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舒易团
【摘 要】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当前走创新发展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必经之路,并详细阐述该如何在设计教育中做到教学和创新的一个有机结合。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12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艺术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高水平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这种趋势下,每年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各地高校也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研究。然而,这种高需求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民办高校被艺术类的高额学费所吸引,想尽一切办法盲目扩招获取收益。在学生付出较其他普通专业两倍的学费后,毕业时却无法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下面将具体分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在设计教育中做到教学和创新的一个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职业人才。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的设计教育比起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面对庞大的艺术类考生群体,各地的民办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然而从近十年的就业率来看,很多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當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应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对实际应用的案例讲解较少。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和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盲目照搬其他公办院校的方式,课程教学重点方向不符合民办高校的定位,缺乏职业院校特色,普通课程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专业课的时间,没有真正达到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学需求。
第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极为欠缺,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例是1:11,很多民办高校都远达不到。由于资金上的困难,学校对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所以,师资不足是民办高校教育的通病,使得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辅导。
第三,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一般都不好,美术水平也相对较弱。学生在心理、学习上不能快速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与创作,缺乏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思路比较狭窄,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人才是走在社会前沿的一批人,是引领潮流的一代。这就要求从事艺术设计这批人必须具有独立创新的意识,具有个性创作的能力。所以,鉴于目前国家提出的建立“应用型高校”的倡导,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号召,努力培养学生活跃思维,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创造,使他们具有原创和再创能力。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使之能够迅速胜任岗位工作,所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当下,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去。那么,作为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更应该加快步伐,紧跟时代。走改革创新之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明确就业定位,加强专业实践
民办高校的艺术生一进校时,学校应多加强“就业指导规划”的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熟悉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一个就业范围和就业前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包含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产品设计、动画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同,将来所从事的岗位也完全不同。所以,当学生踏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这扇大门时,学校和老师就有必要以职业为导向,给学生分析讲解这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对自己有一个就业定位。
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这样,学生的职业目标非常清晰。将来不管是绘图员还是网页美工设计师,不管是施工员还是室内设计师,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规划,提前参与社会实践,提前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课上多讲解专业实践的案例,课后多带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练习,锻炼专业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将自己不足的地方,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学校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毕业之后实现校企直通就业对接,可以使学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二)在实践中培养艺术生的创新素质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其拥有多少创新技术型人才。目前,我国也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地高校需要迎合企业及国际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民办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显现,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今,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刚毕业的学生,从事岗位工作比较呆板,不会灵活运用,缺乏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企业还需要再对其进行培训教育才能胜任工作。所以,民办高校在实践中培养艺术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才能成为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进行再学习的有力砝码。而且,艺术学习与艺术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创新创意是必然的要求,而参与实践演练是提升创意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所以,在民办高校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践的积累,创意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
(三)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
如今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两年的基础教育加上两年的专业教育,所有刚进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新生,不管是哪个设计方向,都统一的在前两年学习素描、色彩、速写、风景写生、图案、三大构成等课程。而真正的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到了大三,学生和科任教师都感觉时間紧,很快临近毕业实习时间了,于是很多课程便囫囵吞枣,完全达不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少,求职时无法满足招聘单位的需求。
所以,民办高校应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最好需要专业任课教师和企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各门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民办高校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来设置具体的课程计划。比如借鉴某些艺术设计院校的“1+3”教学模式,在学生大一时学完所有的设计基础课程,余下的三年时间进行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课外的实训和企业的实习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实际有用的人才。
(四)坚持混合型原则
这种混合不是大杂烩,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如:教师类型的混合。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也要注重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教授型人才和双师型教师的混合,经验型老教师和注满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混合,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混合。双师型教师充分与用人单位接触,帮助学生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把自己亲身实践经验带到教学课堂,丰富案例资源。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课题设计,可参照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场所的建设,让学生的课题、毕业设计等与岗位的需求对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混合型师资队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而且也能以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再如: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打破传统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将课堂与实践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将企业的订单、项目等等带回到课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模拟市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此练就基本功,在提高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四、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的意义
针对民办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方面的创新教育研究,意在强调设计教育的创新性。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情况和当今市场需求的实 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创新教育优化策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市场为根基来传授专业设计知识,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和体系,让学生在市场中激发创作力、增加设计经验。与社会实践的有机整合,架起了专业教学与市场的通道,也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且有利于学生与市场的信息沟通,使学生掌握面对市场的各种思维方法,成为应用型的设计人才。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和创新性。当然也需要各民办高校将其落实和实施下去,通过创新教育改革去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曹意强.艺术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艺术教育,2011(4).
[2]郑祎峰,马晓音.校企合作机制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1(3).
[3]季涛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1(10).
[4]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0(3):32.
[5]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