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月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十一病区肺病科,江苏 南京 210000)
危机管理是指在应对危急情况制定和实施的管理措施,在我院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其内容主要是制定危急应急预案、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危机事件发生时进行化解、对员工加强培训提高员工危机意识和处理危机能力等。危机管理模式主要由危机前预防、危机前准备、危机爆发期的应对(R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组成。医院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的就是护理人员,同时也是患者质量护理措施的实际操作者,由于医护人员主观和护理中客观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可能会出现护理措施不当或者用药错误等问题,从而引发危机事件,导致医院纠纷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提高医院管理成本。对此,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危机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呼吸科在2015年1月~2016年4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实施前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其中男59例,女61例,平均年龄(53.31±8.36)岁。其次,选取我院呼吸科在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实施后研究对象,其中男和女各60例,平均年龄(51.08±8.22)岁。通过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年龄性别比较(P>0.05)。
1.2.1 危机前做好预防措施
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很多护理风险都是可知的,而且能够通过以往丰富的经验确定风险因素。对此,要组织科室成员学习危机管理理论,明确危机事件内涵,用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危机事件的发生原因,并且确定容易引发危机事件的因素。进而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完善科室管理制度,使科室人员熟悉应急方案和具体防范措施。本研究中分析呼吸科危机因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
1.2.2 危机前做好充分准备
将危机事件的风险意识和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作为分析基础,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措施:(1)根据情况扩大护理人员队伍,减少护理人员由于过度劳累在护理中疲劳工作影响护理效果,避免主观因素上的危机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2)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明确护理人员责任,护理人员也要增强自身责任感,在护理工作中提高主观能动性。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安排两人监督护理,避免用药错误问题发生。(3)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一方面加强用药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药物的名称、用量及不良反应和禁忌。另一方面要培养护理人员熟练操作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
1.2.3 应对危机
很多危机事件都是可以预知的,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护理中也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对此,可以在科室人员进行晨会时,让护士回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想到的护理风险。根据护理人员的意见,护士长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危急应对流程,并装订成册,在护士站最明显的位置放置。而且要不停的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意识的强化和危机处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对危机的能力。
(1)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处理培训的时候,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护士长定期组织危机事件模拟和演习,例如考核护理人员应对火灾问题,培训其使用灭火器和消防栓等设施,同时提高其在发生突发情况时疏散患者的能力。
(2)在对呼吸科患者的护理中,要定时巡视患者并做好巡视登记本和巡查几率。而且要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对于老年患者要提高重视,尤其是无家属陪伴的情况下,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危险,护理人员必须要随时查看老年患者的情况,主动询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掌握患者状态。针对呼吸科患者的特点,对于患者病房一定要保持清洁,定时进行通风,掌握好通风时间,病房要定期消毒,更换床单被罩等物品。如果患者的病情有恶化风险,必须要即刻上报主治医师,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将事件详情在护理病历中详细的记录。
危机事件发生后,必须要做好危机事件处理和善后工作,对于相关责任人要有处罚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抚,并且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教训经验,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通过研究,危机管理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护理中发生危机事件的几率,而且对比实施后和实施前的数据,效果显著(P<0.05)。引入危急管理后,科室护理人员提高了危机意识和危急处理能力,而且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对于药物的使用能够做好准确无误,也能够熟练操作相关仪器设备,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满意度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切实可行。
[1]王 丽,刘 露.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3):141-142.
[2]王飞燕,王燕南.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03):74-76.
[3]李 丹.危机管理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