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和深化应用成为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巨大内生动力。在建筑行业发展大环境和新形势下,企业尚存在诸多不适应的状况。BIM的应用与推广对行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将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将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去年的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建筑企业对BIM技术的实际应用需求和范围在不断扩大,43.2%的企业在已开工的项目中使用了BIM技术,并且呈现BIM应用点越来越多、应用程度越来越深的趋势。
作为促进建筑业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先进代表,BIM技术将对建筑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应用BIM技术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建筑行业来说,BIM技术的应用就是达成智慧建造和工业级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再加上BIM技术具有可视化、集成性、协同性的特点,可以使数据和模型通过组合贯穿整个生命周期,使项目获得的信息随时随地被了解,从而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BIM技术的应用以工程项目为核心,通过专业化、智能化和协同化的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协作平台。通过平台运行完善信息传递流程,为各个岗位的负责人及时推送准确的信息,保证各责任人及时收集、分析问题原因,并对其进行整改。同时,建筑企业积累了最真实的项目数据,为形成企业大数据,真正实现企业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笔者认为,现阶段建筑企业BIM技术应用的困惑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缺少BIM价值的衡量标准、缺少BIM应用实施的有效方法以及缺少BIM人才。
对BIM价值应该如何衡量,现阶段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企业最关心的经济价值方面更是无法具体量化,这就导致了BIM应用价值常常受到质疑。清华大学顾明教授的研究数据显示,企业BIM的应用率超过30%,投资回报率是正的;应用率小于15%,投资回报率很可能会是负的。现阶段大多数企业BIM的应用率相对不高,看不到投资回报就成了普遍现象。同时,BIM标准不统一造成上游的模型很难在下游被复用,重复建模现象严重,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和传递,这都导致BIM模型价值无法完全体现。由此可见,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衡量BIM价值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在应用方法方面,大部分企业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BIM实施方法,导致BIM技术的推广受到严重制约。去年的BIM行业报告调研显示,企业缺乏BIM实施经验和方法是企业碰到的主要问题,达到36.7%。进一步数据表明,科学合理地实施规划有利于企业BIM应用的效果显现。具有清晰的近、远期BIM规划目标的企业,对BIM推进效果非常满意的达到28.3%,基本满意的达到54.4%,远远高于无规划企业3.8%和19.4%的满意度水平。BIM作为新的应用技术,应该遵循科学的实施方法,包括科学规划、配套保障、应用标准评价等内容,正确的实施方法对BIM应用效果和价值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
从BIM人才的角度看,缺乏BIM人才是建筑企业在推进BIM技术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BIM人才体系尤为重要。BIM应用人才体系建设包括组织结构、人员分工、人才培养方法、人才考核评价方法等一系列内容。BIM人才的培养可分为项目和企业两个层面。项目部层面需要通过建立项目BIM中心,联合软件供应商、咨询单位等,结合项目特点,通过实践培养人员BIM应用能力,形成BIM应用岗位职责要求、考核评价方法以及和BIM咨询方的协作分工等管理体系。公司层面需建立企业BIM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公司级BIM中心等专职机构,建立BIM专职人才和管理团队协作的组织结构体系及配套的职责分工等内容,由于BIM技术的推广方向与各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很强的相关性,这就需要企业对如何将自身的管理流程和BIM技术相互融合进行探索。
BIM技术的核心是保证信息的流通。企业推行信息化大多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越向下落实越难。系统的庞大、流程的繁冗使得一线的信息数据几乎很难做到同步采集和层层传递,渐渐形成了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孤岛。而BIM技术可以成为连接这些孤岛的桥梁。BIM的可视化、集成性、协同性,使得模型和数据的结合能够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从BIM应用发展的趋势上看,主要呈现从技术到与管理融合应用、从施工阶段到全过程应用、从项目级到企业应用的三大趋势。
现阶段,BIM早已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研究。调查显示,认为“BIM技术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趋势”的比例高达74.5%。同时,BIM技术逐步在协同设计、工程量计算、施工组织模拟等管理类业务中得到应用,提高了部分业务的管理效率,并且深入到包括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BIM技术与管理的融合应用成为BIM应用的一大趋势。
此外,BIM技术也逐渐从施工阶段为主的应用向全过程应用转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建设单位不但要求施工阶段应用BIM,还要求交付BIM竣工模型,以便于后期运营维护应用。BIM正在从施工阶段的普及应用向运维阶段延伸。BIM作为载体,能够将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资源信息集成在统一模型中,打通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业务分块割裂、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实现一体化、全过程应用。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BIM的应用重心也从项目逐渐过渡到为企业带来价值。随着BIM技术应用的深入,企业层面的BIM应用也开始增多。企业层面通过应用BIM技术,实现了企业与项目基于统一的BIM模型进行技术、商务、生产数据的统一共享与业务协同。保证项目数据口径统一和及时准确,实现了企业与项目的高效协作,提高了企业对项目的标准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能力。同时,企业广泛应用也倒逼行业监管部门推动BIM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行业主管部门在招投标、设计审图、竣工备案等监管环节中探索BIM技术应用,随着BIM技术的成熟和相关配套政策实施,行业监管的BIM应用将会成为常态,这为行业发展提高了更良好的环境。
关于BIM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5个方面:
第一是人才培养。在这两年的BIM应用情况调查中,BIM人才的缺乏是企业推行BIM应用的最大阻碍。在我看来,建筑企业解决BIM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培养。BIM是项新技术,要求BIM人才具有复合型属性,既要懂BIM技术的应用,也要了解工程业务和管理。这就需要企业通过更多的项目实践培养复合型BIM人才,从而推动企业BIM技术的良性发展,最终使得BIM技术成为各岗位人员的必备技能。
第二是平台选择。BIM的数字化属性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智能技术具有天然结合优势,这为搭建多方数据信息协同的应用平台提供了支撑。推动企业BIM应用发展将会经历一段过程,在选择BIM平台时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企业应用项目数量的不断积累,BIM平台的信息数据安全就将成为企业最为关心的一大问题。从整个行业角度看,所有工程信息的数据安全甚至需要提升到国家层面来看待。这就要求我们应用自主研发的图形平台,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第三是标准支撑。我国的BIM标准已经初成体系,但与BIM应用领先的国家仍存在差距。随着国家层面的BIM标准陆续出台并逐步完善,地方性标准以及不同专业标准也相继成型,再加上企业自身制定的BIM实施导则,将共同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指导BIM技术应用实现科学、合理的良性发展。
第四是制度配套。BIM的发展对政府监管提出了要求。BIM应用的日益普及是政府开放信息平台、实行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智慧城市、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对政府监管方式也提出了要求。
第五是模式变革。新技术的革新都将伴随模式的变革,而BIM在项目的落地不仅仅是把模型建好、把数据做出来,更重要的是结合项目的管理,融入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强结合,进而优化流程和制度。BIM的协作可以将管理前置,降低风险,让上下游各方直接受益。基于BIM平台的信息交互方式使得项目管理各参与方信息共享和透明,将原来各自为利的状态转化为追求项目成功的共同利益,从而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推动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