环境中,这种错误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二者均写诗作画,同为散曲家,年龄差距又不大,这些客观因素大大增加了混淆的可能性。王田所著《王舜耕词》(或称《西楼乐府》),其诗被明人王骥德称为“多近人情,兼善谐谑”。从作品风格上看,二人似乎也有相似之处。在王骥德所著《曲律》中,明确区分了这两个人,“今世所传《西楼乐府》有二:一为王磐,字鸿渐,高邮人;一为王田,字舜耕,济南人。二人俱号西楼。”⑧

当然,明代王骥德对王磬与王田二人的区分,虽然已经拨正认识,但并不能完全杜绝误传,尤其是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传播混淆。在网络搜索中,笔者发现百度百科的资料又出现了另一个对散曲家王磐身份的讹传——与元代王磐混淆。在其条目中对于散曲家王磐是这样介绍的:“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⑨;在接下来“历史贡献”部分,则为“王磐在担任翰林直学士期间,由于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深受众人的拥赞”。这与基本介绍中的一生没做官相矛盾。“王磐连惩了忙兀斛、西域大贾”,“极力推行世祖忽必烈的以‘农桑为急务的方针”等记述⑩。其中提到了忙兀斛、忽必烈等人物名称,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分辨出这位王磐是元代一位高官,并非明代散曲家王磐——这是因为名字相同而被误传的人物?輥?輯?訛。

关于王磐的生平,学术界对一些基本信息的认识是一致的:王磐,江苏高邮人,字鸿渐,自号西楼,被后人称之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家、画家,亦通医学;出身富家,好读书,喜作画,终身不仕;后移家高邮,受教于母,筑楼于城西,因此号西楼,其作集为《西楼乐府》、《野菜谱》;大至生长于明朝成化至嘉靖初年(约1470—1530)?輥?輰?訛。学界在这种共识之外,存在一个对他生卒年月的争议。参与到这一讨论中的蒋成忠、隋树森、刘忆等、黄德生等,均采用了大致王磬生于1470年,卒于1530年的说法。比如:黄德生、陈岳来认为,王磐(1470—1530),字鸿渐。家资殷富,但“独厌绮丽之习,雅好古文词”,“琴、弈、诗、画咸精”?輥?輱?訛;刘忆认为:王磐,字鸿浙,1470年—1530年,纵情山水之间,雅好词曲,没有做官,等等?輥?輲?訛。这种对王磐生卒年的认识,均采用了大致的其生活的年代的观点,而未经过详细的史料考证?輥?輳?訛。笔者认为,对王磐生卒年贡献最大的学者当是丰家骅,他在1990年发表的《王磐的生卒年、家世和交游》这篇文章中推断出了王磐的生卒年月。他通过其女婿及后人所为其诗集所作之序、诗词自述及交游人物的确证年龄等相互关联的考证,得出了王磬生卒年的结果——约生于1454年9月,卒于1524年11月?輥?輴?訛。后来有学者讨论这一主题时,有些学者采用这种说法,包括专门从事元散曲史研究的赵义山博士及刘英波博士等?輥?輵?訛?輥?輶?訛。笔者认为,丰家骅的考证是可信的。

三、士者风骨:终生不仕的淡泊品格

当前对王磬的研究,偏重于作品风格与艺术性的讨论,对于他人格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其实,一个诗人的人格特质与其作品风格是密不可分的。当然,也与那时社会政、经济与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品了解作者的人格,同样可以通过其人格深化对作品的认识,这是一个相互叁验的过程。我们若是想了解一位散曲家,了解他的行事风格,必须从他的作品中探寻他的人格魅力。

王磐的人格特质与传统士人是不同的,同样包含着中国传统士人的核心精神气质与要素——他具有刚正、独立、不畏权势的士者风骨,同时又具有淡泊出世的人文情怀。有士者风骨,他才能具有讽世之勇气与批判精神;有淡泊之心态,才会在纷乱的社会中发现谐谑之趣,正如有学者指出,他具有“冲融恬淡之性、旷达幽默之怀,也有避世、用世之心”?輥?輷?訛。他写道,“不干丞相府,不谒帝王都”(《北南吕·一枝花中》《村居》)?輦?輮?訛,权贵又于我何干?他自诩“是个不登科逃名进士”、“不耕田识字农夫”、“上天漏籍神仙户”、“清风不管,明月无拘”?輦?輯?訛,这种洒脱其实是真正士人独立精神的体现,处处浸透着士者的独立与自由的精神,这是一种淡泊之后的坚韧与舒放。

其实,在王磐那个时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然是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路径。但这种修齐治平的路数未必就是真正的士者风骨与精神,或者可以说,这是士者事功的外在形式,并非是唯一形式。士者的风骨与精神通过哪种方式表现出来,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王磐保持自我独立性、关心民生疾苦,并寄情于山水诗画之中,同样是一种士人精神的表现。他终身未仕,不是他才学不够,仕途受阻之后的无奈避世,而是一种保持自我本性的主动选择。他傲视世俗权势,寻求自我济世与实现自我的途径,未尝不是一种真正士人精神的表达。

王磐这种士者风骨与终身不仕的品格,其实除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其自身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同樣是这种独立、淡泊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王磐长于名宦之家,其父王玉为明高官,且政声斐然。他自幼时多文化熏陶。后来,父亲去世,王磐随母亲移家高邮,便在母亲的教导哺育下成长。王母贤良淑德、知书达理,她亲自教王磐读书,对其品德与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磐对母至孝,这可能是其不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其诗文画医俱佳,母亲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王母辞世之后,王磐一日思念母亲,不能自已,写下了“白发亲因怀不肖,黄金天与铸忘忱”这样的诗句?輦?輰?訛。据载,他少时便聪明异常,能吟诗作对,提笔赋词。可以想象母亲对他的教导,以及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有多大。

在王磐生活的那个时期,明代君主外在形式上集权完成,内部宦官专权腐化专横。看似君权强大的背后,实质上是权力的专横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乱世的文人手中无权,大多数文人选择靠进言献策、趋炎附势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王磐并未汇入这种世俗化的潮流。他学成后潜心致知,不参加科举,不出世为官。他以旁观者的身份深刻洞察着社会现实,用笔抒发自我的情感,书写社会的不公正,批判当时政治与社会的不公平。正是这种士人精神决定了他的散曲中直指封建体制,言语中透露辛讽。从他的一些词曲作品里,能清晰地发现他乐观豁达,现实与世无争,笔下却无不争的执着精神。正如《失鸡》中写道:

平生淡薄,鸡儿不见,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炮。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到省了我开东道。免终朝报晓,直睡到日头高。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向世人阐述了比“塞翁失马”还要精到的人生哲学。淡泊名利,咏雪煎茶;人生尚短,回味良多。正是因为他独立、自由、放达与终身不仕的独特人格魅力,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社会中的巨变和散曲这一形式多元的表达形式巧妙融合,形成了他所流传的清丽奇趣的曲韵。

四、仁者人心:尝遍百菜的济世情怀

“仁”是士人精神的核心。虽然仁者爱人可以表达的方式有很多,但王磐仁者爱人的表达,是最具体、最真实也是最值得人称道的。作为一个散曲家,他在社会灾难面前,并未束手无策,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为百姓尝百菜,为世人解困苦,为后人写百菜谱——这种士人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修齐治平的宏大路数。笔者认为,这正是士人精神精髓之所在。王磐生活于社会芸芸众生之中,能更为洞察民间疾苦百态,这不仅影响了他的为人、他的曲风,更造就了他体察民情的济世情怀。他不仅为文为曲,更以文为医,用文章做一剂良药注入社会、注入民生,同时为人民解脱饥荒做出了贡献。

王磐40岁左右,即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发生水灾,“掣漕河与汶水合而北行”,“诸口既塞,于是上流河势复归兰阳、考城,分流经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南流故道以复”?輦?輱?訛。其实,明代中期,一直连年自然灾害,洪、旱灾害频繁,流民哀号遍野。王磐居高邮,亲眼所见灾民的困苦之境。很多人在饥荒中无粮可食,为维持生计,只能以野菜充饥。但误食有毒野菜者非死即伤,正如王磐在《野菜谱》的序中写道:“率皆采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但其间形类相似,美恶不同,误食之或至伤生。”?輦?輲?訛

为济福苍生黎民,王磐决心为百姓们写一本野菜谱。王磐抱着一颗救济世人的仁人之心,尝遍山野中的菜蔬,辨别其功效,走访当地居民询问关于野菜的故事。历经千辛万苦,在嘉靖三年最终完成这部作品,并公布于世,以求天下百姓可以有野菜可解饥荒之苦,生活得以安顿。

《野菜谱》一书,字画结合,述与议相衬,风趣幽默,浅显易懂,语言十分有特色。其中多用短句,四字或三字独立成句,读来浅显明了且意味深长,让普通民众能够轻易地了解野菜的功效。为说明这种独特的写作形式,特举几例:

青蒿儿(22)

救饥:即茵陈蒿。春月采之,炊食。时俗二月二日,和粉,作饼者是也。

诗云:青蒿儿,才发颖。二月二日春犹冷,家家竞作茵陈饼。茵陈疗病还疗饥,借问采蒿知不知。

藩篱头(23)

救饥:腊月采,熟食。入春,不用。

诗云:藩篱头,延蔓草,青袅袅。今年薪贵谷不收,折篱藩煮藩篱头。

荠菜儿(48)

救饥: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

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

雀舌草(60)

救饥:初生时采,熟食,以形似称。

雀舌草,叶似茶,采之采之溪之涯。途中饥渴不能进,遍寻烟火无人家。

王西楼在《野菜谱》序中写道:“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惟在有以济之耳。”江淮水旱,天灾人祸,饥民“枕藉道路”,以野菜活众口,实乃求生之本能所驱。但误食误伤,却由智识所限,正谓之“野菜谱不可无也”。西楼自谦“不求世用”,却常记济物之心。《野菜谱》不仅以文为言,以诗为语,更以画示人。既向世人清晰讲解了野菜生长的季节,采摘食用的方法,以及食用不当所存在的危害,更以诗配画,诗轻松、闲适、幽默,使人们在面对饥荒之灾时,仍然能够感受到生之希望与苦涩中的味道。这种济世之心与慰世之情怀,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散曲家,一介书生,一个文人,能够对下里巴人加以关注、加以了解,记录野菜采摘及食用方法,还写得如此详细,没有一颗仁人之心,是难以做到的。另外,百姓采食野菜可能误食而伤,王磐作为一个诗人,尝百菜写野菜之方,就不会误食误伤么?当然也会,但正是他有着仁者之心,把这种仁者爱人具体外化为一种踏踏实实的济世之方、行动之法,才会有这样的行为与贡献。从野菜谱的话语特色来看,其极富地方特色语言文化特点,正如有现代学者指出:“而王磐的野菜谱,是出于救荒疗饥,聊充口腹。正因为此一仁人用心,所以菜名也就不为高邮之外的人所知,都是本乡土语俗称。王磐本来也就是为他饥肠辘辘的老乡着想的。”?輦?輳?訛

王磐对野菜功能及食用方法的甄别是十分精道与准确的。后来,李时珍在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里提及王磐,所给予的评论是“绘形缀语,以告救荒”;百年后,徐光启又在《农政全书》中全文收纳了其野菜谱,再次证明王磐野菜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王磐的作品不论是在农学、医学还是在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都已成为传世之作。这种成就均发端于他的一种士人精神、一种济世情怀和一份关心人民疾苦的仁者之心。

注释:

①参见:憨斋.诙谐·生动·泼辣——历代幽默散曲一瞥[J].阅读与写作,1997(08):4-6;有些学者也认为散曲产生于元,比如沙成荣认为:“散曲是兴起于元代,脱胎于唐诗宋词的一种文学形式,因其较多采用民间语言,吸收了俗谣俚曲的营养。一跃而升至与诗词分庭抗礼的地位。”参见:沙成荣.一首清新自然的春之歌——王磐散曲《春游》赏析[J].江苏政协,1999(04):52.

②散曲又有北曲一说。崔蕾.明代散曲家王磐[J].青年文学家,2009(10);刘忆.散曲家王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02):46.

③陆侃如,冯沅君.中国文学史稿(十四)[J].文史哲,1955(08):36-40.

④赵义山.明散曲史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⑤笔者所见1949年之后的文献,应是1957年隋树森对王磐作品的赏析,距今已经有六十余年。参见:隋树森.王磐的《朝天子》二首[J].语文学习,1957(02):17-18+16.

⑥王磐.王西楼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⑦蒋成忠.简论明代散曲家王磐其人及其作品[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40ad00100dz2i.html.2017.06.01.

⑧金宁芬.散曲家王田非山阴知县王田[J].文学遗产,1992(06):109-110.

⑨⑩王磐明代散曲家[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0527/7955851.htm.2017.10.19.

?輥?輯?訛此处的王磐为元代官员,生于1202年,字炳文,号鹿菴,任益都等路宜慰副使,后入翰林,兼太常少卿。参见:丰家骅.《鹿菴集》作者王磐辨正[J].学术研究,1990(04):32.

?輥?輰?訛这一生平介绍基本是学界的共识。参见:于海洲.王磐和他的《朝天子·咏喇叭》[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4(06):33-34;黄德生,陈岳来.王磐及其《朝天子·咏喇叭》[J].中学语文,1984(04):24-26;赵义山.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85-91等。

?輥?輱?訛黄德生,陈岳来.王磐及其《朝天子·咏喇叭》[J].中学语文,1984(04):24-26.

?輥?輲?訛刘忆.散曲家王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9(02):46.

?輥?輳?訛齐慧源2002年发表在《徐州教育学院学报》上的文章,更是把1470误写为1407,使这个王磐竟然活了130多岁。这当是笔误,仍可认为其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作者在文章中介绍:“王磐,字鸿渐,号西楼,大约在1407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以富庶之家,卒年不详,约在1530年以后去世,活了60多岁。”参见:齐慧源.简评明代散曲家王磐及其作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03):24-25.

?輥?輴?訛?輦?輰?訛丰家骅.王磐的生卒年、家世和交游[J].文献,1990(02):57-67.

?輥?輵?訛赵义山.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6):85-91

?輥?輶?訛?輥?輷?訛刘英波.明代散曲家王磐及其曲风论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5(01):120-123;赵义山.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85-91.

?輦?輮?訛谢伯阳.全明散曲[M].济南:齐鲁书社,1994:1050.

?輦?輯?訛崔蕾.明代散曲家王磐[J].青年文学家,2009(10).

?輦?輱?訛张廷玉.明史·卷八十三·河渠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輦?輲?訛王永厚.王磐及其野菜谱[J].上海蔬菜,1990(12).

?輦?輳?訛周岩壁.诗人王磐的著作权[N].光明日报,2015-08-03(016).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散曲艺术特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