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一
爷爷的书房里总有一面墙是属于鲁迅先生的,那一角占据了我很多的阅读时光。每当我走近那面墙,就仿佛走进了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世界。
翻开书页,我仿若站在三味书屋的窗前,看见讲桌前站立着古稀之龄的寿镜吾,他对面的正是尚值稚龄的鲁迅。这时的鲁迅,还看不出愤慨而深邃的气场,静默的屋梁下涌动着还未成形的思绪。一群禽鸟倏尔飞过,带起一阵风声,把一个懵懂的怀着崇拜和童心的我,带进了一个鲜活而迷人的文学世界。
儿时的阅读总是难忘的,在爷爷的要求下,三年级的我便开始背诵鲁迅先生的《社戏》《秋夜》等名篇。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构筑情境、复制快乐,我仿佛和鲁迅一起,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享受着童年的自由快乐。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伴随着我對童年的记忆,使我度过了儿时最快乐的阅读时光。
人生的幸福之一,莫过于在阅读中成长。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被爷爷安排潜心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告别了百草园的风光和三味书屋的读书声,我从《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一系列作品中,读到了一种压抑与沉重。家境的惨淡、潦倒的生活、重病的父亲,让年轻的鲁迅立志要在医术上有所建树。为此,他求学海外,却在京东的学堂上大彻大悟:原来还有比生病更要救治的国疾。于是,他放下手术刀,拿起笔杆,书写救国良方。
《呐喊》《彷徨》为我打开的是一扇沉重而令人警醒的大门。面对在千疮百孔中摇摇欲坠的中国,鲁迅先生深思其因,发现原因之一在于国民的劣根性,鲁迅作品中有许多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这一时期是革命派在百废待兴中挣扎突起的时候,最大的阻力不是旧政府施加的压力,而是愚昧的国民对自身命运的麻木。譬如,阿Q在临刑前被当街游行示众,“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阿Q不知道,那些魔鬼一般的人们,在围观完他生命的终结之后,竟发出了失望和不满,因为阿Q临行前没有唱戏,害得他们白跟了一趟!多么令人唏嘘叹息,直至今日,这一国民的劣根性也未得到好转,甚至愈演愈烈。
眼下的中国,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我们不用再承受战乱之苦,但人们的精神在和平中慢慢沦陷。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泛滥,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看重物质,道德缺失,对触及自身利益的事情敬而远之,但又被热闹吸引;时而发出不满,但谴责的永远是别人,保护的永远是自己。如若鲁迅先生看到这些,恐怕依旧会为此担忧愤慨。因此,鲁迅先生的可贵,就在于他虽冷眼旁观,却撕扯下了黑暗的幕布。他在黑夜里借着“单四嫂子”的躯体沉思,期待明天和希望;借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出了“向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最后,他化身“狂人”,大声呼唤“救救孩子……”正如他在《呐喊·故乡》结尾处写的那句广为流传的名句:“希望本无所谓有,有所谓无的;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明白空有革命理想还不够,必须去做,去实现。他的清醒坚韧,支撑着他在社会浊流的夹缝中逆流而上,凭一己之力,找开铁屋子的大门,让清醒过来的国民冲破束缚,走向新生……这不由得让我从一次次的灵魂震撼中,感受到阅读的强大力量。
很多同龄人都说,读鲁迅的文字是痛苦的,但我认为,痛苦能给你启迪,给你思想的浸润与成长,这样的阅读是幸福的。读鲁迅先生写于他最后十年的作品,如《纪念刘和珍君》《无声的中国》等,又让我走进了一个挺直脊梁、令人高山仰止的人格世界。
鲁迅先生早已不是当初在三味书屋前编网捉鸟的迅哥儿,也不仅仅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斗士,而是一个敢于向所有丑恶、黑暗掷出“匕首”与“投枪”的战士。他也不会如当初在仙台学堂上,眼看国人受辱而隐忍不发,他已站出来,如同替刘和珍愤懑发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汹涌暗流,先生拍案而起:“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颠倒黑白的环境里高扬正义之声,即便面对暗杀,鲁迅先生也挺直了脊梁,他抨击黑暗,因为他看透了黑暗。一如他在《秋夜》中写道:“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唯因如此,他才在《无声的中国》中,号召青年们“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鲁迅先生夜以继日,奋笔疾书,一如王阳明“起向高楼撞晓钟,不信人间耳尽聋”式的激愤,希冀能够有更多人从昏睡中觉醒,冲破铁屋的束缚,奋起抗争。此时,鲁迅先生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他提出了“国民性改造”,重铸民族精神的重大社会课题,在近代中国启蒙与救亡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活着的灵魂,他的世界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百读不厌的生命教科书。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誉鲁迅先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并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如今的中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信仰缺失、思想被误读的当下,更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导师与文化旗手。可以说,这个时代需要鲁迅。不可否认,鲁迅先生颀长的背影,经过漫长的岁月,已在青年一代心目中渐行渐远。但他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永不消逝的世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精彩世界,它呈现出所有掩盖在乱象之下的真义奥妙与精神引领,一如他的文字,洪钟大吕,响彻寰宇。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再次让人们思考和审视文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需要文学行使它的力量时,什么样的文学才能担此重任。试问,那些泛滥的商业文学、书斋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能鞭笞丑恶、激浊扬清、振聋发聩、鼓舞士气吗?这让我们更加怀念鲁迅,倍加珍爱鲁迅。
今天再读鲁迅,弘扬鲁迅精神,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不甘心做一个沉默的看客,而是学习鲁迅,做重铸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设者。对我来说,拥抱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梦想,更是我们这代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家国情怀的担当。
学习鲁迅精神,是时代的召唤。而最好的路径,或许就是再读一遍鲁迅。
(作者系北京市牛栏山一中高三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