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敏
人类的情感意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使之表达得鲜明真切,具体形象,古人常常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古诗词创作中的化虚为实,有不少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在这些词句中都运用了比喻手法,且本体都是抽象的情感(“愁”“离恨”“离愁”“闲情”),而喻体都是具体的景物。用具体的景物来比喻抽象的情感,就实现了化虚为实,使情感表达得生动形象,又往往有情景交融的效果。
也有一些化虚为实的写法,并不借助比喻,而同样显得生动形象,且出人意料地巧妙。下面具体赏析几例。
先看李煜的一首《相见欢》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李煜在亡国之后被幽禁时的作品,他在字里行间表达的那种孤独寂寞、凄凉悲伤之感,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几句历来为人称道,这里就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离愁”是一种无形的内心情感,怎么能“剪”和“理”呢?可以想象一下,词人作为亡国之君,已经成了敌国的囚徒,可谓命悬一线,朝不保夕,且又远离了故国,远离了故人,远离了过去的君王生活。在他的主观感觉里,那满心离愁可能真的仿佛千丝万缕的乱麻,剪也不断,理了还乱。如果是这样的话,原本抽象的情感就具象化了。词人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自己的离愁,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他心里绵绵不绝的愁绪和难以化解的烦乱。
化虚为实的同时,若能做到情景交融,则表达效果更胜一筹。试看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因遭逢新旧党争而屡次被贬,他谪居偏远的郴州时,在旅舍写下这首词。当时作者接二连三地受到政治打击和迫害,已被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他那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词的上阕既写景状物,又叙事抒情,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词人将内心情感投射在那一片迷茫凄凉的景物之上,于是在他笔下,景语都成了情语,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怅惘、孤寂和悲伤。下阕开头连用“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个典故,表示虽有亲友书信传送慰问,但不仅没能缓解自己的忧愁和痛苦,反而使许多的“恨”在内心聚积起来。这种感受怎么来表达呢?词人忽地写出一句“砌成此恨无重数”。联系下句“郴江幸自绕郴山”来想象,大概是词人遥望群山,突发感想:心中那逐渐增多、越发沉重的“恨”,慢慢堆砌起来,就像眼前这重重山峦啊!积恨如山无重数,于是无形的“恨”顿时有了厚重的形体,不仅可以堆砌,而且可以点数,这真是化虚为实的神来之笔!一个“无重数”,把词人内心无限的愁苦怨愤表现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又跟周围层峦叠嶂的景象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极具艺术感染力。
再看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作的一首词,那一年她五十多岁了,当时金兵南侵,宋朝面临灭亡,词人几经丧乱,丈夫也已经病故,她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在战火中漂泊流转,心情极为悲苦凄凉。面对暮春时节风吹花落的情景,词人内心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忧愁伤感,而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也由此定下了。词的末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语奇绝,令人惊叹。这是词人自道心迹:听说双溪春色还很美好,也曾打算去泛舟游赏,但转念一想,自己满心都是家国人生之愁,那溪流中的小小舴艋舟,恐怕承载不起我许许多多的忧愁啊!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其实是匠心独运,起了化虚为实的作用,使无形的“愁”不仅有了形体,而且有了重量。然而,舟“轻”愁“重”,“只恐”二字,加上一个“载不动”,词人极力表达了自己愁情之多之重,那种历尽乱离后忧伤悲戚的内心世界,鲜明形象地展现了出来。这里虽只是词人的一种想象,却同样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还有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的一曲【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又是化虚为实且情景交融的典范。夕阳残照,群山苍茫,崔莺莺目送张生策马离去,胸中仿佛充溢着人世间的所有烦恼,这种感觉怎么来表达呢?此时丫鬟红娘正催莺莺上车,于是莺莺就拿这车儿来说事:“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中的“大小车儿”即小小车儿,“大小”是偏义复词,偏指“小”。这两句曲词跟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谓异曲而同工。不过,李清照的词句是表达一种想象中的担忧,而这曲词则有借景抒情的意味。崔莺莺眼看心上人依依不舍地离去,将来前途未卜,不知能否再聚,她满心满怀的烦恼是多么沉重,于是在她的主观感觉里,那烦恼由虚而实,已然有了极大的重量,以至使她担心自己乘坐的小车儿不能承受其重。在曲词中,小车儿是信手拈来的眼前一景,被借用来抒发女主人公心胸中的烦恼,此景此情,相融相合,一切都自然而然,无理却妙!
还有一种化虚为实,所写对象不是情感,而是一種无法触摸的事物,却也写得有如实体,可触可感,表情达意的效果极佳。且看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题目点明了全诗主旨,即望见明月而怀想远人。“明月”这一意象贯穿了全诗,思念之情的传达和明月有着莫大的关系。诗中主人公长夜怀人,以明月为背景,其情感活动一定程度上是由明月引起的;他在月光下起卧不宁,辗转难眠,整夜忍受着相思之苦;最后他无奈地感叹道:不能将这满手月光赠送给远方的人,那就去梦中寻求美好的相会吧!“不堪盈手赠”一句突兀新奇,颇能传情。虽说月光如水,但月光毕竟不是水,没有水的质感,更无法用手捧起。可是诗人情不自禁,竟然想要捧起满手月光来赠人,这是在想象中化虚为实了。看似荒谬的想法,显露的却是多么深挚的情感!
总而言之,古诗词中的化虚为实,大都是作者灵机一动的神来之笔,往往显得新颖奇崛,不同凡响。这一手法的妙处在于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其主要作用是使情感意念表达得真切形象,常可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别开生面的诗歌意境。endprint