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中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并于2016年12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强力推进绿色发展。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就“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绿色发展”做了安排部署。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使国家对环境治理、环境规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4.3万亿,为GDP的1.45%。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之一,并为此制定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根据中国投资咨询网2016年年底的预测,“十三五”期间大气、水和土壤三大攻坚战役也到了关键时期,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可达约8-10万亿。从区域层面来看,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2014-2016年连续三年推出《河南省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并于2017年8月出台了《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强化年度工作重点与低碳发展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粗放高耗外延向集约绿色低碳转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河南省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当前面临着“如何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挑战。
综观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对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 Birdsall和Wheller[1]在分析流入拉美国家的国际转移产业(FDI)时发现,国际转移产业(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更多是为了规避本国的日益严格的环境规制,而将污染较高的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使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污染天堂”。而Javorcik[2]和Gorg[3]认为,由于引入的国际投资通常比当地企业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且可通过技术溢出提升当地环境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能会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基于以上两种不同假设,部分学者验证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东道国低碳发展的影响,如He[4]、Sun[5]从国家层面,郭海霞[6]、张俊等[7]从全国或地区层面考察了国际产业转移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增加了转入地的碳排放,不利于当地低碳转型;另一部分学者则验证了碳排放规制对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影响,如Smarzynska和Wei[8]、Perkins 和Neumayer[9]等从国际层面的研究表明,碳排放规制强化并未减少相关国家的国际产业转入。其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国内学者主要分析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王书斌[10]、王江等[11]、李新安[12]及赵国浩等[13]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失衡、环境规制差异等是国内产业转移增加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金祥荣和谭力立[14]则用新经济地理模型解释了国内产业转移中所出现的“污染西迁,高技术产业东移,工业产值向东部集聚”发生机制。少量研究分析了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如廖双红[15]、李虹[16]、屈小娥[17]等从工业化阶段、环保成本和环保意识的角度,解释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将带来碳排放增加的原因;王艳红[18]基于碳足迹的研究方法,利用相关数据测度了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碳排放分布情况,从空间角度说明承接产业转移对转入地低碳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碳排放影响方面做了较多研究,但对承接地如何通过承接转移促进产业低碳转型研究较少,河南等中西部省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碳效应研究也极为少见。基于此,如何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等要求,深入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探讨产业转移承接促进河南产业低碳化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对于河南未来更好更快地实现“富强河南”“美丽河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如何通过FDI承接产业转移以实现本地产业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南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工业大省,特殊省情决定了河南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图1可看出,第二产业占比尽管近年来不断下降,但仍达50%左右的绝对优势,尤其是工业和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对第二产业份额产生较大影响;第三产业占比近年来持续上升,主要由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和以计算机服务为首的新兴行业组成,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
根据现有的相关文献可知,在现有产业构成中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都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收集了2000-2015年河南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见表1),从中可发现以下基本特征。
河南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1274.98万吨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2032.37万吨,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则由2000年的2518.23万吨增多到2015年9708.36万吨,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也由2000年的1753.29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5528.34万吨。在三次产业中,碳排放比重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然后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为第一产业,这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消耗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较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包括物流、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也会排放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而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因此碳排放占比较小。另外,从表中我们还可看到,第一产业碳排放比重出现降低的趋势,第二产业却仍呈上升的劲头,第三产业在此期间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升幅度呈下降趋势。
图1 河南2010-2016年三次产业
目前河南工业化加速发展的现状特点对绿色发展和低碳排放形成非常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快速增加,降低碳排放量有很大压力;二是河南工业发展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工业为主,决定了节能减排难度较大;三是河南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且比重较低,这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通过对河南各地市的碳排放量进行汇总统计(见表2)我们可看到,经济发达、以工业为主的地市区域碳排放总量也相应较大,例如郑州、洛阳等城市,这些地区GDP总量高、工矿企业多,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较多;还有一些资源型城市碳排放量也比较大,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炭、化工、有色等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行业,例如平顶山、焦作、安阳等。
表1 河南三次产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与碳排放量(2000-2015年)
注:基础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河南统计年鉴》,经作者测算得到
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低碳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有较大差距。同时,河南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等方面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一些核心技术难以攻破,引进外部技术又较困难。低碳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创新层次不高、缺少高层次研究人才,成为制约河南绿色发展的瓶颈。因此,在绿色发展背景下,河南要实现低碳化转型,必须从产业入手,把着重发展低碳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在强调生产总值平稳增加的同时,降低单位GDP能耗,进而减少碳排放,同时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发展,实施绿色转型。
表2 河南各地市近年来碳排放总量一览表 单位:万吨
注:基础数据来源相应年份《河南统计年鉴》,经作者整理测算得到
根据相关文献发现,影响碳排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具体比较分析后发现主要影响因素为产出水平、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由此,建立如下模型公式。
CE=Y×S×T
(1)
其中,CE 为碳排放量;Y、S 和T 分别是产出水平、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因为研究的是地市区域,因此Y为地区的总产出,承接产业转移的FDI如果发生变化,就会对当地的产出有影响,进而会影响碳排放量。
变量S表示碳排放中经济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工业行业比例提高会导致能源、资源消耗的增多,从而导致更多的碳排放。以产业承接方式的FDI主要投资行业以工业为主,因此FDI会通过经济结构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变量T主要是碳排放中技术水平高低的因素。首先,人均收入(用ey来表示)提高会导致环境管制的提高,进而促进碳排放技术的进步。同时,有研究表明出口EX会提高碳排放技术,并且FDI也对投资地技术水平产生影响, FDI企业有较高技术和成本优势,会对当地企业产生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提高技术水平。综上所述,T函数如公式2所示。
T=f(ey,EX,FDI)
(2)
将(2)代入(1)中,可得碳排放方程,见公式3。
CE=Y×S×T(ey,EX,FDI)
(3)
假设河南各地市规模报酬不变,可得到如下公式4所表示的碳排放强度。
EI=CE÷Y=S×T(ey,EX,FDI)
(4)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综合得到碳排放的基本计量回归方程公式(见公式5)。
InEIit=αit+β1InSit+β2Ineyit+
β3InEXit+β4FDIit+εit
(5)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EI表示碳排放强度,α表示常数项,S表示结构状况,ey表示人均收入,EX表示出口情况,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情况,ε表示误差项。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2006-2016年的《河南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历年的出口额和FDI 数据是根据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折算成人民币处理。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和可得性,研究对象不包括县级市,最终采用2006-2015年18个省辖市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现今并无河南各地市碳排放的官方数据,参照许广月和宋德勇[19]以各地的能源消耗量来估算的做法,根据PICC提供的数据,以标准煤为单位,国家发改委根据中国的煤炭利用比例,建议取值煤炭的含碳量为67%,即1kg标准煤燃烧排放0.67kg碳,合2.46kg CO2,因此得到碳排放总量。在本文中,我们将各市碳排放总量与GDP之比来表示碳排放强度,用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经济结构,出口情况用各市出口总额与GDP之比来表示,人均收入则采取各市人均GDP来衡量,FDI水平用FDI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现。
(1)因变量的OLS回归
表3显示了因变量为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回归结果。由表所示,两个因变量回归的总体结果都是显著的(F检验的P值为0)。其中,ey 和CE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两个检验的P值均为0),但与EI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人均收入使碳排放总量增加,却能使碳排放强度降低。
表3 因变量为地区碳排放量(CE) 和碳排放强度(EI)的OLS回归结果
同时,S和CE还与EI都有着显著正相关。本文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表现经济结构,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产值越大,消耗的能源就越多,释放的二氧化碳就越多,碳排放强度就越大。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FDI和CE与EI均成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都不显著(P值>0.05),说明FDI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不排除FDI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可能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出口方面,与两者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出口量增加会导致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提高碳排放强度。
(2)因变量的FE估计
如表4所示,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FE估计结果整体是显著的。其中S与CE和EI都有着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非常明显;ey和EX虽然和E正向相关,但是显著性比较低,说明ey和EX可能对碳排放量有影响。但是ey和EI成显著性的负相关,EX与E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CE还是EI,FDI与它们的P值都很高,显著性很低,因此影响较小。
表4 因变量为碳排放量(CE)和碳排放强度(EI)的FE估计
(3)因变量的RE估计
因变量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RE估计分析见表5,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RE估计整体显著性很高。其中,S、ey和CE和EI的关系非常显著,但ey与CE有正相关关系,与EI表现为负相关关系,S和两者都成正相关关系;EX和CE的正相关的显著性很低,与EI成显著的正相关性;表中均发现FDI和CE和EI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5 因变量为碳排放量(CE)和碳排放强度(EI)的RE估计
利用18个省辖市2006-2015 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分析FDI 对河南碳排放的影响,我们得到以下的结论。
其一,FDI对河南省各地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影响不明显。根据门槛效应的相关理论,河南省劳动力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同时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也不高;行业技术研发投入比较低,创新能力相对较差;各地市环境管制监督不严,约束力较小,使得FDI技术溢出的可能性不高,对河南各地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影响难以发挥。目前FDI在河南主要进入行业以工业为主,因此虽然估计结果中FDI对碳排放量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但考虑到FDI对工业行业的多渠道影响,FDI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其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增加会加重河南省的碳排放量,提高碳排放强度。主要原因在于河南省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又以能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节能技术比较落后,环保意识也相对较低,高耗能、高污染,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碳排放强度也相应提高。
其三,出口方面,出口量占GDP比重对河南碳排放的正面影响非常明显,增加出口量会导致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提高。出口意味着生产总值增加,但河南省出口的产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的高碳产品为主,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从而导致碳排放量增加。
其四,人均收入与碳排放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与碳排放强度却表现出负相关。可能原因是随着人均GDP增加,在人口基数相对不变的情况下,GDP总量的增多又带来了能源消耗量增加,进而增加了碳排放量。当GDP增加的速度大于碳排放量增加的速度时,使碳排放总量占GDP比重降低,即碳排放强度降低,人均收入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变得复杂。
在全国倡导绿色发展的大环境下,从多方面入手减少碳排放,尤其从政策层面加强对FDI的环境规制,发挥产业转移“碳减排”的门槛效应。就目前而言,河南需要把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导向转变为发展导向,以环境要求引导调整转移产业的承接方向,以生态和谐与绿色发展目标调整产业布局,建立科学的外资效益评估体系,以反映和监控外资的环境效应,提高能源的碳排放效率。同时,在利用产业转移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既要提升区域转移产业的环境技术水平和加强FDI环境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又要防止其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通过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关于“构建发展新动力”的战略要求,以更好发挥承接产业转移、引进FDI改进碳排放技术水平、提高碳排放绩效的作用。
在加大地区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将承接产业与本地现有产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实现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河南目前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而在第二产业中尽管工业总量很大,但总体层次较低,多数还是加工制造类,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河南可通过承接产业和技术的双转移来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一方面可通过承接转移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现有行业的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比重,控制产业结构中现有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引进和承接一些行业的能耗低、污染小的低碳环保技术,对河南的煤炭、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带动本地科技要素的开发与投入,以实现对落后产能、技术的淘汰和替代,从结构上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继续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将引资与选资相结合,通过实施环境规制,强化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一个地区的环境治理初始阶段,环境规制提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坚持“十三五”规划“绿色永续”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切实承担起环境治理主体的责任,继续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产业转入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同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可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财税、信贷等方面对承接产业的碳排放技术溢出能力实施强制干预,进而对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并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加强实时在线的环境监控系统构建,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和环境规制体系,减少碳排放,提升碳绩效。
[1] Birdsall, Wheller.Trade Policy and Pollution in Latin American, Where are the Pollution Have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3(2):116-129.
[2] Javorcik B.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3): 605-627.
[3] Gorg H and Greenaway D. Much Ado about Nothing? 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2004(9):171-197.
[4] He, J.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ase of Industrial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 in Chinese Provinc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60(1).
[5] Sun J W. The Decrease of CO2 Emission Inensity Is Decarbonization at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 [J].Energy Policy,2005,33(8):975-978.
[6] 郭海霞.资源型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7(3):111-116.
[7] 张俊,林卿.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碳排放影响研究──基于国际和区域产业转移的对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72-80.
[8] Smarzynska B K and Wei S J. Pollution have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673,2001.
[9] Perkins R and Neumayer E.Transnational Linkages and the Spillover of Environment-efficiency into Developing Countri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9(19):375-383.
[10] 王书斌,檀菲非.环境规制约束下的雾霾脱钩效应——基于重污染产业转移视角的解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7.
[11] 王江,吴维.产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法律防控研究[J].管理世界,2016(7):178-179.
[12] 李新安.承接产业转移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5.
[13] 赵国浩,李玮,张荣霞.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山西省碳排放效率评价[J].资源科学,2012(10):1965-1971.
[14] 金祥荣,谭力立.环境政策差异与区域产业转移:一个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理论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96-102.
[15] 廖双红,肖雁飞.污染产业区域间转移与中部地区碳转移空间特征及启示[J].经济地理,2017(2):132-140.
[16] 李虹,娄雯,田马飞.企业环保投资、环境管制与股权资本成本——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2):71-80.
[17] 屈小娥.中国省际全要素CO2排放效率差异及驱动因素—基于1995-2010年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3):128-141.
[18] 王艳红,段雪梅. 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低碳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J]. 生态经济,2017(5):118-121.
[19]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