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民,周 乐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重庆 402660)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发病后需及时接受治疗,否则会出现心功能不全、休克等,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当前临床中针对该疾病主要开展药物治疗,胺碘酮近年来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明确,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中4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AMI后VA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0)和实验组(n=40)。常规组包括女16例、男24例;年龄范围28~73岁,平均(46.5±8.7)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3±0.2)年。实验组包括女15例、男25例;年龄范围29~73岁,平均(46.8±8.7)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4±0.2)年。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前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常规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治疗,静滴维持剂量控制在1~4 mg/min,对于无效患者30分钟后静推利多卡因,剂量为50 mg,若有效则静滴维持,剂量控制在1~2 mg/min,维持治疗2~3天,每天利多卡因用量小于1200 mg,每小时用量小于300 mg。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在2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150 mg胺碘酮静脉推注,10分钟完成静脉推注,然后维持静点胺碘酮,剂量1 mg/min,6小时后调整为0.5 mg/min。缓解后仅给予胺碘酮口服,剂量200 mg,每天3次;1周后剂量200 mg,每天2次;2周后剂量200 mg,每天1次。
统计并对比两组血压、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总有效率=1-无效率。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40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90.0%;常规组40例患者中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62.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2.5%(P<0.05)。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116.3±5.4)mmHg、舒张压(7 5.6±6.2)m m H g,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39.3±7.4)mmHg、舒张压(89.6±5.2)mmHg(P<0.05)。
AMI后VA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不仅会发生缺血心肌损伤,还会出现心肌梗死面积增加,血流动力学严重受损,加速心功能恶化,增加病死率[1]。利多卡因是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首选药物,但其存在作用时间短的缺陷,所以难以收获满意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显示,胺碘酮抢救心跳骤停、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心室纤颤效果显著,并且疗效均优于利多卡因,患者生存率可大幅提升[2]。所以临床普遍认为,应采用胺碘酮治疗AMI后VA患者。胺碘酮具有较长半衰期,其明显减少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钠离子内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并且不会影响动作电位及静息膜电位高度。临床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度、室性心律失常,还能够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3]。
本研究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0.0%,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62.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收缩压、舒张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AMI后VA患者治疗中应用胺碘酮效果显著,其能够实现对患者血压的有效控制,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1]李巧春,李巧华,肖景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4):155,164.
[2]黄宇理,李妙男,陈 耀.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21(6):721-723.
[3]谭湘恒,杨祖福,王秀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7,31(15):1913-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