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主席在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会面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亮点的概念——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据悉,“冰上丝路”一旦打通,将为中国未来30至50年内全球发展空间的拓展,带来极大经济、政治和战略价值。
2013年9月10日,历经27天的航行,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停靠荷兰鹿特丹港,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是在10月31日-11月2日期间来华访问的。在会面中,习近平主席提到:“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努力推动滨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项目落地,共同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其实,“冰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并非首次提出。
今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梅德韦杰夫的时候,双方就已经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当然,如果再把时间轴往前推一点,会发现,这个概念酝酿至少两年了。
2015年,中俄总理第二十次会晤联合公报中,“冰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当时的表述是“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到第二十一次联合会晤公报中,表述变为“对联合开发北方海航道运输潜力的前景进行研究”;再到了今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一框架就更明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说:“希望中国能利用北极航道,把北极航道同‘一带一路’连接起来。”
“冰”,显然是北冰洋;所谓“冰上”,就是通过北冰洋向欧洲开辟北极航道;而“冰上丝绸之路”,就是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北极航道,包括了“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两条航道都能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俄罗斯邀请与中国合作共建的,是东北航道。这条航道,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要建设一条穿越北极圈的航道,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为什么中国高层领导人会回应俄罗斯的这一提议呢?
从大方向上来说,建设海上航道,毫无疑问是为了发展海上航运。毕竟,在我国,9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都要依赖海运。目前,中国的远洋航线虽然不少,但是通往欧洲的航线有限,且面临着各种成本、安全等问题。
如果按照传统的航运路线走,中国要想和欧洲等进行国贸易往来,必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才能到达欧洲各港口,如果油轮的重量超过21万吨(苏伊士运河的限载量),则还要绕更远的路,从非洲好望角走,费时费力费钱。
相比之下,北极东北航道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东亚连接北欧、东欧及西港地区的最短航线,相比传统的航线,它可以缩短三分之一的航程。航程缩短,就意味着航运的耗油等成本降低。
数据更有说服力。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测算,一旦北极东北航道正式开通,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缩短2000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将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55%,每年可节省533到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则是安全。目前,我国去往欧洲的传统的航运线路,正是要途经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区域,这部分地区包含的种族、宗教和文化等问题极其复杂,恐怖主义、极端事件频发,海盗猖獗,对航运安全威胁很大。
相较之下,“冰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比较单一,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地区,不稳定因素相对减少。同时,北极圈的特殊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免遭海盗的侵袭,提升航行安全程度。
此外,众所周知,俄罗斯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天然气资源储备最丰富的国家;北极圈以内的就更不用说了,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未被发现的、技术上可采的常规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凝液的蕴藏量可能为4120亿桶油当量。
相比之下,我国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就有些严重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中国石油的探明储量是2.4万亿吨,约占全球总储量的1%,天然气探明储量3.1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储量的1.7%,未来我国的能源体系仍将高度依赖外部,以石油为例,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8%。可见,北极东北航道一旦开通,北极地区将成为另一个重要能源产地和能源出口地,而到时,中国无疑能够占到先机。
同样,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可能会在未来持续提升。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北冰洋通航时间可能延长至6个月,甚至到2030年,北冰洋将全年通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