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芸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人民医院,黑龙江 富锦 156300)
妊娠期糖尿病是在妊娠之前,糖代谢和糖耐量都正常,但妊娠后却发生异常的一种产科疾病。随着孕周的增加,母体会逐渐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一些孕妇由于胰岛素分泌受限,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由此发生妊娠期糖尿病[1],而这也会同时给母体、胎儿造成严重影响,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安全。本次研究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将获得的疗效做以下报告。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法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31.2±2.1)岁,孕周24~28周,平均孕周(26.1±1.5)周,初产妇38例、经产妇7例;实验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8.9±1.8)岁,孕周22~28周,平均孕周(24.5±1.4)周,初产妇40例、经产妇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按照其标准体质量计算得到的总能量数,对其每天进食质量进行计算,在饮食控制1~2周后,若血糖值仍高于正常值,加用胰岛素治疗。
1.2.1 对照组
选择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3次/d,分别在三餐前注射,初始使用剂量是4 U,并实时按照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小剂量的逐渐加减,每次加减控制在1~2 U。
1.2.2 实验组
在上述基础上,联合用益气养阴、补肾填精的中药方,方剂组成有:黄精30 g、生黄芪30 g、生山楂20 g、葛根15 g、麦冬15 g、党参15 g、五味子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生甘草6 g,水煎服,1剂/d,分早、中、晚三次服用,150 L/次,待有分娩先兆后停止服用。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各项相关指标的差异,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实验组各项指标皆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只有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项指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血脂三项并未见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甘油三酯改善效果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妊娠期糖尿病病因较为复杂,西医认为其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相似,血脂代谢异常于其中发挥着一定作用[2],中医学则认为与饮食不节、肝肾亏虚、气阴亏虚等有关。
传统降糖药口服的治疗方法由于存在潜在的致畸作用,会导致新生儿持续性低血糖等[3],所以妊娠期间不建议患者使用。当前临床较为公认的、可安全用于妊娠期控制血糖的药物是胰岛素。饮食控制上则以既要确保孕妇、胎儿的营养供给,又要避免饥饿和餐后高血糖为基本原则[4]。经饮食控制后血糖仍然不能达标者,建议予以胰岛素治疗[5]。
本次研究中所用的中药方剂是以益气养阴、补肾填精作为基本治疗原则的,与胰岛素和饮食治疗联合应用后,依据实验所得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血糖值和血脂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皆得到良好控制,但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控制状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可见:实验组患者甘油三酯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在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上存在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控制其血脂、血糖水平,较之单用西医的治疗方法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