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涛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环境恶化、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发展层次就转向第三产业,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成为这两个经济层级连接的通道。我国经济目前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尤其是为生产环节服务的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对推动我国产业快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使我国能够顺利渡过发展的瓶颈期,使经济更快、更好地迈入服务业经济时期,国家应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自Machilup提出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Browning 和 Singelmann研究了具体哪些行业隶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依据相应的标准将它们进行了分类,还对这些行业所共有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钟韵、闫小培从其为谁提供服务和参与过程两方面对其进行定义,指出其在产品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Lundquist, Olander和Henning通过对瑞典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化后期对加快瑞典经济增长作用极大,并且随着服务业不断分化,这种增长一直存在。刘纯彬,李筱乐从理论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并且借助门限模型检验了中国20个省的面板数据,发现其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呈线性相关,而是具有明显门限特征的倒U型关系。Lanaspa,Sanz-Gracia和Vera-Cabello实证检验了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存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其与制造业之间的高度协同作用,并提出:只有两个产业的政策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彭湘君、曾国平借助经济增长模型,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变量带入模型,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综上所述,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但他们的研究大多关注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研究较少。基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产业分类,将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六大类:①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③房地产业;④金融业;⑤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文尝试对生产性服务业对河南省影响方面展开研究。
(1)先天的区位优势。由中国的版图可知,河南省地处中心位置,其交通网络连接着我国东西部地区,拥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就铁路方面而言,有多条铁路干线途径河南省,并且省会郑州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修建的公路里程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拥有近百条道路。空运方面拥有3个民用机场,并建有航空港区,其航空路线多达百余条遍布国内和欧美亚地区,国际航线中用于货物运输的就有20条。交通方面的建设优势使河南省成为内陆重要的商埠,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中心之一。
(2)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的形势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予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出台了面向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详细规划了我省今后任务的重点。该《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从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融资服务等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此外,政府在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我省打造成为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政府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
(3)有一定的服务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河南省总的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经营方式、经济成分多种多样,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多元化迈进。我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有逐年上升的趋向,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自2004年2722.4亿元上升为2013年10290.49亿元,10年间其增加值翻了近两番。2016年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16818.27亿元,较2015年增长9.9%。服务业在河南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近几年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促生了物流业的快速成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我省经济产出的大幅提升。因此,我省在其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旨在打造国际物流园区。
尽管河南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呈增长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但与其他省份和地区相比,河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以下的劣势和威胁:
(1)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小,整体发展处于比较滞后阶段。近几年,河南省服务业不断发展,但与其周边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2008年在6个地区的比重数据中,河南省的比重最低,仅为28.3%,与北京的75.4%相差了近37个百分点。与临近省份湖北、安徽相比也存在差距。2016年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占比和贡献提高。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9%,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3%,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存在不合理,其内部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范畴小,增幅小的特征,对其范畴中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014年在河南省、北京和上海三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增加值位列之首,其他几个行业的产值还远落其后,与发达的上海、北京相比还差距甚远。效益、收入较高的金融行业在发达地区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技术、信息含量较高的行业。河南省2014年信息技术、软件服务业的产出仅为453.88亿元,与GDP的比值为0.013,大约占到北京的1/4,上海的1/3。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业所占比例不足1%,与北京相差近4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产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状态,其对我省的经济带动作用效果未呈现出来。
(3)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员不足,且从事人员缺乏专业技术。2017年河南省约2/3的城镇新增就业、近1/2的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都集中在第三产业。与北京、上海相比,河南省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上,虽然有各级各类的教育院校和多家科研机构,但是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匮乏,对于人才的开发利用体系薄弱。缺乏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平台,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还不完善,尤其是市场上对具有创意性、高级金融保险知识的人才供不应求。
(1)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在经济研究中常用数量的变化反映研究现象的增长作用,本小节选用产出数值衡量经济的变化,在模型中用GDP的数值表示因变量,位于等式左边。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模型中的自变量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表示,其位于方程右边。为消除异方差的问题,构建如下形式的一元回归模型:
lnY=C+αlnX+μ
(1)
其中,模型左侧的被解释变量Y代表河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右侧的解释变量X表示在前文中生产性服务业分类中细分行业增加值的总和,本小节中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四大类构成的增加值总和。这是由于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对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统计在不同年份统计标准不一,为便于获得样本数据,选取了统计年鉴中共有的这四类服务业。模型中的α为研究所求的相关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本部分研究的数据取自《河南省统计年鉴》中1996年-2016年的数据。将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以197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为基期的剔除价格影响因素的产出数值。
(2)模型的回归分析。将处理过的数据代入计量软件Eviews6.0中,选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由回归结果知道,模型中的参数α是样本回归方程的斜率。C=1.76是方程回归的截距。C估计值的符号和大小均符合经济理论及目前河南省的发展情况。模型中R2=0.98,说明该回归中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很高,F值为913,足够大,其伴随概率P=0.000<0.05。在显著水平5%的条件下,查看自由度为17的t的分布表,得到临界值为2.11,回归中的t统计量为30.23大于临界值2.11,同理C的统计量7.017也大于2.11,故回归系数均显著不为零,回归模型中包含常数项,lnX对lnY有显著影响。说明模型在置信区间为95%下显著成立,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即样本回归方程为:
lnY=1.76(7.017)+1.05lnX(30.23)
(2)
回归方程中参数α=1.05表示为生产总值的边际增长,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每增加1个单位,将拉动1.05个单位的总产出。该回归表明了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其生产总值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本部分主要测算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对其经济的具体贡献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其方法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计算方法,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三次产业增长率和拉动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次产业的增加值/GDP的增加值
由上述式子,得出本小节用于计算河南省贡献率和拉动力的方法。具体表述为,贡献率就等于产业的增加值与河南省GDP的增加值的比,服务业对经济拉动力为将计算出的贡献率与河南省GDP的增长率进行相乘。
经计算得出:服务业对提高我省经济的作用程度较稳定,一般在20%以上。但是2008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我省经济的作用几乎没有,计算出2007年的数值明显高于2008年的。2009年的作用效应接近15%,表明在该年中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较大,对其经济产生的作用也随之增强。2010年-2016年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经济产出的作用逐年增强,特别是2013年,对提升经济产出的作用是历年的峰值,接近于50%。这主要来源于我省在2010年-2016年间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一要务,做了保障其发展的大量准备工作。
总体来看河南省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经济产出的拉动作用不显著,拉动力作用值较小。这可能与我省服务业发展内部不平衡有关,其对经济拉动大的行业发展不充足。2008年的提升作用几乎为0,2009年的提升作用开始回升,这也表明了在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增涨幅度较小。2010年-2016年的拉动力从1.49%上升为4.43%,增长近3个百分点。河南省经济产出的提升作用来源于第三产业的贡献程度大于来自河南省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用于就业的效果如何,通过本小节的经济数值测算,就可以清楚了解,同时也为河南省缓解就业压力优先发展某行业带来理论性的评估。本小节主要依托弹性的计算方法来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就业方面的效果。
借鉴已有文献中运用就业弹性这个指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变化对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进行量化,由数值的大小,反映其作用效果的大小。弹性这一概念应用较广,它是反映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产生变化的大小的经济指标。在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就业弹性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发生改变时引起就业人员的就业人数改变的大小。其公式为:
(3)
式子左侧的ε代表就业弹性系数,右侧的ΔL/L表示就业人数的变动大小,即就业变化率,ΔY/Y表示经济产出的变动值,即经济增长率。ε的大小就是研究所关注的,生产性服务产值增长对推动的就业的变动的大小。一般情况下,ε的值越大,代表了经济产出变化引起的就业数值的变动越大。为了更容易将就业弹性计算出来,本文借鉴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L=AYαeμ
(4)
公式中的左侧的L表示的是就业人数的大小,右侧的A是常数,Y表示经济增加值,α代表就业弹性系数,μ是随机扰动项。为了便于得出系数值 的大小,对公式两边同取对数的变形整理,得出如下方程:
lnL=lnA+αlnY+μ
(5)
此公式就是要研究的回归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中的系数就是所求的就业弹性系数。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统计,由于2000年以前的具体行业的从业人数查找不到,只能选取2000年-2016年河南省各产业的产值数据及就业人数,并以1978年为基准消除物价对经济上涨等方面的影响。
分别将河南省三次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和这些行业相对应的就业人数代入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表1。
表1 河南省各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回归结果
注:L代表劳动力,Y1、Y2、Y3、Y4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
由回归结果来看,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存在差异,除第一产业系数为负数以外,其余二、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系数均为正值。以下就其经济意义进行分析,各产业的就业弹性反映的是河南省各个产业变化对其就业的影响。表1的回归结果揭示了在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中,第一产业的系数值为-0.33,其表示的经济含义为第一产业的产出增加时其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会随之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劳动力的转移,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使得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进而进入到第二产业的领域,由于技术的进步,使从事农业的人员从第一产业转入到第二产业中,就业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系数为0.43,说明产值每增加1亿元,就会带动就业人数增加43万人。表明目前河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还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最高生产率,人力资本的增加还是会引起工业产出的增加。同理第三产业的就业系数说明每增加1亿元的产值,就会带动35万人的就业。由系数大小可知,生产性服务业引起的就业人数变动大于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变动,其值大小为2.95,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加会带动巨大的人口就业,其在拉动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论如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其经济增长方面效果显著,呈现正线性关系;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变动引起其就业的变化,就业带动效果较强。本文建议我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营造一个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其次,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由于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极不合理,还未完全发挥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另外,推进河南省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1] Fritz Machilup.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J].University Press,1962(6):165-201.
[2] BrowningHC.Singelman J.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Springfield Virginia,1975(3):340-345.
[3] Lundquist,Karl-Johan,Olander Lars-Olof,Henning.Martin Svensson Producer services: growth and roles in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8(4):463-477.
[4] 钟韵,闫小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5(3):83-84.
[5] 彭湘君,曾国平.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72-79.
[6] 张华平,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127-131.
[7] 王树芳,马金文.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内部结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09(3):108-109.
[8] 苏静.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7):27-28.
[9] 郑吉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J].管理评论,2005(5):30-36.
[10] 张亚斌,刘靓君.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8):76-78.
[11] 刘纯彬,李筱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13(2):58-64.
[12]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9):9-11.
[13] 钟韵,闫小培.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5(5):537-543.
[14] 唐娇.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分析[J].现代商业,2014(3):63-65.
[15] 张旺,申玉铭.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6):742-749.
[16] 高航.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5(7):122-125.
[17] 杨杰,叶小榕.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福 建 行 政 学 院 学 报,2014(8):101-108.
[18] 钟韵,闫小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J].人文地理,2003(18):26-33.
[19] 姬会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8):110-114.
[20] 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