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志是人类学最显著的标签,其作为研究方法及文本撰写经历了早期业余民族志阶段、专业民族志阶段。其发展从早期追求“客观”的研究方法和文本撰写,再到对其进行全面反思的反思民族志。民族志的类型可分为科学型民族志和人文型民族志、学术体民族志和小说体民族志。无论是何种民族志都具有田野调查基础性作用、整体观、以文化反省为目的等特征。
关键词:民族志;发展;类型;特征
人类学研究文化,而民族志就是来记录文化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文本撰写从总体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业余民族志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在18、19世纪一些传教士、探险家等撰写的风俗志;二是专业民族志阶段,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在专门的、系统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的民族志著作。说到这个方面,早期的专业民族志当然要提到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两位伟大的人类学家都在1922年分别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安达曼岛人》两部民族志,这两部民族志可以说是作者在长期的、专门的、系统的田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这两部著作通常被看作是专业民族志的开山之作。
一般认为,人类学成为一门学问、一门学科之后,民族志的科学范式是由马林诺斯基出版于1922年的民族志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所奠定的。马林诺斯基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他首先能从学者的安乐椅上走下来,从书斋里走出来,去走到田野中,他开辟了一个时代。马林诺斯基强调人类学者要尽量“客观”地去描述文化,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而对于民族志如何书写,人类学家能否做到“客观”,能否像当地人一样思考,这些是后来的人类学家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人类学家一直在不同程度地对此进行思考、反思,直到反思民族志成为一股热潮。那些人类学家开始对科学型民族志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并对科学民族志的“真实性”进行批判、反思,他们认为完全的“客观”是做不到的,因此,他们重新来审视传统的主客位关系,其中包括:民族志作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如何处理,民族志作者能否表达研究对象的心声,研究对象自己发出的声音有多少,这些发出的声音与民族志作者的描述是什么关系等问题。
民族志作者在描述一个事情、一种文化现象时,必然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逻辑、话语来表达的,对材料的选择也都具有很明显的主观性,不同的民族志作者对同一文化现象的描述、得出的认识、结论都会不同。此外,民族志作者与当地人、受访者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也不同。所以,这里面谁会完全做到“客观”呢?可能任何人都做不到。每个人都有主观的存在,“客观”却是相对的,“真实”不等同与“事实。”民族志作者的修辞是真实的,其描述是真实的,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但不是完全的“客观事实。”可以说,每一部民族志都是民族志作者对客观事实的筛选、加工,运用修辞来表述的真实。修辞、表述都蕴含着话语的权力,这其实是反思人类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学一直以开放的态度对学科自身进行反思,在其中對于“真实性”的重新理解是反思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如今,大部分人类学研究者认为,“真实性”是部分的真实,是民族志作家表述的真实。反思人类学对科学型民族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否定,开启了人文型民族志的时代。完全客观的民族志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去接近客观。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经验、思维方式、感受不同,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手段来处理研究对象。所以,完全客观、科学是做不到的。
关于民族志的类型,尽管各人类学家的分法、叫法有所差别,但大多数人类学家从更理性还是更感性、更科学还是更人文的侧重将民族志首先分为:科学型民族志和人文型民族志,人文型民族志也有人类学家、学者称其为解释型民族志。科学型民族志主要是指人类学研究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法则,更突出“科学性”、理性,突出“客观性”,尽量避免人类学研究者情绪、情感的表达。解释型民族志的特点为:不主张在民族志中探讨规律性的原理,而重视解释文化的象征意义,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根据民族志撰写体裁的不同,民族志还分为:学术体民族志和小说体民族志。学术体民族志是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学术的格式、方法来撰写的民族志。小说体民族志是以小说体裁的形式描述一个村落、社区的文化。此类民族志是把田野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小说体裁的形式重新加工,塑造典型人物、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
民族志相关问题是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课题,因此,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类学研究者在对其进行反思。虽然当前民族志写作包含大量不同的见解,多样化的民族志撰写被广泛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后现代的研究者会认为“民族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为人类学研究、民族志书写依然有追求“科学”的诉求,民族志的撰写毕竟不能写成诗歌,不能像小说可以随意虚构,尽管民族志讲究修辞、讲究文笔。民族志当然可以有也必然有情感存在,但民族志中的情感当然不能像诗歌那样表达的狂热。所以,无论怎样,无论是偏重于什么类型的民族志,只要是民族志,必然有一些相同之处,而这些相同之处,其实也是民族志本质上的元素。其表现在:首先,田野调查是民族志书写的基础。任何民族志书写必须考虑其书写的价值意义,这种意义的书写当然需要材料的支撑,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田野调查来获得。其次,整体观是民族志书写的基本特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民族志,都必须要考虑到文化事象本身所涉及的各种关系,这其中大部分都会涉及到宗教信仰、生计方式、亲属关系等。再次,文化描述和文化批评是民族志书写的主要目标。民族志中的“写文化”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文化的自我反省。此外,如果从民族志构成的具体元素来看,民族志也都必然包括情境、人物、时间、空间、主题等。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蒋如娟,云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