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东向政策”下印度-东盟关系对中国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8-01-13 11:47
关键词:东盟国家南海印度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地缘政治视角中,地缘政治格局及特征变化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动态性质,其中包括气候变迁、资源转移、产业变化、人口及资本流动。[1]印度与东盟有着特殊的地理、历史及文化联系,当前在“东向政策”的框架下两者的关系实现全面深化。新阶段“东向政策”运行的地理范围由南亚-东南亚扩大至更为广泛的亚太地区,印度与东盟的相关活动一定程度改变了区域格局。而与此同时,印度-东盟关系的变化及对地区格局的作用将对作为近邻的中国产生双重影响。当前中国正处和平崛起关键时期,更新周边环境形势变化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角度,本文尝试探讨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加强可能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新阶段“东向政策”

1991年,印度拉奥政府为吸引外资进而缓解经济危机推行了“东向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增强与东盟的经济往来。在“东向政策”的帮助下,1993—2003年间,印度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由29亿美元提升至121亿美元。[2]4-5印度藉此迅速扭转了经济危局。因此,印度历届政府对这项政策保持着较好的延续性。随着地区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变化,印度开始对这项政策进行调整。2003年,时任外长亚施旺特·辛哈宣布“东向政策”步入新阶段,其内容与此前有着显著区别。新阶段合作对象仍以东盟为核心,并拓展至澳大利益及中国等东亚国家。具体合作领域也从纯粹的经济问题转向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尤其重点加强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及建立自由贸易安排方面的合作。[3]新阶段“东向政策”存在以下明显的战略性转变:

第一、政策被提升至战略高度,并作为印度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向政策”由原先短期的、被动的政策转变为具有长期规划的、主动的战略。相较于90年代印度政府将“东向政策”作为突破经济与外交困境的试探性政策,新阶段印度政府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基础上,不断对此政策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更好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布局,甚至在外部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将其视为对外战略的主要支柱之一。

第二、亚太地区战略地位凸显,印度意图在该区域发挥重大影响。基于对自身国际地位、角色的认识与现实的需求,亚太地区显然是未来印度实现世界性大国地位的地缘依托。而东盟占据亚太地区重要的地缘位置,东盟围绕自身所建立的系列合作机制为印度参与亚太地区事务提供关键的平台。由此,印度借助“东向政策”而规划出南亚-东南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突破路线。

第三、不再满足于经济领域的合作,政治及安全领域的份额开始提升。伴随国力提升,印度渴望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追寻世界性大国地位。因此,仅限于经济方面的发展已难以满足印度的需求。而在新安全形势影响下,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保障自身安全并维持稳定的外部合作环境,印度必然需要与相关区域组织和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

第四、重视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并与之在东盟地区展开竞争。中国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能力不断突出,当前印度面临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与中国保持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即使在综合国力方面印度难以与中国匹配,难以谈及进入东南亚地区能从根本上遏制中国。但两国同时作为东南亚地区邻国的地缘事实导致了两国平行崛起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竞争。[4]

2014年,莫迪政府宣布对“东向政策”再次进行强化和升级,称为“东向行动政策”,在主要内涵未改变的情况下,意在通过东盟为跳板更为积极的参与到亚太地区的合作当中。实际上,这表明“东向政策”为印度带来多方面的实质性利益,印度政府将长期依赖于此项战略。因此,值得中国重视并将其长期置于研究视野当中。

二、印度-东盟关系现状

通过新阶段“东向政策”的发展,目前印度与东盟的关系得到全面的加强与深化。双方全方位的合作呈现出多、双边相结合,政治、经济、安全及文化多轨并行的特征。

(一)政治合作

新阶段印度-东盟政治合作主要呈现几个特征。其一,互相借助对方影响力。东盟围绕自身为核心,建立包括东亚峰会、“10+1合作机制”、东盟地区论坛等一系列地区合作机制,这为印度进入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舞台提供重要的平台与介质。而基于印度的崛起速度与增长潜力,东盟希望印度能够平衡东南亚地区各方力量。同时,东盟整体化日渐加深,对国际地位与角色产生新的要求,增加与地区大国互动可提升国际影响力。其二,双方合作保持多、双边模式。印度与东盟长期维持和平、进步、共同繁荣的伙伴关系,并定期更新双方合作行动计划纲要,以应对不断变幻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环境。2012年,印度-东盟宣布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标志两者合作步入新阶段。而不仅如此,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先后与印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新加坡在接洽印度参与东盟地区合作上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东盟国家利用大国支持,希望主导东盟地区事务。这从印尼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印度与东盟关系不断升温可见一斑。*在这期间,印度与东盟关系进展明显。2003年,印度与东盟签署《印度-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印度加入东盟《联合反恐合作宣言》及《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多次会议中东盟国家领导人欢迎印度与东盟国家加强联系。参见Government of India,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Annual Report:2003-2005[R].New Delhi: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4.

(二)经济合作

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仍是新阶段“东向政策”的核心内容。相比以往,经济合作的方式、时效及空间距离具有较大的提升。首先,推进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启动建立自贸区(FTA)的进程,更加开放地接受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安排,利用更加稳定的合作机制增强经济安全,推进经贸发展。*张蕴玲的研究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通过投资-贸易网络使东亚经济体联系起来的关系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而自贸区的建立是东盟寻求在经济方面的机制建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东盟与其他国家建立的自贸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一体化安排,而是带有综合功能的经济合作机制。参见张蕴玲.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当代亚太,2008(1).而印度也及时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契机。2003年10月,双方签订《印度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建立印度-东盟区域贸易和投资区,着力在货物、服务和投资领域实现自由贸易。此后在2009签订了《货物贸易协定》,这几乎连接了18亿人口、GDP总值4.6万亿美元的综合市场,超过90%的产品实现贸易自由化,4000种产品将免除关税。[2]12015年,双方签订《服务与投资自由协定》,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收效显著。其次,加强区域间互通对接。在双方领导人看来,改善和构建地区间的交通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往往要比降低关税大得多。[5]新阶段印度-东盟在增强区域连接方面做出诸多实质性动作。例如,加快印度-缅甸-泰国三边公路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一路高速交通网络建设。同时,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到铁路及物流网络构建。此外,发展海运物流网络与海事服务也是重点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缅甸作为“东向政策”通向东南亚的“金色大门”正引起印度较大的重视。印度及时调整对缅政策并加大对缅甸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东盟则乐于接收外部资源以尽快推进东盟地区一体化,着力实现内部平衡发展。

(三)防务安全合作

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是印度-东盟双方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与海盗,维护东南亚海域航行安全。首先,反击恐怖主义威胁。2015年美国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全球恐怖主义索引》中,印度排名第6位,而泰国、菲律宾分别排在第10、第11,印度尼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6]恐怖主义的全球化与组织的严密性导致打击难度增大,印度与东盟对此保持长期性合作。2003年,双方签署《联合反恐宣言》加强情报交流和信息共享。同时,两者在东盟地区论坛当中频繁交换经验,双方的反恐演习已形成常态化、机制化。其次,打击东南亚海域海盗。由于马六甲海峡及其他东南亚海域海盗猖獗,严重影响印度与东盟间的经贸合作与航行安全。因此,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与巡逻成为双方的常规性手段。例如,印度与印尼在安达曼海域常年保持一到两次的联合巡逻。

(四)社会文化合作

由于历史原因,印度与东盟文化相互交融,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当前双方的社会文化合作水平较高,主要涉及自然灾害管理与紧急状况处理、环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健康与疾病防御、教育与文化、人员交流等方面。双方在官方及民间层面俱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例如,2007年印度向东盟发展基金捐献1亿美元,用于鼓励开发双方的社会合作项目。2012年11月印度东盟在雅加达举办印度-东盟文化之夜,开展文化、艺术、宗教交流活动,旨在加强双方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特别要提到是,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形成了完整的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机制,印度多次表示对东盟所成立的社会文化部门的尊重和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三、印度-东盟关系加强可能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印度-东盟关系在新阶段“东向政策”的框架下突飞猛进,从地区格局与地缘角度考虑,中国的外部环境将会受到双重影响。一方面,地区格局力量对比因印度-东盟关系的加强而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同时,作为中国在亚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两者关系加强也为中国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基于印度与东盟在某些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两者对于中国的崛起仍然保持着怀疑、防备的态度,其关系的加强可能有着联合牵制中国的意图。考虑到印度与东盟十分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因此,根据印度-东盟的利益判断,在不与中国产生正面对抗的基础上有限平衡中国崛起的影响力,并在地缘安全、南海问题等领域对中国施加一定压力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第一,印度“大国战略”与东盟“大国平衡战略”在平衡中国影响力方面存在利益契合点。面对中国的崛起,印度《不结盟2.0》报告中提出,印度未来的对外战略与安全将会受到来自中国的巨大挑战,中国的影响力将会严重地冲击印度的地缘政治利益。[7]而东盟方面则认为印度是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关键力量,对于维护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东盟而言,各国俱是根据本国利益制定对印政策,但平衡中国的意图不尽相同,因此与印度需求一拍即合。2015年,莫迪访问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时重申“东向政策”的升级,而作为回应,印尼副总统优素福·卡拉表示:“希望东方(中国)与西方(印度)能够实现更好的平衡。”[8]印度对于大国地位孜孜以求,其希望在东盟地区与中国展开竞争,大幅扩大在东盟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影响力。而东盟认为多元化合作将减少对于中国的依赖,弱化潜在的“威胁”。针对于此,中国面临如何与印度在东盟地区实现合理竞争合作的难题。同时,在中国-印度-东盟三方关系中,中国如何调整角色定位也触及能否妥善处理中印及中国-东盟关系。

第二,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军事防务合作加强,可能对中国周边安全造成压力。例如,印越双方都疑虑中国的崛起,以期通过双方紧密的军事合作换取自身的安全。延续冷战时印越关系,越南得到印度的高度重视,印度视越南为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消减中国影响力的重要筹码,双方的防务关系已深化和扩大到防务合作的所有领域,包括军工产品生产。[9]2016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越南时宣布向越南提供5亿美元贷款,用于两国间的防务合作。[10]显然,印越对于认为应合力应对“中国威胁”已在军事领域做出较多举动。而越南作为中国邻国,因其对中国的认识不足与防备之心,并被印度作为制衡中国的筹码,将对中国周边安全产生不和谐因素。

第三,印度插手南海问题,对南海问题复杂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14年,印度与越南两家油气公司签署南海两个区块油气资源的勘探协议,越南石油首席执行官杜文后称:“这个协定将为印越扩大越南其他近海区块的合作铺路”。[11]2015年,印越签署了《2015—2020年印越国防合作共同愿景声明》旨在扩大海上安全合作和军事训练活动。不仅如此,印度还与印尼等东盟国家在南海举行联合演习,意图给中国施加压力。一方面,印度与东盟国家开采南海争议区块油田有损中方正当利益和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印度试图以插手南海焦点事务而扩大国际影响力,使得南海问题复杂化程度加深。尽管印度现今在南海问题上仍处于敲边鼓的状态,并不急于像美国意图全面插手,但其在南海的举动将对中国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四、中国面对印度-东盟关系加强潜在挑战的对策

在印度-东盟关系加强并有可能对中国形成挑战时,中方应未雨绸缪,秉承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框架下妥善预防和规避这种风险。鉴于印度对华政策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对印政策以保持平稳为主。而东盟作为三方关系的中轴,将是处理三方关系的关键。因此,中国应更加拉近与东盟的距离,将这组关系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根据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现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以经济手段拓展中国-东盟经济关系

1.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扩大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

由于东盟国家内部的基础设施现状已难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通讯网络、电力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的缺口无法匹配东盟国家的发展速度。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2015—2016》,在全球基础设施排名中除新加坡、文莱与马来西亚排名靠前,剩余其他的东南亚国家排名均不理想,并且在这份榜单中印度也仅仅排在81位。[12]东盟共同体正式建立后,促使东盟各国加快实现东盟内部互联互通的步伐。而目前印度在基础设施存量上“自身难保”,尚且无力深入涉及投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依靠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投资建造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比印度更有技术和基金优势,可以争取投资建设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能力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基础设施存量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13]如此一来,投资建设基础设施能够有助于中国在更高水平上与东盟展开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在东盟的经济话语权。

2.主动承担地区经济发展大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诚然印度与东盟在各层级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取得进展,但与中国相比,其与东盟的贸易体量还相距甚远。当前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仍有大量的分歧和矛盾亟待解决。而反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启动6年,双方在经贸方面优势互补,已在长期合作中建立了一定的默契并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为满足扩大贸易的需求,双方于2015年11月正式完成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并签署升级《议定书》。[14]2017年,中国继续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前5个月贸易额达到1956.6亿美元,大幅增长16.2%。[15]显然,中方应对与东盟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保持关注,及时更新落后的协定、合作机制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贸易体量及要求。

此外,除了保持对贸易形势更新的警觉外,我们还应注意地区经济逐渐加强的一体化趋势及东盟在此方面的新需求。东盟共同体成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被视为其共同体的主要支柱,东盟重视推进其内部及与非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举措。而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承担拉动增长的重任。[16]因此,中方应加强利用其所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与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平台,发挥在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强大综合能力,进一步强化对于东盟的经济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中方“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基于如此难得的机遇,应加快推进与沿线国的接洽与具体项目的落实。

(二)以安全合作巩固自身权益

1.加强与东盟军事互访和高级将领会晤,谋求共同安全

东盟国家对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军事实力的上涨常常处于忧虑和防备状态,军方之间的熟悉度和信任不足。中方应增进与东盟的军事交流,加强与东盟国家军方的战略互信。2014年,“海上合作——2014”多国海上联合演习在中国青岛举行,该演习由中国主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共同举办,旨在推动各国海军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务实合作,为及时应对日益突出的海盗、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打下牢固基础。2016年11月,中国海军赴新西兰参加东盟海上安全演习;2017年5月6日,中国海军远航访问编队抵达胡志明市进行友好访问。诸如此类能够增进双方关系的活动中国应积极地承担和参与。关于共同安全,中国-东盟俱有诸多共同利益与可实现基础。安全共同体是东盟共同体三大支柱之一,东盟希望利用东盟部长扩大会议、东盟地区论坛、“10+3机制”、东亚峰会等多边合作保障东盟地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参见The ASEAN Secretariat.ASEAN Political-Security Community:Blueprint 2025[R].Jakarta:The ASEAN Secretariat,2015.而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共同绘就睦邻友好的美好蓝图”。此举旨在加强对话与合作,谋求共同安全。[17]基于两者在共同安全的需求与愿望,推进安全共同体建设将是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实质性提升。[18]而涉及构建安全共同体面临诸如南海问题、个别国家利益、传统安全思维等困难,国内学者认为加强共同安全观宣传推广、促进合作领域由经济领域向安全领域扩展以及加强安全交流等手段可发挥重要作用。[19]

2.坚定中国立场,掌控南海问题主导权

南海争端时至今日仍然悬而未决,域外国家的介入是重要原因。前文提及印度与越南等东盟国家在南海的举动影响南海争端的解决,针对于此,中国仍应坚持“双边机制”解决争端,与南海主权国进行双边谈判。而在涉及具体行动上:第一,扩大海上巡逻范围和频次。中国的永兴岛在南海区域中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其面积足够用于建造广阔的军用机场和军用港口并可控制周边辽阔的范围。中国可以永兴岛为基地加强巡逻,对印度和东盟国家制造威慑,回应印度与东盟国家的联合军演。第二,加强南海巡航抑制非法取油活动。越南20世纪90年代就已占领万安滩(越南称为思征滩)建立油井进行非法油气资源开采。2012年,中国海监南海总队南海定期维权时共发现了在中国南海管辖区域内共有外国非法油气平台30余座。[20]为保障南海资源不被非法窃取南海资源,中国方面的战机、潜艇、海监船应制定合理巡航方案,增强威慑。第三,将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作为维权资本。据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报道,越南与马来西亚分别花费5年和30年时间在南海区域修筑60亩土地,而中国仅在18个月内就修筑了3000多英亩。[21]中国以遵循南海各方宣言为前提,扩大了美济礁、永暑礁和渚碧礁等岛礁的面积,其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改善驻岛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22]但尽管如此,中国如此高效的建设还是展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坚定维护南海主权的决心。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军力和安全发展报告》中披露:“虽然目前还不清楚中国最终会在这些修筑过的岛礁建设什么,但可能包括港口、通信和监控系统、物流支持和至少一个机场。”[23]可以肯定,中国当前的填海造陆潜藏着巨大的军事潜力。基于对中方实力的忌惮,印度等域外国家介入南海势必有所顾虑,将会更加谨慎地做出决策。

(三)以文化软实力强化中国-东盟关系

印度与东盟互动之时,印度政府积极运用印度与东南国家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诸如民主政体、宗教、哲学传统等是印度所具备的丰富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两者文化存在共同的理解,在传统友谊方面中国并不落印度下风。东盟至今对中国存在防备的心理,一定程度上表明双方的了解仍旧不足。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将周边外交提至与大国外交并重,且尤其把东南亚作为当前周边外交的最优先考虑和急务。[24]仅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还不足以保证双方在不断演变的国际、地区关系发展中保持稳定。通过促成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作为双方关系的基础,有利于中国-东盟关系的长期性发展。除了在外交政策上开拓与东盟的关系,中国还应从加强文化交流入手。

首先,找寻合理利用华人华侨群体力量的途径。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人口数量巨大,他们同时熟悉掌握母国与居住国的语言文化,许多华人华侨事业有成,在东南亚当地有着广泛的政商关系与社会人脉网络。[25]故此,中国国务院侨办、商务部、外交部等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与华人华侨群体建立联系,商洽如何高效推动中国与东盟更深层次的合作。其次,积极落实好中国向东盟国家承诺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鼓励东南亚学生到华留学。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双方的理念,能够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再次,广西、云南等省份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区域内部合作,共同发展。广西南宁在承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式交流项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努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变通能力,有利于双方合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国家软实力在国家关系发展中所承担的任务愈来愈重,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同处中华文化圈,两者的传统友谊是双方文化合作的有机土壤,增强文化交流将持续推动东盟国家以更加开放、信任的态度对待中国。

五、结 语

与旧的东向政策不同,新阶段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加强是基于双方利益基础上各取所需,印度力图扩大影响力进而实现大国梦,而东盟则为了保持东南亚地区稳定以争取更多的利益。地缘位置接近的中国势必受到印度-东盟关系发展的影响,及时研究这两者关系加强对于中国可能出现的“弊”以尽早防御,这样方能帮助中国建立起和平、稳定的地区崛起环境。但中国还应认识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乃是三者关系的主流,在面对可能存在的挑战时应把握好分寸,从实际意义上帮助亚洲实现共同繁荣。

[1] 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严春松,译.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1.

[2] The ASEAN Secretariat. Overview ASEAN-India Dialogue Relations[R]. Jakarta:The ASEAN Secretariat,2015:1.

[3] Shri Y S. Remarks by Shri Yashwant Sinha External Affairs Minister of India at the Plenary Session Second India-ASEAN Business Summit[EB/OL].(2003-09-04)[2017-11-28].http://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4843.

[4] 孙现朴.印度崛起视角下的“东向政策”:意图与实践—兼论印度“东向政策”中的中国因素[J].南亚研究,2012(2):66-84.

[5] 张蕴玲.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J].当代亚太,2008(1):4-20.

[6]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 Global Terrorism Index 2015[R]. Sydney: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2015:10.

[7] Khilnani S, Kumar R, Mehta P B, et al. NonAlignment2.0:A Foreign and Strategic Policy for India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R]. New Delhi: Penguin Viking,2012:7.

[8] 新华网.莫迪访问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在遏制中国影响力[EB/OL].(2015-11-21)[2017-01-1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1/21/c_128453240.htm.

[9] 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Annual Report 2015-2016[R]. New Delhi: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2015:35.

[10] 环球网.印度越南加强军事合作应对中国[EB/OL].(2016-10-12)[2017-01-10].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6-10/9509951.html.

[11] 新华网.越南将两块南海油田承包给印度[EB/OL].(2014-09-16)[2017-02-10].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4-09/16/c_126991264.htm.

[12] Schwab K.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1016[R]. 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2015:10.

[13] 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R]. Washington: WorldBank,1994:1-10.

[14] 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中国与东盟结束自贸区升级谈判并签署升级《议定书》[EB/OL].(2015-11-23)[2017-10-15].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chinadm/chinadmnews/201511/29456_1.html.

[15] 新华网.中国继续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EB/OL].(2017-07-11)[2017-10-15].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7-07/11/c_129652045.htm.

[16] 中国外交部.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5-11-16)[2017-02-15].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t1315054.shtml.

[17] 凤凰网.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EB/OL].(2013-10-03)[2017-11-28].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ijinpingapec/content-3/detail_2013_10/03/30059002_0.shtml.

[18] 阮宗泽.中国东盟关系的点睛之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0-07(1).

[19] 李洪才,杨光海.亚洲安全观的依据、来源和实施路径[J].和平与发展,2015(2):15-26.

[20] 中国新闻网.中国海监南海总队巡航发现30多座外国油气平台[EB/OL].(2012-03-20)[2017-02-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3-20/3758715.shtml.

[21] Erickson A S, Bond K. South China Sea and Beyond: Why China’s Huge Dredging Fleet Matters[EB/OL].(2015-08-12)[2017-02-12].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south-china-sea-beyond-why-chinas-huge-dredging-fleet-13562.

[22] 中国外交部.2014年9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EB/OL].(2014-09-09)[2017-02-12].http://www.fmprc.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t1189387.shtml.

[2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15:1-4.

[24] 周桂银.中国周边外交的当前态势和未来重点[J].东南亚研究,2017(1):75-91.

[25] 江峡.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与依靠海外华人华侨发挥新作用[C]//邱少华.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2015:8.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南海印度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南海的虎斑贝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南海随笔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